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
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
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
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华严经》
一、沙子
我们每个人就是一粒沙,每粒沙就是一个世界。经历风吹雨打,到处随波逐流,或聚或散,渐方渐圆。最后,我们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我们拥有了不同的世界。
我们绽放,我们幻灭。我们做梦,我们苏醒。我们来到这世上,我们在追寻什么?历史学家追求真相,哲学家追求智慧,我们是俗人,我们忙碌一生,回过头来,我们到底做过了什么?我们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一砂一极乐,一笑一尘缘,恍惚间,仿佛我们不曾来过。
这本《世界上所有的沙子》或许会我们一个思考的方向。
贾行家在书里说:“也许我们最亟需的不是真相,不是智慧,而是让自己的心智如同风中之沙,镇静而清澈地回到这些潮汐中,去观看命运如何展现,世界如何塑造。”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我们可以慢慢走,对自己不作安排,只看看沿途的风景,走到哪算哪。也许,我们可以经历得更多,领悟得更深。
我们没有生活在大哲先贤生活的时代,即使在那个时代,重要的也不是书,重要的是“平凡而自重”的态度。古时如此,现代亦如此。
本书的每一篇文字,也是一粒沙子,一粒深思熟虑的沙子,一粒经过提炼的沙子,一粒平凡而自重的沙子。书中的每一粒沙子,或大或小,或方或圆,让我们从某一个角度,了解了这个世界的一个侧面。
二、巨人
书中提到奈飞《爱死机》第二季,正巧我刚看过,记忆犹新。贾行家说本剧只有《溺毙的巨人》一集可以看,简直同意得不能再同意了。一个如鲸鱼般大的巨人溺毙在沙滩上,附近小镇上的居民纷纷赶来,他们先是在尸身上玩耍,后来干脆肢解了拿回去当纪念品,直到巨人不复存在。
巨人如同一粒巨大的砂子,当失去了力量后,或从内部解体,或由他人分割,最后化为乌有,记忆也随之消亡,从其他人的世界中淡出,仿佛从来不曾来过这个世界。
贾行家提到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短篇小说《世上最美的溺水者》,与这一集正好形成对比。
人们在海边发现了一个溺死的巨人,镇子里的人都动员起来。男人们寻找死者的家属,女人们给死者做衣服。因为太高大,没有现成的,她们剪了一张帆。她们给他穿衣服、梳头、剪指甲、刮胡子,男人们和女人们一起给他办了一场他们所能想象的最华美的葬礼。回来后,他们对村庄重新进行了装饰。
马尔克斯是《百年孤独》的作者,诺贝尔奖的得主,这部小说完成于1968年。
人们对这粒巨大的砂子的不同看法和作法,决定了自己的模样。人们在决定他人历史的过程中,塑造了自己的历史。
三、历史
被誉为“近代史学之父”的19世纪德国史学家利奥波德·冯·兰克主张,研究历史必须基于客观地搜集研读档案资料之后,如实地呈现历史的原貌。他强调不以今人偏见来衡量史事,即历史不为道德、宗教、哲学等学作嫁衣裳。
利奥波德·冯·兰克肖像,阿道夫·杰本斯于1875年绘制当我们身在历史中的时候,我们是看不清的。我们不知道哪一步是历史,哪一步是玩笑。历史是后人总结的,英雄是历史赋予的。真正的英雄不是改变世界,而是改变自己生活的每一天。
书中有大量的历史史实,很多不为我们所了解,但一旦了解,却发现极为重要。可是看出,在讲述的时候,本书尽量不带情绪,不做总结。但是,我们中却可以体味到一种历史的无情与无奈。
很多时候,贾行家不是简单的排斥或赞扬,他独立评论,保持着理智的距离感。提到京剧《四郎探母》,杨延辉兵败被俘,在辽国改了姓名,与铁镜公主成婚。母亲佘太君挂帅出征辽国,他要去相见,公主冒险为他盗了出关的令箭。母子相会。有人不喜欢这出戏,说是“投降主义”。贾行家说,对这种人,“我远远见到就会避开。”
我们太擅长理性的历史记录,所以我们的神话消失得早。于是,佛教和道教便在自己的进化史中,得以增加相应的内容。在“阴间进化史”中,贾行家解释了佛教和道教如何在自己的体系中增加阴间世界的内容,以争夺对阴间的解释权。
四、民间
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事,民间的每一粒沙子各不相同,又都相映成趣,各自生辉。
书中提到了日本的一部记录片,那是2018 年,日本 NHK 制作的一部《三和人才市场》。
这些人大多曾是留守儿童,长大后出来打工,因厌倦工厂高压高危低薪的工作,也看不到未来,于是选择打零工,挣散钱,一天能挣100元左右,然后逍遥快活两三天,再去挣一笔。
他们从不考虑太长远的事情,也没有梦想,而所谓的逍遥快活,也只是泡网吧,打游戏,沉迷虚拟的世界。
这似乎成了一种“低配版佛系生活方式”,不执着,不争,济公再世一般。更有人说,瞧人家活得多自在,多时尚,三和大神的快乐,你们体会不到。
片中有这样的对话:记者问,你这样下去,老了以后怎么办啊?三和大神说,老了……(犹豫了一下)就死了呗。
陈丹青在创作手记里写道:“真正厉害的、有威望的民间人物,往往是矮小精壮的,有如一个攥紧的拳头。”
本书最后说到文学家与苦难,我想起了《西滢闲话》中提到的一个故事。文艺复兴时期,有人游历西班牙。导游指了一个乞丐似的老人说:那就是写《堂吉诃德》的塞万提斯。这人惊异道:“塞万提斯吗?怎么你们的政府让他如此穷困?”导游道:“要是政府养了他,他就不写《堂吉诃德》了。”
经周作人考据,确有此事。
五、柔软之地
现在的社会,信息爆炸,我们的注意力随时被新的信息所影响和覆盖。这种随时关注一切新信息的注意力结构,不代表文明的进步,它也不是人类现代晚期信息社会发展出来的新需求,实际上这是一种倒退。
本书的思维是跳跃和发散的。书中不时见到李零、刀尔登、黄中业、阿城、金克木、郭建龙、杨庆堃、王学泰、王汎森、许倬云、王笛、徐皓峰、贾樟柯、李一凡、李泽厚、黄永玉等人的名字,他们中有历史学家,有艺术家、有作家、有导演。贾行家通过自己的大量阅读和访问,将各位专家学者的思维串联起来,给人以极强的阅读快感。
书中从韦小宝到游民,从袍哥到京剧,或道家或儒家,或环保或地理,或电影或小说,或文字或书法,无所不谈,无所不说,但总有一根若明若暗的线牵着。
本书写杜甫,写沈从文,写托尔斯泰,写陀思妥耶夫斯基,信手拈来,恰到好处。书中谈艺术、谈文学、谈历史,谈天说地、旁征博引,知识量巨大。精准的语言,淡淡的叙事,读来常有醍醐之感。
书中的每一个部分都简洁而干练,没有长篇大论地说教。每一部分都不长,每个观点点到为止,给读者充分的想像空间。
当下的我们,应该怎样思考?我们如何看待周围的世界?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本书带给读者的是一场思想盛宴。
那么,谁适合读这本书呢?借用贾行家在“文化参考”中的话,每一个给心里保存了一小块柔软之地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