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消零专题:初难知,多互助!
赖辉东《论语史鉴》16·9在实践中获得的智慧才是真智慧!

赖辉东《论语史鉴》16·9在实践中获得的智慧才是真智慧!

作者: 冬晖 | 来源:发表于2022-02-04 19:34 被阅读0次

    第9章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生:会意字。商代文字作,像草木从地面长出之形,《说文》:“生,进也。象艸木生出土上。” 如《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引申指生育,出生。 《玉篇·生部》:“生,起也。”《正字通·生部》:“生,凡事所从来曰生。”《左传·僖公三十五年》:“敌不可纵,纵敌患生。”

          又指生产。汉贾谊《论积贮疏》:“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

          又引申指活着,生存。《孙子兵法·九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上古时期的立嗣文化也叫“生”,一般只有男性才可以承嗣,并赐其“姓”,表示要继承国家事业或者先祖文化,立嗣也就是“生献”。

        能被承嗣是非常荣耀的事,黄帝25子只有14人得12姓,后人在姓氏后加“生”称呼别人,就是表示一种尊重。如李商隐的诗中称贾誼为“贾生”。

        用动物来祭祀先祖叫“牲献”,一般用牛,并不是一般的牛可以作“牲”的,《论语》中有记载:“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用来祭祀的牛,毛色要纯,角要正。

          后来为国家和人民献出生命也叫“牺牲”。 “牲献”也可以用谷物等农作物。本文的“生”就指“生献”。

    次:会意字,从二从欠,欠即气郁拥滞,故张口相引而出,也就是哈欠。二欠结合,指连续打哈欠。

        次的原义就是第二,如《孙子·谋攻》:“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次也指属于质量差的、副的,如次品、次相(副丞相)。

        次也指顺序、次序,如《楚辞·九叹·思古》:“念余邦之横陷兮,宗鬼神之无次。”又如贾谊《新书·六术》:“六亲有次,不可相愉。 ”

        次又作量词,表示行动的回数,如《徐霞客游记》:“历险数次,遂达峰顶。”

        次又指旅行时停留的处所。如:旅次

        次也指临时驻扎、住宿,如《礼记·檀弓上》:“次,舍也。”又如《左传·襄公十八年》:“楚师伐郑,次于鱼陵。”

    困:故庐也,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从囗(wéi),象房的四壁;里边是生长的树木。本义:废弃的房屋。

        后延伸指陷在艰难痛苦或无法摆脱的环境中。如《周礼·地官·禀人》:“行而无资谓之乏,居而无食谓之困。”又如《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指使者。

        困也指疲倦、劳顿,如唐· 白居易《卖炭翁》:“牛困人饥日已高。”

        困也指危难,如《史记·魏公子列传》:“能急人之困。”又如《左传》:“困兽犹斗,况国相乎。”

        困也指穷尽,如南唐· 李煜《谢新恩》:“樱花落尽春将困。”

        困也指疲倦欲睡。如:困了。

    又:手也,象形字,其古字象人的右手,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本义即右手,也指方位之右。

          因“又”借用为副词,方位之右就用“右”表示。

          “又”主要用作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继续,也表示同时存在几种情况或性质。

          “又”还表示意思上更进一步,相当于“而且”。“又”还表示转折,相当于可是。“又”也表示两件互为矛盾的事情,一般叠用。

          此外“又”还有在叙说某个范围之外另有所补充的含义。

        “又”是汉字部首之一,用“又”作意符的字一般与手有关,如:取、秉、及、受。有些简化字里的“又”,用来代替笔画多的偏旁,既不表音也不表义,如:劝、鸡、观、邓、轰。

          在卜辞中,“又”主要有两种含义,一表示左右的“右”,二表示有无的“有”。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在生献祭祀中获得治国智慧,是最可行的,通过学习和继承先人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而获得治国智慧,那是此等的,如果遇到问题了再去学习,那又更次一等,如果遇到问题了,还不学习并解决问题,那么,民众可能就要起来造反了。”

        关于本文的解读,两千多年来,从东汉的郑玄到南北朝的皇侃,到南宋的朱熹,到明末清初的李颙(yóng)再到近代的钱穆,再到现在的李零等学者,无一例外地把“生”解读为“天生”。

          这样解读,难道孔子在宣扬“天才论”?世界上真的有天生就有智慧的人吗?孔子不是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吗?

