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读书会讨论了两篇文章,第一篇是关注孩子趣味,帮他体验到追求和努力的价值。这篇中有两个点,我特别有感触。
第一点:很多的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眼睛只有学习成绩这一个目标而没有关注或留意到孩子其他兴趣的萌芽,忽视孩子的个性特点,没有察觉到孩子在其他领域,可以实现精神崛起的力量,这真的是教育的最大遗憾。
我们目前的学校教育,似乎正在创造这样的遗憾,有不少孩子大学毕业之后,一旦不能顺利找到工作,就成为了新时代的孔乙己,高不成低不就,这个现状很多家长视而不见,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会成为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太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成为成功者中的一份子,为此不惜一切代价要挤上优异成绩这个独木桥。
第二点是,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天赋秉性去成长和生活,不会变得失控,反而可以让他们成就自身。
没有安全感的父母,总想按照自己的设计来规划孩子的人生,孩子真的成了父母期待的样子,父母才感觉生活是可控的,孩子是有希望的。殊不知,当孩子真的失去了自己的天赋秉性,活成父母希望的样子时,最痛苦的是孩子,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活成这样,谁想活成这个样子?这样活着有什么意义?当孩子的自我开始觉醒时,他之前受到的控制越多,他此时的反抗就越强烈。如果孩子很幸运,反叛成功,那不就意味着父母之前的控制都是徒然吗?如果孩子很不幸,顺从了父母,那么孩子一生都无法成为真正的自己。这是爱孩子的父母想要的吗?
第二篇文章是做好六个方面,让孩子的内驱力自然生长。我感觉第一点说的特别好。爱孩子,无条件的爱,促使他建立自我意识。
无条件的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何其难呀。我们现在一谈起孩子,首先就会说,我对你这么好,我为了你花费了多少心思,给你提供了什么样的条件,这一张口,似乎就是在天平的一端放上了一个沉重的砝码,接下来就看孩子的表现能不能对得起我的付出。这样做,让孩子感受到的都是压力,这种有条件的爱,不一定是孩子的需要。也许孩子需要的很少,而父母给予的都是自己想给的,既然是父母愿意给予孩子的,我们就要抛弃让孩子必须回报同等价值的想法。不然的话,我们不就成为孩子精神的绑架者了吗?我们发自内心的爱他,结果却实实在在的在实施着伤害。
无条件的爱不仅仅对孩子,我们对所有我们愿意爱的人,都不能附加条件,一旦加上了条件,都会把人推的很远。这道理大家都懂,做起来实在不容易。我也经常告诫自己,你爱别人是你的事情,你愿意为别人付出是你的选择,跟别人没有关系。如果别人辜负了你的爱,那也是别人的选择。你为此不开心了,需要做的是调整自我,而不是指责别人。一旦把指头指向别人,我们就变得不成熟越界了。所以还得时时告诉自己:对所有人都不要抱有期待,愿意爱就要无条件,对别人抱有期待,有条件的去爱别人,那都是在自找麻烦,自讨苦吃,同时也暴露了你的无知和幼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