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简书文友中,发现一个现象,人们很轻视日记。
许多人认为日记没有公开的价值,对一个人的文章的最高的蔑视就是说你的文章没有中心,凌乱,仿佛日记。
许多文友感觉日更很难,一个原因是没有写日记的习惯,再一个是对日记有偏见,不敢像写日记一样轻松自然地写文章,不敢把日记一样的文章公开。这些偏见使他们无法写作,写了也不敢示人,没有人点赞鼓励,孤独难耐。
周国平老师说,一切写作其实是日记的延伸。我也发现许多作家和写作者都有写日记的习惯。
许多年轻人二十多岁就出书了,原因是人家已经写过十多年日记,等于已经写作十多年。
而许多中年人没有写日记的习惯,中年开始写作,起步已经远远落后于年轻人。
很荣幸在初中时期,语文老师逼我们写日记体的小作文,每天一篇,雷打不动。老师一周检查批改一次,于是开始了我的写作生涯。
后来到高中,大学,工作以后,我依然保持日记的习惯,一直到2009年冬天。
2009年冬天,我修行佛法已经五年。为了彻底修止语,我不但谢绝一切社会活动,整天不说一句话,而且停止了日记,停止了思考和输出,停止了自我对话,让心彻底静下来。
每天读中外经典,获得对宇宙人生的全面深刻的认识,获得了自信,为以后写作打下坚强的心理基础和深厚的文化智慧基础。
直到2015年11月20号,从广东东华寺学习回来以后,我决定结束止语,开始写作,回报社会。
这时智能手机已经普及,我不再在日记本上写日记,而是用手机写人生感悟和修行感悟,然后每天转发到朋友圈和各个群里。
开始每天只能写几十字,只是一段话。慢慢地变成几百字,几段话。第二年每天写一篇,几百字。第三年每天写三篇,每篇四五百字。今年每天三篇,八百字。最近在冲击一千字。
由于多年日记养成的文字功底和修行积累的感悟,我的文字很受肯定和赞扬,经常被转发,我的信心总是满满的,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
也有讽刺、挖苦和打击我的人,但是我心态好,不会被他们的语言影响。
由于经历过很多苦难,感悟写的很深刻,有一篇竟然被当成万行师父的作品,被师兄们广泛转发了一年多时间。
中国日记源远流长:经学家俞樾认为日记起源于东汉(如马笃伯《封禅仪记》,就已逐日记叙登泰山之事),两宋成了日记的繁兴期,如南宋陆游和范成大的日记,日本、美国分别有译注本或研究论著出版,清代李慈铭日记逾百万字,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1890年)、梁启超访美《新大陆游记》(1903年)对近代中国产生过巨大影响。
写日记的好处,首先是培养毅力。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强调了坚持不懈的重要性。同样,一个人坚持几天写日记并不难,难的是一生坚持写日记。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一件事,但如果能坚持下来,对你的毅力和品格都是一种极大的锻炼。
鲁迅先生每天坚持写日记,病逝后他的妻子许广平整理出版了他的日记,是研究鲁迅先生的重要史料。
鲁迅先生之所以能成为一代文豪,与他通过写日记等方式来培养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毅力是分不开的。
许多文友认为日记没有价值,看到这些材料应该为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吧!认为日记没有价值的人其实是自己写不了日记,对自己没有信心。
其次是锻炼文笔。文字表达能力是人一生中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写日记无疑是提高文字表达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天天写一篇日记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日记形式不拘,不用去想文章的做法,显得自由灵活。日记可长可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高兴了有时间了就多写两句,情绪低落不高兴了时间紧了就少写两句。随心所欲,无拘无束,时间一长形成了习惯,你会觉得每天不写几句就手里发痒,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自然也就会随之得到提高。
其三是记载“历史”。这里所说的“历史”主要是指你个人的成长历史。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个人的记忆力再好,也不可能永远记住自己经历过的所有事情。
养成天天写日记习惯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翻翻以前的日记,很多被淡忘的一切又都会浮现在眼前。
日记是我们最忠实的成长纪录,那里有我们自己认为该记住的发生在个人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有我们的思想、情感不断走向丰富和成熟的历程,有欢笑,有泪水,这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无数人的日记汇聚起来就是一部民族的历史,国家的历史,人类的历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