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产者与脱产者

作者: 诗错 | 来源:发表于2021-02-24 15:10 被阅读0次

    现在有些谈论大事的人,混迹在无产者的队伍中,但他们其实并非无产者而是“脱产者”,这方面要尤其注意。

    其中,又以教育界的人为最。因为无论学生、教师,研究人员,基本都是脱离基层生产的。他们同样不占有生产资料,但却有相对优厚和有限的生活资料。一旦去叫他们去和工人打成一片,自五四运动以来能做到的就很少。但是一谈论起社会来,也往往以无产者自居了,表达出的态度却往往是倾向于资本主义的。这很正常,因为他们实际的经济基础实在是建立在他人的劳动之上,不是家庭便是社会,只是自以为是无产者,而实际上是脱产者了。马克思便是一名脱产者。

    除了教育界之外,谈论社会主义最多的是资产阶级,这听起来让人十分意外。但是,脱产的马克思并非拥有什么可以盈利的显赫职位,若非得到身为资本家的恩格斯的援助,那么就不会有《资本论》的诞生了。研究资本主义的理论,终究只有其中的一员才能够写出来,只因为资本主义是复杂的东西,代表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对社会的思维、比较和分配模式,甚至连社会主义也是这样一种模式。因此,研究它们的著作也就只能由同样居高临下的人写出来,这些人就是脱产者,不论是马克思还是恩格斯。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的革命事业,到底从一开始有着怎样的隐忧在里面!研究社会的不是无产者,研究无产者的也不是无产者,只因为无产者若不和资本结合,便毫无生产力可言。这资本虽然未必是由私人掌握的,但知识分子总是不可能摆脱依附资本的倾向在它身体里。自农业革命、人类大分工以来便是如此了。所以一说要剥夺资本,知识分子们便很容易联想到那是如何剥夺了他们的全部生命,如何粗暴地禁止了他们所能想象到的所有“自然的”生活方式。

    现在文艺界就常常这样为资本主义摇旗呐喊,抛出所谓的“人性自私论”,即人是自私的,所以社会主义的事业不可能成功,这听起来简单明了。但实际上,历史上的革命者们总会抛出另外一种理论:人类中既有自私的,又有无私的,所以革命的便是无私的人团结起来,把那群自私的消灭掉,如此革命便可以实现,理想的国度便可以建成。至于知识分子抛出第二个疑问:“谁能确定哪些人是自私的,哪些人是无私的”,那便由不同的宗教和信仰来解释了。总之,如果社会真的到了要变的时候,实践一定是跑在理论前面。因为受伤最重的是基层,压迫从基层开始,而这不是上面高谈阔论的衮衮诸公所能理解的。等到下面的打上来,便并不是唇枪舌剑可以制止的了。

    不过在那件事真的发生之前,我们还有机会来正经讨论这个问题,即人性自私论的必要性。在笔者看来,人性当然可能有无私发挥的时候,否则舍己为人的那些英雄便从来不曾出现。而那些汲汲于强调人性自私一面的人,实际上是他不愿发动自己的善念了。但是除此之外,把自私和无私割裂的念头,也有失妥当。假如一个社会完全是无私的人,创造出来的福利无人可以享受,那么这个社会的存在也是没有必要的了。如果人们试图把自己所在的社会变成这样的社会,那么便有强迫他人交租的嫌疑,这是最残暴的情况。所以这在理性和感性上都行不通。如此可见,人不能创造一个完全无私的社会,而是要创造一个“私所应该私”的社会,让应该占有产品的人获得产品。在古代,用来奴役人民的封建文化的宣传便是“上层皆清官,百姓皆无辜”,即把百姓作为应该享受自私的人,而官员们都清正廉洁,是无私为他们创造这些私利的人,尽管他们做起来完全是另外一套!到了现代,自觉或不自觉地引进了西方的“奥林匹克精神”,事事习惯用竞争的观点来看待。那么知识分子就容易认为,那些努力在市场经济中承担风险,便逐渐提高其能力的人是应该获得私利的。一般人也认为:有钱就买,没钱就卖,这是天经地义。总之,自私是不应该和无私产生矛盾的,既不能消灭自私,也不能消灭无私,还要让一部分人享受自私,一部分人承担无私。这些混合起来就是“职责”,一个人在尽他职责的时候要以奉献为主,而在离开岗位的时候便以享受为主,这样分配便不再以人为界限,而以不同时候的人性为界限,比之以前确实是进步得多。

    不过这当然依旧不是万全之策!只因为占有资本的人,他是雇佣别人来完成职责,他能享受的时间远远多于无产的人,也即他处于脱产状态的时间比其他人都要多。那么情况如果继续恶化,让少数人完全垄断了资本,那便和古时候的地主佃户关系没有多大差别了,不论是自私论还是无私论都要破产。

    所以最关键的争执,依旧不在人性的自私或无私上,而是脱产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对立。我们常常所说的无产者,当然不包括那些不干活的人!有人认为资本家是完全脱产者,因而要革命,有人认为知识分子是完全脱产者,因而是学阀,这都且由他们争去!我们不管谁是脱产者,谁是劳动者,总之他们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也就是确实要区分为这么两批人。我便认为资本家和读书人,至少相对于基层来说是脱产者。他们设想的种种社会面貌和生活方式,是依附在资本之上的,所以不能与工人完全琴瑟和谐。他们自己打趣,取了个雅号叫“小布尔乔亚”,现在基本是和咖啡、面包、西装、丰田、迪士尼联系在一起的,但其实很多人还算不上小资,只是表达一种惯性。到了21世纪,这种惯性又增添了电子游戏,因为这是“高雅人的脑力劳动”,是对整个世界进行规划和体验的,是在脱产的情况下才能尽情享受的“精神生命”。连农村的孩子们有了电脑也不免沾上,使无产者和脱产者的本性似乎更加混淆了。

    但是!无论一个人喜欢做什么,他都无法摆脱被迫做什么的压力。城里的学生再贫穷,只要他还不必入职工作,那么他就更倾向于星巴克。农村的家庭再富有,只要孩子自己面临经济问题了,他也会切身体会到所谓阶级差别的常态。有人说一个人没钱的时候,会产生的第一理想永远是挣更多的钱,而非斗争,这是自然。我们当然知道无产者本来就是被迫产生的,是由资本时代创造出来的,所以一个社会在经济发展尚可的时候,人们做的更多是成为资产者的梦。但是一旦形势越发不容乐观,人们清醒地认识到无产者和资产者之间的巨大差距,那么思潮就要起变化。等到人们再意识到形势无法如他们想的那样变好,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他们思潮就要进一步起变化。

    一步步变到退无可退为止。

    不过这已超出了本文讨论的范围。本文的主旨是在解释一个怪异的现象:为何那么多自称无产者的人,思想却完全是资本主义那一套。原因就在于他们只是脱产者。对于脱产者来说,要么是通过继续剥削的方式,坚持小布尔乔亚的生活理想。要么是加强剥削,使他们建立在他人劳动之上的生活能够完全落实。一些人并未在理性上认清到这一点,终于因为感性的不堪忍受,发展到要控制整个社会、消灭全部资本私有的地步,那便是盲动的左派。盲动的左派必定消灭它自己,因为他们实际上和主张资产者一样贪婪。

    中国近代的革命却不在此列。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成果,那不是居高临下,而是一步步从基层的经验,反过来向上攀登的。从工农武装割据到合作社,这展现了一副全然不同的图景,这才算是真正的无产者的革命,这才算是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建立起了一套调整的方式。要问中国的道路往哪里去,只需看看基层此时可走的路便是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产者与脱产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gssf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