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云南的问对研修学习,没有意料中的那么精彩,在听过许多名师的课程之后同行的小伙伴们都一致觉得这次的研修“比较水”。首先体现在课程的安排上,6天的课程中,有一半时间主办方是设计了学员展示的内容,也就是把一半的时间交给了学员们,讲师们的讲座和课程自然就非常少了。几年来曾参与过许多不同类型的工作坊和研修学习,有学员和讲师们的互动和交互学习自然是极好的,可以迅速学以致用,内化知识,但如果太多时间给学员们安排上了,且内容分化较大的话,便有点浪费我们来“取经”的昂贵学费和宝贵时间了。另外,邀请来的讲师们,有些非常精彩,有些跑题严重,这也是没有经过细致研究课程设计的结果。
当然,有槽点的研修学习并不是毫无闪光点的,但凡是学习,总有它值得一谈的学习内容,总有我们能学到的东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星期的研修,让我多多少少在名师们身上,在同行学员和话题讨论上引发了一些对教育的思考。
在教育路上带着问题前行——问对研修总结一、世界变化与一线课堂的关系
这要提到给我们讲课的赵楚老师,他是一个军事战略学者,专栏作家,从事国际政治、军事战略和军事历史研究与评论多年,所以他带给我们的课挺新鲜的,讲的是《关注21世纪的大趋势》,也从此提到“未来需要什么人才”这个问题。
他从当今的国际形势与全球变化方面给我们分析了很多内容,有点像大学里《国际形势与政治》的开课老师。赵老师提到五个方面的内容:
1.形形色色奇怪领导者的出现
从特朗普到泽伦斯基,各国领导人在不断的变化,无不影响着各国之间的政治交往与全球关系。比如日常出现在新闻视野里的美国特朗普,他作为一个商人从政,执政以来非常规的执政风格做出了许多让人大跌眼镜的事情。他所领导的美国政治政策方向、外交关系,对本国以及其他国家都将产生重大影响。赵老师讲到,20世纪以来,各国首领都是职业政客,如今的21世纪即实现了一切皆有可能。泽伦斯基人民公仆党的意外胜利,意大利五星联盟的胜利,英国脱欧公投的成功等等,全球政治面貌正在发生惊人变化。
2.全球生活的沧桑巨变,冷战后至今的全球政经发展
反恐与数字经济已经是全球的热点问题;技术与公私生活融合的速度空前加速;全球化经贸浪潮与社会分化,财富正在向顶层涌动;国际政治重回大国权利博弈轨道……赵老师讲的这些看起来抽象难懂的问题,其实都层出不穷地以具体形式出现在新闻当中。作为一个不怎么常看新闻的人,对世界的恐怖袭击活动和战争,数字经济和生活发展,以及大国经济科技发展等还是有所耳闻的。
3.从奥威尔到托夫勒,两个1984世界的并存
这里提到著名小说《1984》所描写的技术极权主义社会,以及1984年托勒夫描述的未来世界。我对以上内容并不了解,所以听得云里雾里,后面打算把那本书翻出来看看,只记得赵老师最后大概归纳的是:未来已来,技术导向世界的力量与强弱。还有个很容易被我们忽视的问题,其实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更便捷,在这信息共享的时代,人的思维是可以被日常所使用的科技所影响的。我们以为我们使用了科技便主宰了所用之物,其实不然,像现在的碎片化阅读文章,使用的软件,其实无形中我们的思维、习惯都被植入了他人的思维导向和习惯导向,这是一件细思极恐的事情。
4.从911到南中国海,关于21世纪的安全问题
这些国际安全大事件众所周知,从911到IS,新世纪国际恐怖主义在兴起和扩散。安全问题成为新世纪的又一大核心问题。新大国军事竞争的兴起表现在其优势、权利与技术竞赛上。赵老师提到,将来的某天再有开战,估计都不用出兵打,大家在电脑上模拟一下就能分出胜负。这是一个新的安全战略优先的时代。联系到今年我国的华为事件,不难理解,为何美国要对华为进行打压,无非就想独揽世界先进通讯技术,在安全技术与监控方面要做龙头老大。
5.迷雾中的方向,21世纪会走向哪里?