        所有的天才都是通过后天努力学习得到智慧的,天才不过天生的智商高于常人而已。

        孔子曾说:“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说他不是天生就很有智慧的人,他的一切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学来的。

        连圣人都不是天生就有智慧的,难道还有谁能天生就有智慧?如果有,那就是传说中的人物。

        解读本文可以参考1973年出土的河北保定市定州汉墓竹简中的《论语》,被称为《定州论语》,其中的该文为:

        孔子曰:“生而知之,上也,学而知之其次,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也为下。”

        本文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学到的东西是最有用的,通过书本学到的为次。古人说的“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这个意思。

    圣君商汤

          商汤,即成汤,子姓,名履,又名天乙,黄河故道下游的河南商丘人,是契(xiè)的第十四代孙,主癸(guǐ)之子,商朝开国君主。

          黄帝孙子颛顼的侄子帝喾生下了契(尧的同父异母弟)又有传说称契之母简狄(有绒氏之女)吞玄鸟卵而生契。所以古代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传说。契因为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曰子。

        那么,血统高贵的契为何要放弃姬姓改姓子呢?有可能帝喾只是其部落首领而已,在那个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母系氏族社会里,以吞玄鸟之卵生为遮掩。

          在夏朝的诸侯方国中,商国自上甲微灭有易(易水附近部落,曾杀害商族首领王亥)以后,势力逐渐发展壮大。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促使商族由氏族制过渡到奴隶制。

          为了向外发展势力,掠夺更多的奴隶和财物,到了主癸时,商国已是一个具有国王权力的大诸侯国了。

        商国从始祖契开始,到汤的时候已经将都城迁了八次。商汤继主癸作诸侯时,夏朝的统治者是桀,他骄侈淫逸、宠用嬖臣、暴虐无道,对民众及所属方国部落进行残酷的压榨奴役,引起普遍的憎恨与反对。

        夏朝的统治风雨飘摇,国势渐衰。商汤为了准备灭夏,在夏桀十五年,将商国的国都由商丘(今河南商丘睢阳区西南)迁至亳(今河南商丘虞城县谷熟镇西南)。

          本来商国曾被夏王朝授与“得专征伐”的大权,他要征伐谁可以不经夏王的批准而有权出兵。但是商汤非常谨慎,在伊尹、仲虺(huī)等人的辅助下先灭掉邻近的葛国,因为葛国是夏桀的耳目,紧邻商国的西部,是阻挡商汤西进攻夏的第一个障碍。

          夏桀22年,就在准备进征韦国(即后来大彭)时,夏桀得知汤还在继续征伐诸侯,扩大商的势力,于是派使臣至商国召汤入朝,汤没有拒绝就带领随从来到夏王都。夏桀得知汤已来到,就下令将汤囚禁在夏台。

          伊尹和仲虺得知后,搜集了许多珍宝、玩器和美女献给夏桀,请求释放汤。

          贪财好色的夏桀看见送来的许多珍宝、玩器和美女,非常高兴,也就下令将汤释放回商。

          夏桀囚汤之事在诸侯、方国中引起了更大地恐慌,纷纷投奔商,愿助汤灭夏,同一天就有五百个诸侯到汤那里去任职。

          商汤后又灭了忠于夏朝的方国韦、顾(在今河南范县)、昆吾(在今河南许昌)等,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成为当时的强国。

          伊尹向汤出谋,由他亲自去夏王都斟鄩(今河南洛阳偃师),住一段时间,观察夏朝的情况。

          汤准备了方物(土特产)、贡品,派伊尹为使臣去夏王都朝贡。伊尹带着随从、驾着马车、驮着方物、贡品来到夏王都。

        伊尹在夏都斟鄩,取得夏王妃妺喜的宠信。三年后的一天,妺喜对伊尹说,桀做了一个梦,梦见天上两日并出,相互搏击,一日胜,一日不胜。

          伊尹认为,这是灭夏的时机到了,迅速回到商国的都城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镇西南),告诉了商汤。

          夏桀的贤臣关龙逄(páng)多次进谏,桀甚为愤怒,将关龙逢处死。太史令终古(史上第一位留名史官)把占卜的凶兆,哭泣着送给桀,桀不屑一顾。

          终古逃到商国,商汤大喜,将此事遍告诸侯,商汤就选择了这个有利时机,开始做灭夏的准备。

          而后作《汤誓》,与桀大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最终灭夏。经过三千诸侯大会,汤被推举为天子,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镇西南),国号为“商”。

          由于商汤以武力灭夏,打破国王永定的说法,从此中国历代王朝皆如此更迭,因而史称“商汤革命”。

          商汤吸取夏朝灭亡的教训,发布《汤诰》,要求臣属“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否则“大罚殛(jí)汝”。注意“以宽治民”,对于夏国的遗民,允许保留“夏社”,册封大禹后人。

          统治期间,阶级矛盾缓和,政权较为稳定,国力日益强盛。《诗·商颂·殷武》称:“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

          商汤为商国君主17年,建立商朝后称王在位12年。百岁而崩,庙号商太祖,因其长子太丁早逝,由次子外丙继位。葬处据传有六处,说法最多的是在今河南商丘北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赖辉东《论语史鉴》16·9在实践中获得的智慧才是真智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gmrk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