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上杭州的梅雨季,清晨即是暴雨倾盆。我入住的酒店离江南实验学校不足1千米,步行也就十分钟的路程,但这样的天气风大雨急,还赶上降温,走到活动地,真是需要些勇气。给两只鞋套上自制的防雨装备,出发!

学习,咱可是认真的!
第三天的主题是“教材研究” 。六个观点报告中都是教材的比较研究。有不同地区版本教材的比较研究,有不同历史时期的教材比较研究,有同一时期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研究,他们从教材编排,教学效果,学生实证,理解水平,编制重点等方面选取具体的内容进行详尽深入的比较,分析,进而得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以便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

其中葛敏辉老师分享的“基于算理理解的分数除法教材分析”。葛老师从西南大学巩子坤教授的论文《有理数运算的理解水平及其教与学的策略研究》中有理数运算理解的4种类型:程序理解、直观理解、抽象理解、形式理解。针对“分数除法”3种不同教材的知识序,以及教材渗透的运算法则,把不同版本的教材中例题的呈现方式体现的理解水平,对教材中利用意义解释体现的一般性提出假设,对教材中从特殊到一般的合理性提出质疑。

在此基础上葛老师认为:教材没有关注理解水平的递进,理解水平层次有些混乱,并由此生发思考:在现有知识序列的基础上,如何实现算理理解水平的递进?突破一贯的知识序,有没有可能开辟其他理解路径?葛老师在实践中提出了多种尝试方案:直观理解——抽象理解——形式理解;或者抽象理解——形式理解等等,提出方案后通过常规教学与臆测教学的比较进行实证研究。

张君霞老师分享的是“基于图式的分数基本性质两岸对比研究”,台湾地区由于受日本教育思想和美国等多地区的影响和融合,他们的教材与我们大陆地区的教材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张老师团队的小伙伴们对比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已经成书发表。这次报告他以图式表征为突破口,重点进行了分析。结合分数基本性质,将两岸教材各自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启示。

下午由中南民族大学的孔凡哲教授给我们带来《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开展教科书研究》的学术报告。空教授用了三个小时的时间,结合上午的观点报告和他指导下的博士、硕士论文的实例,对我们今后教材研究提出指导性意见。

报告从哪些内容值得研究——选题,如何做研究——研究设计,如何表述研究成果——研究结果三个大的方面进行阐述。选题部分孔教授提出了现实价值、学术价值、复合价值,而研究设计从教科书的文本研究、教科书的实施研究、教科书的评价研究、教科书的历史研究、教科书的比较研究方面说明。为了适应我们一线教师的接受情况,孔教授没有过多的进行理论的说明,更多的是借助具体的案例分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打比方来说明。


三个小时很快过去,大家意犹未尽。虽然这是第二次听孔教授的报告,两次都是有关教材研究的内容,但整体架构和报告方式却有些很大的区别,对我们今后进行教材研究有理论有方向走方法,他让我们相信,只要坚持,就会收获,只要努力,就会不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