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2-01-29教育,要眼中有“人” ——读《红楼梦》有感

2022-01-29教育,要眼中有“人” ——读《红楼梦》有感

作者: 萧风_8bd3 | 来源:发表于2022-01-28 22:31 被阅读0次

经典,历经世事变迁而不腐,给后世源源不断的读者不尽的收获与启迪,在于它写出了生活的真实,写出了共同的道理,表现了普世的情怀。

《红楼梦》正是这样一部作品。

它虽然成书于约280年前,但是时至今日,还能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从贾宝玉的成长中获得了教育的启迪。

一、非同寻常的贾宝玉

贾宝玉无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在第三回中,作者就用了两首《西江月》来表现他:

其一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其二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两首词从传统、世俗的眼光看待贾宝玉,描绘出一个率性、漂亮、难成大大器的贾宝玉,因为他“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而且“行为偏僻性乖张”,所以他的性情、才学、爱好的反传统,都让他很难混迹官场,光耀门楣。

然而,贾宝玉又是有着众多优点的:

善解人意,温柔善良,具有超前的平等思想,对人性有着独特的认识……这些都在他平时与女孩子们的相处中,在对待地位比他低很多的下人的时候体现的很充分。

颇有才情。无论是在和众姐妹们诗社比拼,还是在平时生活中,偶有佳句,颇展灵气。小说第十七回,描写大观园初建成时,贾政带领众文人雅士游园,有意检查和展示贾宝玉的学识。宝玉信手拈来,旁征博引,为各园取名,尤其是“曲径通幽”四字,可以看出,宝玉虽无太多积淀,没有高深学识,但是颇有灵性、才情。

毫无疑问,曹雪芹非常喜欢贾宝玉,在这个孩子身上,作者融入了太多太多的深情,但是他深知,宝玉是一个偏才,而不是通才,在寒窗苦读科举考试方面行不通。这是贾政的失败,也是当时社会、观念的失败,宝玉的生活环境根本容不下这个“异类”。但是,我们还是会惋惜,如果教育得当,才情不会泯灭,性情会大放光彩,然而……

二、简单粗暴的贾政

贾政是深受儒家传统教育影响的封建家长。他正直但是刻板,坚守原则但是缺乏变通,坚信严管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圣人之训是必修之学问,总是以一幅刻版、生硬、冷漠的面孔对待自己这个非同寻常的儿子。他虽是宝玉之父,却根本不了解自己儿子的兴趣爱好、性格才情,只会以训诫的方式对待儿子,结果父子之间除了仅存的血缘上的依附和道德上的尊敬以外,形同陌路。而其简单粗暴的方式不仅没有起到什么积极的作用产生良好的效果,反而加剧了宝玉的叛逆,并对最终的悲剧性结局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对人的尊重是有效教育的前提

教育者的眼中应该有“人”。人是高级动物,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复杂的存在,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感知能力;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才识、心理、认识问题的角度等等都各不相同。

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作为孩子成长的引路人,都应该在教育和引导孩子的时候做到眼中有“人”——充分尊重他们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唯有如此,才能发现问题所在,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和办法。

因材施教,这是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都已经用行动践行、证明并注解过的道理,但是,在后来的教育中不遵循这一规律而导致失败甚至悲剧的例子却层出不穷。因材施教,更多的是扬长而不是补短,如果他本来是一只鸭子,非常擅长游泳,但是我们却拿着爬树的标准对他进行培养、考核、评定,他一定会在屡次受挫中对一切学习丧失信心,甚至会对自己的特长也感到毫无价值,最终沦为一个一无是处的失败者。

贾政只有教条,没有教育,更不懂得从人、人性、人的个体差异的角度去理解自己的儿子,于是,在简单粗暴的教育下,儿子与他背道而驰,渐行渐远。

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发出警告:“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也许,我们应该从贾政与贾宝玉的案例中得出教训,不要做那个“哀之而不鉴之”的“后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2-01-29教育,要眼中有“人” ——读《红楼梦》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gwfk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