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家宝藏
《国家宝藏》No.2:湖北省博物馆

《国家宝藏》No.2:湖北省博物馆

作者: 木幽兰 | 来源:发表于2018-01-23 19:02 被阅读20次

    序:

    在完成第一篇的时候,原本以为继续写下去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非常惭愧地是第二篇几乎要一个月之后才开始动笔写。而给我动力的是关注我的朋友们,第一次在写作上感受到了别人的关注带来的责任感,不管我写的好不好,我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写,不负你们对我的一份信任。感谢大家的阅读!


    -越王勾践剑

    -春秋时期

    -1965年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

    -守护历史,守护中国剑魂

    “天下第一剑”越王勾践剑正面 越王勾践剑局部细节图 越王勾践剑侧面

    湖北博物馆24万余件的馆藏,第一件展示的国宝就是这把越王勾践剑。它长的不算特别,剑身只有55.7cm,要说它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工艺非常精美。剑首向外翻卷成圆箍形,里面铸有11道同心圆,宽度都在0.2毫米。这样的工艺就是现代铸造技术也不过如此了,可它却出现在2500多年前,的确让人佩服和叹为观止。

    虽然剑的铸造工艺在当时称得上是精美绝伦,但是如果抹去它的所有背景,只看剑本身,谁会想到这把剑的主人竟然是越王勾践。因为越王勾践,它不再平凡;因为越王勾践,它成了一种精神的寄托。越王勾践成就了这把帝王之剑,而勾践剑的存在也为我们了解那段久远动荡的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就是这把青铜剑,见证了乱世春秋。留给后人的是“卧薪尝胆”的励志故事。帝王尚且能够有如此胸襟,忍辱负重数十载完成复国大业。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忍常人忍不下的屈辱,承受别人无法想象的压力。如同一颗燃烧着的木头被深埋在泥土里,经过高温高压最终成为耀眼的钻石!这是一个帝王的重生,更是一个时代的更迭!

    作为现代文明的普通一员,没有人要求你再做“卧薪尝胆”的事情,你也不可能再成为第二个“勾践”,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学习这种抗压精神。不要因为一点点的挫折就沮丧颓废,不要因为小小的不如意就意志消沉,更不能因为一时的不得志,就放弃自我,甚至放弃宝贵的生命!


    -云梦睡虎地秦简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 “喜 ”墓葬

    -守护历史,守护律法初心

    云梦睡虎地秦简

    我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老祖宗自然知道律法对国家的重大意义。都说秦律严苛,何以证明?1975年在“喜”的墓葬中出土的1155枚竹简,以及80枚残片震惊世界。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云梦睡虎地秦简。

    当著名节目主持人撒贝宁来到湖北博物馆时,寥寥数语,他就明白要守护的国宝是跟他有着密切联系的,因为他是学法律出身的。每一个法律系的学生都在课本上学过“云梦睡虎地秦简”,这是一部对当今法律、经济、医学、文化等各方面都有着深远影响,并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古籍记载。

    当然,“喜”作为一个普通的秦朝官吏,他可能根本想不到他每天习以为常的“工作”所留下的秦简,会成为国宝。这让我想到一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再小的事情,每天坚持做,做到极致,你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

    “喜”是那个大时代里的小人物,但他每天兢兢业业地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死后还要将这么多竹简陪自己下葬。他是有多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做到这种程度!看到这里时,我已被深深感动,正因为有千千万万像“喜”这样的人,默默无闻的奉献着,才有了秦之后的伟大一统。也正因为有像“喜”这样一丝不苟记录工作的人,才使中华文脉没有中断,中国才能骄傲的向世界宣布:我们是唯一一个没有断掉文化血脉的文明古国!

    在庆幸文物得以传承的同时,我们需要感谢考古工作者的辛勤付出。非常巧合的是湖北博物馆这次呈送的两件国宝--睡虎地秦简和越王勾践剑都是陈振裕教授主持发掘的。陈教授已经年逾古稀,但是说起当时发掘的情况,依然感慨良多。他说竹简之所以能够保存较好,是因为当时竹简是全部浸泡在水里的,考古界有句俗语叫“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只半年”。原来水下才是最好的保存方式,这对我们日常保存物品也是有很大参考意义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陈教授当时提出的成卷的竹简如何重新排序编号的方法。陈教授在发掘现场发现“喜”的墓葬中的竹简并非胡乱摆放,而是规律的成卷安放。所以陈教授就想到了假设成卷的竹简被打开后,每根竹简按1自然排序的样子,再想到成卷后,序号大的应该在里面,小的应该在外面。就是因为这样严谨并且大胆的想法,使得整理竹简的时间大大缩短。整理后的竹简所呈现给我们的秦法律文又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借鉴参考作用。

    律法的初心是什么?我们都在追求“理想国”的出现。人类文明的较量,不再是暴力的征服,而是对秩序的尊重。对公义公理的信服,这也就是法律的价值所在。


    -曾侯乙编钟

    -战国时期

    -1978年湖北随县出土

    -守护历史,守护华夏正音

    气势磅礴的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大家肯定不会陌生,因为小学课本中就有它的身影。但是它只能算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因为真要你讲讲它的故事,多半也会无从说起吧。

    这套编钟出自战国时期曾国国君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数量巨大,难得的是居然完整无缺。编钟由木制的钟架和大小不等的青铜制编钟组成,共计65件,全套编钟重达2567公斤。分为三层八组:上层小的叫钮钟;中下层的叫甬钟;另外一个在下层中间的叫镈钟,是楚惠王赠送给曾侯乙的殉葬品。

    它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因为早在2400多年前,我们就有了如此精美的乐器。它是先秦编钟里规模最大,数量最多,铸造最精,音乐性能最好,保存最完整的。曾侯乙编钟音域跨越5个半八度,只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中心音域12个半音齐全。而且一钟可以敲击出两个音,正面敲的是正鼓音,侧面敲的是侧鼓音。想到儿子正好在学习的钢琴课上就教过“全音”和“半音”的知识,眼前仿佛看到巨大的编钟被敲击,雄厚的乐音萦绕在耳畔,突然感觉到现代乐器与古老编钟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华夏文明的灿烂辉煌让人折服!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但是编钟的出土证实了中国才是制造和使用乐器最早的国家。可见当时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中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

    沉睡千年的编钟自出土后,一共奏响过三次。第一次是1978年8月1日,曾侯乙编钟向世人发出了它浑厚的千古绝响;第二次是1984年新中国成立35周年,编钟在中南海怀仁堂为各国驻华大使演奏;第三次是1997年香港回归,在这光荣的历史时刻,编钟在大型交响乐《1997:天•地•人》中再一次惊艳全场,雄厚深沉的乐声,激荡人心,震撼寰宇,让全世界记住了中国之音!

    编钟的辉煌只证明它的过去,如何让文化印迹在当代乃至后世留下它的足迹,并一直传承下去,这是我们需要完成的使命。谭军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表率。为了表现出编钟也可以演奏出延绵之音的效果,谭老师创造性的用起了刷子,没有想到声音效果非常棒。古老的编钟集阳刚与柔美于一身,既能演奏出激荡人心的音乐,也能演绎出《茉莉花》这样婉转动听的音乐,让人如痴如醉~

    创新赋予了编钟不一样的朝气!正如谭军老师组建的青年编钟乐团的青年乐手们所说的那样“文物不是古董,编钟也可以很酷” ~

    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感谢年轻一代的乐手们赋予了编钟新的生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国家宝藏》No.2:湖北省博物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gtr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