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西方哲学史》卷一古代哲学~第二篇/第十八章 柏拉图哲学中的知

《西方哲学史》卷一古代哲学~第二篇/第十八章 柏拉图哲学中的知

作者: 放下皆得 | 来源:发表于2023-03-19 08:32 被阅读0次

    绝大多数的近代人都认为经验的知识之必须依靠于或者得知于知觉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在柏拉图以及其他某些学派的哲学家那里却有着一种迥然不同的学说,大意是说没有任何一种被称为知识的东西是从感官得来的,唯一真实的知识,必须是有关于概念的。按照这种观点,2+2=4是真正的知识,但是像雪是白的这样一种陈述,则充满了含混与不确定,以至于不能在哲学家的真实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这种观点也许可以上溯到巴门尼德,但是哲学界之获得它的明确形式,则需归功于柏拉图。

    泰阿泰德篇的前半部是要寻求知识的定义,但是结果除了消极的结论而外并没有达到任何别的结论,有几个定义提出来之后又被否定了,始终没有提出来过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

    所提出来的第一个定义也是我要考虑的唯一的一个定义就是泰阿泰德所说的如下的话:

    我觉得一个知道了某一事物的人,也就是知觉到了他所知道的那一事物,而且我目前所能看出的就是:  知识并不是什么别的东西,只不过是知觉罢了

    苏格拉底把这种学说等同于普罗泰格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学说以及任何一件事物对于我来说就是我所看到的那种样子,对于你来说就是你所看到的那种样子。苏格拉底又补充:  所有知觉总是某种实有的东西,并且它作为知识是不会有错误的。

    随后有很大一部分论证是讨论知觉的特性的,这一点讨论完了之后很快就证明了像知觉所形成的那样一种东西,绝不能够是知识。

    苏格拉底把赫拉克利特的学说加到普罗泰戈拉学说的上面来,赫拉克利特说万物永远都在变化着,也就是说一切我们高兴称之为实有的东西实质上都是处于变的过程,柏拉图相信这对感官的对象来说是真的,但对真正知识的对象来说却并不如此。

    把赫拉克利特的学说和知识既知觉的那个定义加在一起,就会得出:  知识乃是属于变化着的东西,而不是属于实有的东西的

    在这一点上便有着某些带有根本性的难题了,他告诉我们说既然6大于4,但小于12,所以6同时是既大又小的,这是一个矛盾,犹如苏格拉底比泰阿泰德高,而泰阿泰德是一个还没有长成人的青年,但是过几年之后,苏格拉底就要比泰阿泰德矮,因此苏格拉底是又高又矮的,这些关系型命题的观点似乎难住了柏拉图,正像他难住了迄今直到黑格尔为止的大多数的伟大哲学家一样,然而这些难题对于这一论证来说并没有很密切的关系,所以不妨忽略过去。

    再回到知觉上来,知觉被认为是由于对象与感觉器官之间的互相作用而引起的。按照赫拉克利特的学说后两者都是永远在变化着的,而两者在变化时,同时也就在改变着知觉。苏格拉底说当他健康的时候,他觉得酒很甜,但是当他有病的时候就觉得酒很酸,这里就是知觉者的变化造成了知觉上的变化

    某些反对普罗泰格拉学说的意见也被提了出来,后来其中有一些又被撤回了,有的质问说,普罗泰格拉应该同等地承认猪和狒狒也是万物的尺度,因为它们也是知觉者,关于做梦时和疯狂时知觉的有效性问题也被提了出来。有人提到,如果普罗泰戈拉是对的,那么就没有一个人比别人知道的更多,不仅仅普罗泰戈拉是像众神一样的有智慧,而且更严重的是他不会比一个傻子更有智慧。此外,如果每一个人的判断都像别人的判断一样正确,那么判断普罗泰戈拉是错了的人,也就同样有理由被认为是像普罗泰格拉一样的对而正当了。于是苏格拉底就出来暂时使自己站到普罗泰戈拉的地位上,而对于这些反对的意见找到了一个答案:  就做梦而论则知觉之作为知觉仍然是正确的,至于那个猪和狒狒的论证却被当作是一种庸俗的取闹而被购销了,至于另一个论证说,如果每一个人都是万物的尺度,那么人人就都是像别人一样的有智慧,苏格拉底就代表普罗泰戈拉提出了一种非常有趣的答案,那就是:  一个判断虽然不见得比另一个判断更真,但是就其能有更好的后果这一意义来说,它却可以比另一个判断更好,这就暗示了实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西方哲学史》卷一古代哲学~第二篇/第十八章 柏拉图哲学中的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hnh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