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区过年,是两个节日连接而成的,年三十(农历12月没有30天的就是年二十九)是除夕,大年初一是春节。年三十晚上要守岁,小孩子彻夜不眠,大人不怪。老话所说的“一夜连双岁,三更分两年”,指的是除夕夜。
既要年三十守岁,又要大年初一早起迎春,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就是到了除夕夜亥时与子时交界之时,既辞旧岁又迎新年,两个仪式一起举行,然后安心睡个囫囵觉,这样就无人敢横加非议了。现在的年轻人,不了解这个内涵,用“跨年”的仪式代替了,也没错。
出门在外讨生活的潮汕人要在除夕下午赶回家团聚。旧时有欠债的人家外出躲债,也可以在年三十下午归家的说法。因为,到了这个时候,债主是不允许上人家的门讨债了,否则被打也是白挨了。要讨债也要过了正月再说了。旧时过年如过关,就是这个意思。
除夕之日,无论男女老少都要洗澡,换新衣服。换上新衣服后,是不允许掏别人的口袋的。潮汕话有一句话叫做“三十冥暗无洗浴”,就是嫌弃这些不讲卫生礼仪的人,鼓励别人可以随便掏他的口袋,作为羞辱的一种手段。然后就是贴春联,祭祖和围炉吃团年饭。
潮汕人赶回家过年的主要目的,除了祭祖、上给老人下给小孩压岁钱,就是团年饭了。
团年饭是一个非常隆重的仪式, 过去称为“围炉”。
“围炉”的主要工具,就是在饭桌中间,设一个边炉,铜质或者锡制的居多,炉心烧木炭,圆周煮汤烫菜,一家人围着一起聚餐。旧时很多人家的边炉只在除夕或者喜庆的时节使用,更显得“围炉”的隆重。围炉的头道菜是猪肉丸或鱼丸,潮音中“丸”与“圆”同音,寓意团圆、美满、幸福。蚶在围炉中是不能少的,而且,吃得越多越好。蚶的壳称“蚶壳钱”,吃得多,就意味新年赚的“钱”越多。
以前平常的潮汕人家重视吃蚶,其中还有一层更重要的意义,就是,吃蚶要用双手“掰”,“掰”的潮汕音有矛盾纠纷争执的含义,消灭它就意味着所有的矛盾都通过这种手法在旧年全部灰飞烟灭了,新年“和气致祥”,家和万事兴了。当然,延伸下来,就是大年初一,不能再吃要用手“掰”的东西的禁忌了。
压岁钱,潮汕人家称为“压肚腰”,旧时无法回家围炉的人家要寄钱回来,在书信中称为“腰金”。肚腰,就是“兜腰”,即腰兜,是旧时潮汕人贴身的保暖衣物,兼作钱袋和裤带,布料较厚,双层,留袋口,与腰包相当。“肚腰饱”或“肚腰鼓”就是有钱花不完的意思。除夕夜,吃完团年饭之后,长辈要给未成年的晚辈派发“压腰金”,经济自立的晚辈则要给长辈送压岁钱。当晚要穿着“肚腰”睡觉,寓意新年“肚腰饱饱”。
正月初一,大家都要早起床,家中后辈要先向长辈拜年请安。早饭后,亲戚朋友互为串门拜年,路上遇见熟人,要互祝“新年合想”。登门拜年,通常带一对潮州柑就可以走遍所有的亲朋好友。柑在潮汕地区称为“大吉”。拜年的“大吉”,是不能收的,应作调换,意思就是互赠吉利。从初一到初四,是拜年的日子。潮汕俗语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过了初一初二再上门拜年,就显得没有诚意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