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得心安

作者: 安祥之音 | 来源:发表于2022-09-05 07:41 被阅读0次

      佛陀是善医众生心病的大医王,佛法是最能端正心念的安心法。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始终不离此心,始终不离药病相投的安心法门。因为心若不得安,幸福便没有可资建立的基础,而无可避免地将陷于不自在、不开朗、不解脱,缺乏生机、活力、和谐、安祥,陷生活于枯涩、黯晦的苦恼深渊。

        虽然安心法门,是活泼生动,因人而施,“无有定法如来可说”的。但“心安理得”的心理状态,却是人们所羡慕、向往的。

        “心安理得”,通常是用来标示一种无愧怍、无忮求、心胸坦荡、恬然自适的修养境界。这种观点,乍看很有道理,如果仔细思辨,就会发现此一词汇和成语,显然有着倒因为果——手段与目的的倒置缺失。这很可能是受了“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影响。事实上,人与其他动物间的最重要的差别,在于唯人“依思想决定生活目标,藉认识指导行为实践”,因此有人说“人是能思想的动物”。对于有思想的人来说,所谓“不得于心,勿求于气”,理若未得,此心如何肯安?抑又如何得安?显然并非“心”先安了,然后才得“理”;反之,是于“理”有得于心,此“心”然后能安的。

      初学佛法,由浅而深,偶有会心,法喜充满,由斯遂至锲而不舍,必登堂奥而后甘心。苟有一理未澈,一义未圆,不辞跋涉三千,孤行万里,遍历丛林,参禅访道,必得理明,以求心安。饶是一门深入,明“教”通“宗”,踞狮子座,众所尊仰,还是觉得如果不闭关阅读、涵泳三藏义海一番,兀自不能甘心。幸喜“物极必反,理有极限”,待他穷理究义,穷究到理未萌、象未兆以前,劫火熄、大千洞明以后,豁觉原来“天下本无事”,转觅一切理、一切事都无丝毫朕迹可得,大似环行地球一周,蓦直行去,最后又回到原地。枉历烟水风霜,到头来,最后的却是最初的。

      且慢笑他不机伶,徒耗草鞋钱,浪费好时光。君不见自来多少伶俐汉,偏是骑驴却觅驴?何况若非山穷水尽,游子怎肯知归?向伊说“当下便是”、“未举步时早已到家”,伊又争肯相信?莫道空劳心力,实是功不唐捐。你看他,事已毕,愿已了,心已歇,兴已尽,虽然“究竟无得”,且喜他如今已无是无非、无爱无憎、无忧无虑、无取无舍、无牵无挂、无得无失、无……,好个自在洒脱的无事人。

      记得东坡居士有偈曰:“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话虽不错,也只合他夫子自道,要且无裨激励后昆。老朽不慧,另有俚语,不贵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只求吐露肝胆,莫让他荷筱文人一傍叫屈。听着:

      历尽千磨百炼,方悟衣珠在此——且莫叫屈!   若非枉费辛劳,贫子依然贫子——是谁便宜?

    ——摘自耕云先生《观潮随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理得心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gwk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