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是写1955年2月28日这天发生在加勒比海的一次海难。这次海难中,八名水手只有一位幸存。
幸存者名叫路易斯•亚历杭德罗•贝拉斯科,他在海上经历了十天救生筏上的漂流后,奇迹般游到陆地遇救。十天的海上漂流惊心动魄,时刻逼近死亡。稍微缺乏体力和求生欲望的人,早就葬生大海或鱼腹。
路易斯不是海明威笔下《老人与海》中的渔夫圣地亚哥。作为渔夫,不管装备再简陋,总是带着捕鱼而且是捕大鱼的工具。而且,圣地亚哥应付大鱼和鲨鱼的经验卓著,他捕杀鲨鱼的经验不知历练了几百上千遍。
而加西亚笔下的路易斯是个水手,有航海经验,却不是个捕鱼的行家。他的船只被大海波浪突然掀翻,身上没有带任何吃喝食物和捕鱼工具。
圣地亚哥出海前带了一瓶淡水,他捕杀新鲜活鱼补充营养,在海上呆了3天。
水手路易斯,没有淡水,没有任何食物,也没有捕鱼工具,他却在海上呆了10天!
这10天路易斯都经历了什么?他是如何死里逃生的?
一人,一船,无食物,无淡水,身处茫茫大海,遭遇饥饿、鲨鱼威胁、海水浸泡和烈日暴晒后皮肤溃烂,身处绝境而大难不死,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牵动着读者的心弦,读者始终在不断寻找路易斯“是否遇救”和“怎样遇救”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作者加西亚把海上漂流的10天写得写得险象环生,悬念迭起,主人公不断从希望中陷入无边的绝望,又从彻底的绝望中捕捉到少许的希望。也许正是这种擅长从无边绝望中看到微弱希望,对任何一丝微弱生机都产生乐观心态的天赋,使水手路易斯创造了脱险获救的奇迹。
第一天,路易斯计划好,飞机一来就“尽力朝它们划去”,等飞到头顶上,就从筏子上站起来,“用衬衫向它们发出信号。”为了不耽误哪怕一秒钟时间,他把衬衣扣子全解开了,坐在筏子边静静地等待。
太阳落山时,他找准飞机将会出现的方向,眼睛一刻也不眨地盯着看,眼肌又酸又疼,也仍然坚持着。直到天黑了,什么也看不见,他希望能从马达的轰鸣声,判断飞机的来临。
接下去的两天,路易斯果然等来了搜寻的飞机,估计是距离太远的缘故,飞机搜寻了几次都没有看见他。
路易斯没有失去希望,“然而,每当我心灰意懒的时候,总会有什么事情发生,重新燃起我的希望之火。”
第五天晚上,当海上月亮升起,海上微波荡漾,路易斯把泛起的浪花看成船上的灯光。“两晚之前,我就对能有船来救我不抱希望了。然而,那个夜晚被月光照得透亮,我一整夜都在海平面上竭力搜寻着,紧张的程度和抱有的信念不亚于头一晚。”
路易斯在海上救生筏上漂泊,没带食物和淡水。口渴了,尝试着喝海水,只能喝一小口润润嗓。海水不解渴,会导致脱水和死亡。
他抓到了一只海鸥,撕开它的身体,皮毛骨血混为一团,让他作呕,难以吞咽。
缺水使他的喉咙溃烂,牙床疼痛,无可奈何下,他咀嚼了从裤兜里发现的三张名片,疼痛稍微得到缓解,他又乐观起来。
“我打算就这么一直嚼下午,至少能减轻一下嘴里的疼痛。我觉得把它们吐到海里去是一种巨大的浪费。我感觉到,被咬得稀烂的硬纸片最后被咽进了胃里,从那一刻起,我就觉得自己一定会得救,一定不会被鲨鱼咬碎的。”
嚼完名片他又想去啃鞋底,啃皮带,啃衬衫,凡是啃得动的东西都想放进嘴里嚼一下。他从海里捞起一条树根,满口的木屑让他认为那是鸽子衔来的橄榄枝。
他伸手到水里捕捞小鱼,野外的生物却都有强于人的装备,手指反而被咬的鲜血淋漓,引来了鲨鱼。
在海上漂流的十天,每天下午五点左右,成群的鲨鱼便会准时游来,似乎随时可能发起进攻。挨到第七天,几乎饿疯了的路易斯,丧失了理智,竟从鲨鱼嘴里抢食。真是命悬一线,但他成功了,他生吃了一条活鱼!
他还出现了幻觉,每当失去希望的时候,仿佛看到队友在给他指引航海的方向。
“我实在太累了,把头靠在桨上,心想还不如一死了之。就在这时,我看见了水手海梅•曼哈雷斯,他坐在驱逐舰的甲板上,用食指指向港口的方向。”
“海梅•曼哈雷斯没有答话。他沉默了一小会儿。又一次向我指了指卡塔赫纳的方向。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过去,果然看见了港口的灯火,还有在港湾水面上下跳动的浮标。”
路易斯所在的驱逐舰,在只差两小时就到达目的地的方向遇难。路易斯在其他七位水手遇难后,幸运乘上救生筏,在海里顺风漂流了十天到达陆地。许多人因此质疑故事的真实性。但他戴的手表,穿的鞋,以及他身上穿的衣物,都是在海上漂流了十天的证明。
路易斯成了英雄,他的事迹家喻户晓。他的那只表,那双鞋的生产厂家都因此获利,这次漂流脱险成为他们产品质量上乘的佐证。而且,也打上了“幸运”的色彩和符号。
有意思的是,这个故事背后还有故事。遭遇海难当天,没有暴风雨,天气温和晴朗,海面波涛汹涌,一阵风使驱逐舰发生猛烈倾斜,因为上面携带了太多的货物,驱逐舰被海浪掀翻。驱逐舰是军舰,不能携带走私物品。这个事实的曝光使得路易斯失去了英雄的光环。那次海难,不是天灾,是人祸,不过他在海上漂流十天的故事流传了下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