“人倒退着走向未来。”
赵老师在结尾时引用了这么一句话。21世纪是一个没有确定性的时代,一切都在迷雾当中发生,未来走向哪儿,谁都无法预测。
那么以上和我们的教育有关系吗?当然有。教育要培养的正是面向这样一个未知世界的人才,国际形势的千变万化,世界需求的千变万化,都是未来我们需要应对的问题。我们不能总想着以19世纪的方法,20世纪的知识,来教授21世纪的未来人。作为教师,这是一个需要深深思考的问题。
回想自己,作为学生的启蒙者和引领者,其实我对世界问题的变化与发展毫不关心,这是教育工作者应当反省的。赵老师的这堂课把我们的视野带上了更大格局,放眼未来和世界,才是我们需要引导孩子们去做的。
在教育路上带着问题前行——问对研修总结二、人工智能的出现和教育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个世界本就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一代一代智能软件以及科技产品的出现,让我们不得不惊叹于人类智慧的伟大。科技服务于我们,却也改变了我们传统的生活方式。那么在遥远的将来,我们的学生要面对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吗?人类要掌握的还仅仅是一代传一代的知识内容吗?智能机器的出现,可以在短时间内打败人的记忆极限,也可以在某些比赛中靠程序设计打败人类,诸如此类的事情现如今已经发生,那么人类可以战胜智能机器的地方在哪儿?在于创造力,在于人类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
这要提到顾远老师的分享课,他一直致力于教育创新的研究,这次跟我们分享的也是这方面的话题。
他首先抛出了常见的关于创造力和创新力的五个常见误解:
1.创造力和创新力是少数天才才具有的能力吗?
2.创造力是天生的,后天无法学习?
3.创新是创造全新的东西吗?
4.创意就是想出一个好的点子吗?
5.创新一定要高科技吗?
答案都是否定的。
1.创造力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只要有机会,不论儿童还是成人都能表现出来,多次实验已验证。
2.创造力是随教育年限的升高而降低的,但教师和父母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要鼓励孩子试错,要给孩子适当的认可。
3.只要与前人有不同的就是创新。
4.创新不仅仅是一个好的点子,一定要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设计和投入。
5.万物皆可创造,创新力的培养一定要高质量的亲子陪伴时光;发现并界定问题是创新的第一步。
顾老师特别强调,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成为人,最终的教育目的一定是要让孩子有和自己、社会、他人和世界相处的能力,充分融入这个世界,接纳自己和他人,那么他的各项发展才是完善的,健康的,他在成为一个有活力的生命体的时候才能创造出更多。
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就一定要关注有意义的学习,打破和重塑角色关系,要记住,在自由的教育中,学生是一个有无限发展潜能的个体。我们要打破有限的学习时空,对有限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也要敢于对一切进行质疑。我们的态度,往往影响着学生的态度,就比如想要学生善于提问,我们自己是首先要做到会提问的。
在教育路上带着问题前行——问对研修总结三、未来的教育何去何从?
虽然我还是个新手教师,但毕业几年也听过许多名师讲课,也看过一些教育书籍,往往不同的学者所持的教育观是不同的,各有侧重点,甚至各个流派的理论和实践相差甚远。那这个时候不禁要思考,我该怎么做?我该怎么定我的教育目标?怎么教我的孩子们?我要收纳所有接触过的观点吗?
不,我认为这个时候,我应该接纳所有接触到的知识,也应该忘掉所有知识,将他们全部打碎,然后融合,再在将来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地给自己提问,用已有经验和知识再调整自己的教育内容。
教育是件持续终身的事情,它的效果并不会立竿见影,只会给学生的人生埋下一颗颗种子,至于是什么种子,将会怎么生长,便是我们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该做出的深深的思考了。教育不是数学公式,没有固定方程,没有标准算式和标准答案,我们只要带着自己的问题——“我希望培养怎样的未来人”,然后再从大目标分解小目标,一步步去铺垫我们应该做的教育,这样便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