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期
白居易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和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唐德宗贞元十六年(799)考中进士,做了秘书省校书郎。元和二年(807年)十一月,做了翰林学士,第二年升为左拾遗。他为官公正,敢于直言,甚至曾当面指责皇帝的错误,引起皇帝的愤怒。他的最富于斗争精神的讽谕诗就是这时写的,其中《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等诗,锋芒尖锐,像连弩一样射向黑暗势力。终于触犯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在江洲这些年,他往往是春游东林寺,秋登浔阳楼,或访陶渊明故宅,或观石门涧瀑布,或攀香炉峰顶,或闻鸟语泉鸣于遗爱寺,或乘风踏浪晚归彭蠡湖,尽览浔阳诸胜,留下诗文一百余篇。其中以《与元稹书》和《琵琶行》最为著名。《琵琶行》是借一个被抛弃的歌女形象,抒发自己沦落之感,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诗中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漂零憔悴、流落江湖的长江歌妓,一个是遭谗受贬的诗人自己。他们的社会地位不同,但对封建社会的黑暗、不平,却有相同的感受。在浔阳江头,琵琶声里,他们的哀怨和激愤组成了一支凄苦的歌,唱出了他们的不幸,倾诉了社会的不平。
晚年时期
白居易于元和十三年冬离开江州,前往四川任忠州刺史。后来唐穆宗即位,把白居易召回长安,拜为司门员外郎,后来升为知制造、加朝散大夫。但他目赌宦官擅政,朋党倾轧,不愿卷入政治旋涡,自愿离开京城到外省做官,他先后做过杭州、苏州刺史。
晚年退居洛阳香山,自号香山居士,经常饮酒念佛。846年去世,终年七十五岁。
成就和贡献
作为一位大诗人,白居易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诗歌不但在艺术形式上是多样的,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也是多样的。他的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但同时又经过千锤百炼,作了许多艺术加工。白居易的诗,在他在世时便已广泛流传,很有影响。
在文学创作上,白居易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经》、"风雅比兴"的传统和杜甫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与元稹书》是他的诗论纲领,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和元稹友谊甚笃,世称"元白"。著有《白乐天长庆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