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爱书的人来说,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人走了,想读的书还没读完。岁月无情,倏忽白首!加之记忆衰退,视力精力大不如前,望着屋里满架满箱的书,陡然间生出一种虚度年华的愧悔、力不从心的惶恐和时不我待的紧迫,一时间百味杂陈。
犹记少年时,老师们语重心长反复念叨,“孩子们,你们要抓紧青春好时光,趁记性好,多读些书,这时候看过的书就是一生的宝贵财富,而且谁都剥夺不走。”可惜老师的金玉良言全都作了耳边风。年轻时,总难听得进去师长辈们苦口婆心的教诲,非得重重地摔了跟头、碰了壁,才从中汲取教训。
幸运的是,作为农家子弟,我的读书生涯还是起步较早的。大约九岁时的一个冬日,我老在家里淘,严重干扰母亲干农活。她顺手找了本林汉达编的《战国故事》给我,这本书本来就是儿童读物,浅白易懂。那刀光剑影的战争场景、纵横捭阖的军政谋略、生动有趣的人物形象……一下子引我入胜,让我得窥中华历史文化的无穷魅力,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虽然那是个物质匮乏的时代,农村孩子能接触到的书比较有限,我的优势在于,父亲是个说书艺人,家里有不少历史演义小说,如《说唐全传》《说岳全传》《杨家将》《呼家将》《明英烈传》《三国演义》等,甚至还有《书剑恩仇录》《射雕英雄传》等武侠小说,初中时我差不多偷偷看了个遍(父亲严厉,不让我看闲书)。这是我读书生涯的起始,让我感受到生活中,有比鱼肉之鲜口腹之美更有价值和愉悦的享受,继而终生沉醉于买书读书的乐趣之中。
40年间,辗转南北,每到一地,我总要抽空奔书肆流连一番,积少成多,好不容易添置了近二千册图书。早些时候,书店售书都要加盖书戳,书戳反映着风土人情、闲趣雅意,各具特色、颇为精美,要是当初有心的话,每本书书戳盖在扉页上(书店一般盖在封底,表面光滑,戳印易磨损),盖灵醒些,现在收集起来,数以百计的地方和门店,蔚为大观,可惜现在大多印迹磨灭难辨。
随着网购的兴起,实体书店日渐式微,在书店淘宝的乐趣成了回忆。初二时,有一次父亲钓到一只五六斤重的大鳖,叫上邻居一起打了个牙祭。鳖壳和骨头被我晒干,拿去药铺卖了七角钱,转头到荣家河代销点去买书。瘦小的我站在柜台前,怯怯地问价,里面只有十来本书,问了几次,售货员有点不耐烦,我指着其中一本报价六角一的,说就买这本。交完钱抱上书,我一溜烟跑回家,兴奋地翻开书,彻底傻了眼。
书名《唐宋名家词选》,龙榆生主编,封面这几个字我都认识,可是里面的字全是繁体,好多字不认识,我也没胆量去找那冷冰冰的售货员退换。为了不浪费钱,我硬着头皮啃这本书,找来字典一个字一个字地标注上简体,“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冥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一首又一首,虽然进度慢,可同时记忆深。那阵子我挨个差不多背了小半本,繁体字也完全过了关。
上高中时,到表姐家津津有味翻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她还很有些吃惊,她们中文系的古文课本都是繁体。《唐宋名家词选》是我购置的第一本书(连环画除外),陪伴我整整40年,成为我精神家园的镇宅之宝。
现在买书很方便了,足不出户,点之则来。网上各类热售排行榜单一堆堆,社会各界读书会推荐书目一期期,省了你大海捞针的功夫,却也少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到眼前的那番喜悦。
马未都在地摊上淘宝捡漏无数,我也在书摊中收获不少惊喜。在岳麓山街巷间一家书店,我发现一本《圣经》,纸极薄而柔韧、字极小而清晰,旧约新约齐备,结账时还说是赠阅。在地坛书市购得的《三国志》正版而价格极其低廉。在北大一书店找到的《唐七律诗精选》《唐五律诗精选》选本很好,两本只花了10元。
更加神奇的是,在桂林,于散落地上的大堆书刊杂志中发现了一本《青年男女恋爱指南》,竟是一本极其出色的恋爱启蒙读本,对懵懂少年有醍醐灌顶之效。
我和形影不离的军校同窗一口气读完这本书,一块儿上街实践,虽然我依旧比较腼腆,他却很快自如地与姑娘搭讪,毕业前夕找到了一生的挚爱。科学理论真是引领人生的灯塔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