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寻找生命之中最好的那个伴侣的时候,总是彷徨又矛盾,觉得我们正在交往的这个人似乎也挺不错的,那要不要确定关系呢?要不要就此携手步入婚礼殿堂呢?
其实,自己也挺想在心中给出一个坚定的答案,但又觉得以后还会遇到更好的、更合适的,不愿意就此草草将就。那就放弃吧,但又害怕以后遇到的还不如这个……如此矛盾,令人抓狂。
此刻,一些情感专家或许就跑过来说了:“天哪,这还不容易吗?既然有如此念头,那就还没遇到真爱,遇到了,你自然只想和他坚定地在一起。无论让你做什么,你都愿意。”
这种言论,看着挺正确的。但,未必。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它并不是一道情感学问题,而是一道算数题,既然是一道算数题,那它就一定有着科学的推理、严谨的算法。
为什么呢?
脱单,其实是一道算数题加州大学心理学、认知科学教授汤姆·格里菲斯,以及2009年人工智能洛伯纳大奖得主布莱恩·克里斯汀,这2人经过大量周密计算后,提出了“37%法则”,后来也有人将其称为“最优停止理论”。
该策略可适用于几乎所有的决策性问题,当然,也更适合于解决此问题。
具而言之,我们在谈了37%的恋爱后,就可以选择一个合适的人安定下来了。如果,我们的一生注定要谈10场恋爱,那么,那个最好的伴侣极大可能会出现在我们拒绝掉4位恋人之后。
当然,这儿的“37%”也可以换算成时间。譬如,我们18岁开始恋爱,30岁的时候想结婚。那么,在前37%的恋爱时间段里,也就是22.5岁之前,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拒绝掉所有的人。因为这一段时光,我们是在了解自己所处的婚恋环境,也是在不断探求、并修正理想伴侣的样子。记住,一旦过了这个时间节点,下一个出现的恋人,只要比之前拒绝掉的每一个人都好那么一点点,就要慎重考虑、稳妥决定了。因为这个人,就会是我们生命中苦苦找寻的那位最好的伴侣。
这儿的 “37%” 建立在一个假设的基础上,就是之前被我们拒绝掉的人,当我们想回头挽回对方时,由于种种原因,对方不会选择再次接受我们。倘若,我们足够优秀、足够有吸引力,对方还愿意接受我们,则37%可适度增加。
人们常言,初恋很难最终在一起,而这并非就是人生中的一大遗憾,恰恰相反,这却是我们做出的最理性的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