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课后的一篇心得,有些东西总要了解后才能明白。
从小到大,提到《论语》,都会有一些标签化的东西,比如“仁”、“礼”、“君子”等等,就拿“君子”来说吧,这个词在论语中出现了107次,是一个当之无愧的高频词,可是,什么是君子呢?怎样才能被称为君子呢?
我们知道,君子分两种标准,一则以位言,一则以德言,论语中的君子,多数是指后者。孔子说,如果你说我是圣人我不敢当,我顶多就是个君子。可是他也说,“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这两句当然都是夫子自谦的说法,但是却从不同的程度表明,君子,是一种很高的道德要求。何谓君子?夫子如何看待“君子”这个命题?经过了暑期研修营以及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也想借此来谈一谈我的理解与体会。
翻开论语第一章,我们就会看到这样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它说别人不懂得我我却不为此而感到生气,这不就是君子吗?因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知不知呢是别人的事,这有什么值得生气的?
程子曰:虽乐于及人,不见是而无闷,乃所谓君子;又说“乐由说而后得,非乐不足以语君子”,由此可以看出,君子之道,它是重在修己的。比如“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如果你这个人不稳重,就不能做到诚于中而形于外,难以显现一种威严,如此你所学到的知识也就不会牢固。那么,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君子不重则不威”,亦是从“修身”方面对君子提出了要求,那么以此类推,“学则不固”是指为学方面;“主忠信”指处世;“无友不如己者”指交友;“过则勿惮改”指修己。从这五个方面,夫子指出了君子的标准所在。
当然了,“君子”作为一个比较完美的道德人格,夫子紧接着又开始了进一步的阐述。他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食和居都是低层次的需求,朱子解释说:不求安饱者,志有在而不暇及也。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君子他是有“志”的,他在乎的不是吃什么东西住什么地方,他有更高层次的追求,正如夫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如陶渊明“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却仍怀“悠然见南山”的欣喜;如宋濂“余则蕴袍蔽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因为他们心中已经被自己的“志”占得满满的,又怎么会闲暇去考虑吃住呢?
至于“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更普遍了,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作为一个君子,你不能每天都说着我要怎么样怎么样,然而实际上你却什么也没有做到,光去喊口号了,这显然不是夫子所提倡的;而且,“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由此可以看出君子处理言与行关系的严谨性。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还应该具有一个品质,那就是谦逊好学,这里的“有道”我们可以直观的解释为有道德的人,朱子说:“不敢自是,而必就有道之人,以正其是非”。接近有道德的人,相互印证,看看自己有哪些是完备的,还有哪些不足,这是一条很重要的理念,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就有道而正焉”,对我们“修己”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点是从道德要求的方面来说的。
我们知道,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作为君子,当然要躬行这五常了。所以呢夫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君子为仁,自富贵、贫贱、取舍之间,以至于终食、造次、颠沛之顷,无时无处而不用其力也,不管处于何种境地,不管是什么时候,都能够坚持德行操守,坚持仁,这才称得上是君子,正如朱子所说,“君子所以为君子,以其仁也”。
在义的方面,也可以找到印证,比如——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君子行道,是无可无不可的,但这里的无可无不可又不同于佛老之学,无可无不可之间,有一个“义”存在,君子行事是以“义”来衡量的,不符合道义的事情,坚决不去做。千百年来,这个观点其实深入人心,比如人人都会说的“不义之财不可取”,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至于礼、智、信,那就更不用多说了,君子当然知道“礼”为何物了,他也必然有智慧,讲诚信。
第三点是从文与质的角度来说的。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棘子成说:“君子只要有好的内在实质就行了,还要外表的文采做什么呢?”这个观点对吗?当然不对,于是子贡就反驳他,他说真遗憾,大夫您这么谈论君子!说话当慎重,不可失言。内在的实质就如同是外表的文采,外表的文采就如同是内在的实质。去掉斑纹的虎豹的皮,就如同是去掉毛的狗羊的皮。子贡不愧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一语中的,文和质是相等的呀,怎么能说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呢?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也就是夫子所说的“绘事后素”,有了一个好的天性,还需要后天的学习打磨,文质彬彬,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所以说,君子是文质兼备的。
第四点是君子和小人的对比论述。
提到君子,我们条件反射的就会想到他的对立面——小人。那么君子和小人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论语》中有很多精妙的论述。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和比都有与人亲厚的意思,但他们的出发点是不同的,比,类似拉帮结派,搞小组织,结党营私;公,即出发点为公义、社稷、百姓福。通俗来说就是,君子是为公的,小人则是为了一己私利。
朱子也说,君子小人所为不同,如阴阳昼夜,每每相反。然究其所以分,则在公私之际,毫厘之差耳。所以夫子常常将君子和小人对比而言,比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等,都是两相对比来揭示君子与小人的不同,以进一步突出君子的品德标准。
第五点是从“名”的角度来说的。
我一直觉得,君子应该是求名的,但这里的求名,又不是我们惯常的那种名利。
夫子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虽然君子所仿行的是为己之学,不求人知,要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但是及至“没世”却仍然“名不称”,“则无为善之实可知已”,说明你根本没什么真才实学。
钱穆先生也说:盖名以举实,人之一生,不过百年,死则与草木同腐,淹忽随化,一切不留,惟名可以传世,故君子以荣名为宝。名在而人如在,虽隔千百世,可以风仪如生,居游增人慨慕,謦咳亦成想像。不仅称述尊仰,光荣胜于生时。此亦君子爱人垂教之深情厚意所寄。
但话虽如此,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仍然会困惑——夫子这么个淡泊名利的人,他为什么非要去做官呢?还有很多人,比如王维、李白、苏轼等等,明明他们不是那样汲汲于功名的啊!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但是我们忽略了一点,即他们的出发点是为公的,他们所求的是立人极,他们所信奉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们所追求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正如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说的,人的最终需要是自我价值的实现。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君子求名,为的,从来不是自己。
那么,以上五点就是我对《论语》中“君子”所应该具备的条件的总结,当然,它只是一个大的概括,还有一些点并没有放进去,比如:
曾子所说的“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这表明君子应该具备大义凛然、临危不惧的节操;“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这表明君子的交友态度;“君子思不出其位”,表明君子应该注重礼乐秩序,不可僭越,同时也应该做好本职工作等等。
可以说,在儒家学说中,君子应该是一个比较完美的人格象征了,同时,它也是儒家一个很重要的文化标识,于我们后世人来说,它给了我们一个标准,一个方向。
曾有人说,诗人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品质。那么同样的,君子也不只是一个身份,更是一种品质、一种人格的象征。
薄薄的一册《论语》,所给予我们的,是千百年来颠扑不破的精神养分,从书中对话贤达,转而审视自身默默求进,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才是经典于我们的意义所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