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建元三年 ( 前138年)和 汉武帝元狩 四年(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 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这样记载了张骞的功绩“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张骞“凿空”之举打开了中西方直接交往的大门,使内地和西域第一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和联系 ” 从历史 的角度看 , 张骞出 使西域对新生 的西汉王朝和现代都有非常重要 的意义 。张骞何许人也?为何只身一人前往大漠戈壁,前后两次历时20余年,行程上万里,其目的为何?这样的凿空有何历史意义?
张骞(?—前114),西汉汉中郡城固(今陕西城固)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汉武帝时朝廷中做郎官(汉朝的低级官员,通常充当皇帝的随从和卫士) ,应募持节出使西域,曾因功被封为博望侯, 后被晋升为主管外交的“大行”,位列九卿。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其目的都是一样,只是具体的目标不一。西汉建立初期,由于连年征战,国贫民乏,当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入侵之时,汉初的皇帝们大多数采用的是消极保守的防御政策。经过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几十年的休养生息,至汉武帝时国力渐盛,政治上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社会上经济繁荣得到发展。史载:“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腐败不可食……”可谓“财力有余,士马强盛”。汉武帝因此雄心勃勃而“动远略”,试图依靠强大的物力财力,通西域、伐匈奴,展开积极的攻势,解除北境威胁 。
在汉朝积极寻求军事盟友的大背景下,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带领随从出陇西,去寻找受匈奴压迫而西迁的大月氏,以求结盟共同对付匈奴,但是这次西行,历经重重困难,张骞被匈奴捕获,被囚牢达十余年,后脱逃后,张骞不忘使命,继续向西寻找大月氏,但是最后等待他的是大月氏不愿结盟的结果,张骞无功而返。第二次公元前119年,此时汉朝在与匈奴的军事斗争中已经占据优势,再次出使西域,虽然目的是寻求在第一次出使时无意间结识的乌孙国的结盟,出使仍然具有 明确的军事目的,但发展与西域各国的关系已经上升到很重要的位置 。 张骞及随从到达乌孙国 ,又派遣副使到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一带)、康居(今哈萨克斯坦南部及锡尔河中下游一带)、大月氏(今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与阿富汗之间的界河流域)、 大夏(今阿富汗斯坦巴尔赫附近)、 安息(今亚洲西部伊朗地区)、身毒(今印度河流域一带)等地 。
两次出使西域虽然以目的来说,张骞并没有达到,可以说是失败的远行。但是司马迁为什么会对其“凿空”之举有如此高的评价呢?首先,为汉王朝提供了彻底驱逐匈奴并获胜的可靠依据在汉匈长达百年的拉锯战中,游牧民族一直得不到有效的防御和控制,因为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战争的艰难之处在于,北境大漠地形复杂、水源有限,汉人将士、马匹往往长途奔袭,饮水问题难以有效解决,因此也极大限制了军事行动。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所获得的丰富知识,在之后西汉王朝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和对匈战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二, 张骞的出使丰富了对西域的认识 ,出使后人 们对西域的认识从模糊变得清晰 ,了解了西域的山地貌和风土人情 ,更加明确了西域有多远,可称作汉初的“地理大发现”;第三是开凿出一条密切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的商道,在张骞之后,汉朝与西域的交往日益密切,形成了以西汉都城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为洛阳),经河西走廊到敦煌 ,经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也就是后来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称为的“丝绸之路” ;第四加强了汉朝中央王朝对西域地区的行政统治,张骞出使之后,汉朝在西域也建立起了一套统治机构。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汉朝在西域的轮台、渠犁(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开建屯田,并设立“使者校尉”,管理屯田事宜。这是西汉在西域设置的最早的行政机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