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观止读书会以“谁能担起天下的兴亡”为主题,在各大社群进行了《晚清六十年的革命与改良》这本书的线上读书会分享活动,共有1500余位会员参与,反响热烈。
1856年初,杨秀清命令燕王秦日纲从安徽带领1万精兵去支援镇江。因为镇江被清军围困多时,粮食已经基本吃完,再不去营救就会崩溃。3月18日,秦日纲初战告捷,其部下先锋陈玉成带兵冲破清军防线,向镇江城中输送了不少物资。但这一仗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局面。此举引起清军注意,从四处调集军队准备攻击秦日纲部。
杨秀清密切观察战局,发现清军注意力都放在长江南岸的镇江,而江北大营防御松懈。又打听到4月2日是江北大营帮办营务、钦差大臣雷以諴的生日。于是集结大批船只,在当日傍晚秘密将秦日纲部运过长江,1856年4月3日凌晨,突袭江北大营。此时的江北大营内,上至统帅、下至都司,都在雷以諴营中祝寿畅饮,兵营没有将领管辖,也没有做应急布置。太平军突袭得手,将江北大营阵地彻底摧毁,并乘胜收复了扬州城。
夺取扬州后,太平军没有长期占领,只是将城中物资粮食运走,然后再次渡江,于1856 年6 月14 日到达南京城郊的燕子矶一带休整待命。
清军此时还没有从江北大营的溃败中回过神来,将江南大营的兵马抽调一部分到江北支援。而杨秀清早已密令石达开从江西带领3万主力东返,于5月11日到达安徽芜湖,然后兵分三路,北路沿长江靠近南京,中路突袭江南大营的南方要塞秣陵关,南路攻击溧水。清军又紧急从江南大营派兵去支援秣陵关、溧水。
这样,经过反复调动,清军围困南京的主阵地—— 江南大营兵力就被大大分散,一部分去围攻镇江,一部分支援江北大营,还有一部分去支援秣陵关、溧水。杨秀清遂急令在燕子矶扎营的秦日纲全力突袭江南大营本部。秦日纲手下人马从安徽过来后,一直在打仗,且被反复调度奔走,四个多月没有休息,极度疲惫。秦日纲请求杨秀清能多给几天时间休整。杨秀清严词拒绝,下令“违令者立斩”。
6月17日,秦日纲带着陈玉成、李秀成等部快速扑向江南大营,石达开的北路军也及时赶到,双方合力,大破江南大营。清军死伤惨重,全军溃逃。江南大营是从广西一路追赶太平军到南京的清军主力所在。从紫荆山带兵一路追来的悍将向荣,眼见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大营灰飞烟灭,在逃窜途中羞愤而死(有自杀和旧病复发身亡两种说法)。
踏平江南大营后,杨秀清令秦日纲部继续追击清军残部,让石达开带兵返回武昌前线与湘军胡林翼部对决,又派韦昌辉接替石达开负责江西战局。由于这次调兵速度极快,在短期内突然集中兵力东征,石达开从离开江西到踏平江南大营然后返回只用了不过两个月,湘军还没反应过来,西线的战略局面并没有很大的变化。南昌仍然被太平军围困,曾国藩在南昌城中日夜忧叹、计无所出,武昌和九江也继续控制在太平军手中,可以说是局面大好。太平天国基本确立了对清军的整体战略优势。
这次东征,杨秀清的军事指挥天才发挥得淋漓尽致。更重要的是,此时太平军在杨秀清领导下,令出如山、莫敢不从,才能做到如此迅速地从安徽和江西将翼王石达开和燕王秦日纲的两大主力调往东线作战,而且密切配合,战略执行无丝毫差错。这种完美的机动能力和战略执行能力,清军无论如何也不能望其项背。即使是曾国藩精心训练的湘军主力,也距离这种状态很远。清军内部满汉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互相猜忌,矛盾重重。咸丰皇帝在北京遥控指挥,地方各自为政、钩心斗角,军官腐败、纪律废弛。在这样的状态下,太平军即使偶尔遭遇一些败仗,也一定能够牢牢把握战略上的优势。遗憾的是,这种状态并没有持续很久。……
《晚清六十年的革命与改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导向,对太平天国、同光中兴、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等历史事件分别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思考,从武器效仿到制度改良,从人才任用到思想革命的历史路径,层层递进地揭示出晚清革命与改良的历史得失。
想要了解更多有关晚清的内容和故事,可以看看这本《晚清六十年的革命与改良》,相信你会有很多的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