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汪的家乡在一个僻远的小乡村,老婆带着几个孩子艰难度日。在城里一个亲戚的帮助下,老汪走出了小乡村到城郊的一家小工厂里上班,当了工人,有了工资,一家人的生活慢慢好起来。
老汪身材魁梧,方正的脸盘,嘴里镶着两粒大金牙,背微驼,走路显得慢条斯理。他常常撸着袖,叉着腰,嘴里嘟哝一句:妈妈的!在小工厂里,老汪长年一直扎根基层,吃苦耐劳,这也是他曾经作为农民的优良品质。他从操作工做起,工作的流程稔熟于心。干得久了,领导见老汪表现不错,便提拔他当了班长,接着又当了车间副主任。老汪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一干就是几十年,像许多普通人一样,岁月神偷,老汪也从一名中年汉子变成了一个老头儿。
老汪干到车间副主任,已然达到了人生的颠峰,创造了职业生涯的天花板。为什么不能更进一步呢?老汪性情耿直,眼里揉不进沙子,他的臭脾气让主要领导大为光火,对他印象很差,老汪想升职只能是奢望,不降职已经是阿弥陀佛烧高香了。
老汪对于耍牌不感兴趣,喜欢抽烟,尤其嗜酒。老汪喝酒不讲究吃什么好菜,就着一盘咸菜,几粒花生米,老汪也能将半斤白酒下肚。老汪常年与老婆过着牛郎织女的分居生活,时间久了,老汪心里不觉苦闷。有人看见,空暇的时间里,老汪常往隔壁农村的一户人家里帮忙干农活。那是一个寡妇家,家里没有主劳力,老汪乘虚而入,担起了主劳力的角色。
后来小厂子里的工人陆续在城里买了房子,原来的职工宿舍大多闲置出来。为了照顾职工,主要领导同意解决半边户们夫妻两地分居的问题,半边户可以带家属及子女入驻厂子里的职工宿舍。这对老汪来说自然是个福音,毕竟一家人总算可以团棸了,也不枉老汪为厂子里作了半辈子贡献。
老汪的老伴黑黑的,又矮又胖,但女人勤快,很快将房前屋后的空地拾掇出来,种上一些时令的蔬菜,一家人的餐桌变得丰富起来。对老汪来说,一家人团聚最大的好处是每天能吃口热乎的饭菜。
时光荏苒,一晃老汪退休了。老话说叶落归根,老汪却没有回老家的想法,哪儿的黄土不养人?再说了这些年一家人好不容易折腾到了一起,回去干什么呢,那还不让乡亲笑掉大牙?不但不回去,老汪还要在小厂子里扎根,不管怎么说,这儿交通便利,离城关又近,比偏僻的老家还是强去了不少。
随着工厂改制,厂子里的集资楼房也就空置了,老汪花钱一口气买下了三套房子,一套是自己和老伴住,另外两套给两个儿子。老汪是这么想的:自己是要在这儿养老了,至于儿子们将来出息了,可以进城买房,反正旧房子也没花几个钱,一家人终归有了栖身之所,就算将来脱手也是容易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