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沉迷于自我探索,正好看到了一本有趣的书,叫做《被讨厌的勇气》,让我茅塞顿开。
这是一本非常规的心理学/哲学趣味读物,以青年和哲人对话录的形式对“自我”进行探讨,很薄,几个小时就能看完。它强调“目的论”,认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自己可以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书里提到了自卑感、自卑情结、课题分离,给我很大的启发。
先说自卑感和自卑情结。
自卑感:是对客观事实的一种主观性解释。自卑感可以是促使你改变的一个动力。
自卑情节:是把自己的自卑感当做停留在现状的一种借口。像在日常生活中宣扬“因为有了A,所以才做不到B”这样的理论。
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认为自己是一个很自卑的人,感觉自己没有优点,长相一般、成绩一般、很长一段时间都又黑又胖,内心敏感又脆弱。对于别人的称赞,比起开心,我更多是持怀疑态度去质疑“你说的是真的吗?”,“这个人是我吗?”。
不止一位朋友对我说,“你要学会接受自己”,“要从心底里爱你自己”,“要自信”。我表面上赞同,内心却没有方向也无从下手。
我以为是过往的经历造就了我的自卑,导致了我当时的处境。我不断回顾过往,却更加陷入自卑情结中。
这本书启发我去想自己自卑或者害怕的目的/后果是什么。结论是我害怕面对自己是一个“不完美/不够好”的人。这个结论让我吃惊。我继续想,自己“不完美/不够好”那有怎样,当我意识到好像也不会怎样的时候,身上的自卑/羞耻感好像好了很多。
然后我意识到我的自卑和那些并发症只是我不想行动、不想做出改变的一种借口,它们让我不怎么舒服的呆在自己的舒适区(comfort zone)里,即使姿态很难看。
不过很感恩的是,过去的几年里,我越来越意识到自己想要做出改变,无论是出于好奇还是别的什么目的,总之就是不想要停留于现状。
在持续不断且享受的付出努力(比如健身、健康的生活方式、阅读、学习等)后,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改变,对自己的认识也逐渐清晰起来(了解自己真的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推荐大家找到自己的方式去了解自己)。
这本书里还提到了一个我很喜欢的概念,叫做“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强调人不需要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课题,我不干涉你的课题,你也别干涉我的课题。同时,我也不用在乎你对我的课题的干涉。(人生啊,到头来都是要自己面对的。)
长久以来,我都困于“亲密关系”,无论是恋人、朋友还是家庭关系。
以前,我对父母总有过高的期待,觉得父母应该是怎样怎样的。我花了很长的时间,直到几年前才意识到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课题,我不应该对他们的课题妄加干涉。退一步保持距离后的我,再去看我的父母,就包容和理解了很多。
现在我的父母对我有很多期待,有时我认为他们对我的期待让我情绪奔溃。直到最近我才意识到,原来我目前缺少和需要锻炼的是“我不用在乎别人对我的课题的干涉”。
对于朋友和恋人,以前我可能对他们有过高的期待,希望依赖他们完成自我的蜕变。后来我才慢慢意识到,只有自己才能决定自己的人生。
对于很多朋友喜欢说的“谈个恋爱吧,谈恋爱包治百病”这句话,其实我越来越反感。恋人又不是为了修复你而和你在一起,TA没有义务和责任帮助你做任何改变(看病之类的请找医生好嘛!)。
两个人在一起应该是志趣相投,平等且互相信任,如果过度依赖一方,都会导致天平失衡,相处起来很累。不过我不否认谈恋爱就像照镜子,你会发现很多在和朋友或者家人相处时没注意到的细小问题,怎样去处理和面对也是一个有趣和好玩的自我成长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