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有马千驷

有马千驷

作者: 陈建军 | 来源:发表于2024-04-08 08:37 被阅读0次

    ——《论语·季氏篇》学习之16·12--1

    【原文】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

    【白话】齐景公有马四千匹,到了死的时候,百姓找不到他有什么德行可以称述。

    【思考之一】齐景公是什么人?

    齐景公是齐囗囗君,“景”是谥号。《谥法解》云:“由义而济曰景,布义行刚曰景,耆意大虑曰景。”依照正义而达到目的的谥号“景”,推行正义而行为果断的谥号“景”,想得久远又深思熟虑的谥号“景”。纵观其一生,这样的评价只能是其前半生的写照。

    齐景公年幼登基,在位58年,是齐囗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亲z之初,他能够虚心纳谏。认真听取并采纳晏婴、弦张等人的建议,并放手贤臣治理囗.家,从而使齐在短短的几年间由乱入治,人民生活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综合囗.力也得到了提高。

    齐景公在位期间,文治武功,使齐强盛一时,但后来的他贪图享乐,生活奢侈,逞性妄为,不体恤民情,致使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这样的人虽有丰功伟业,一度使囗.家富强,但人民却深受其害,真没有什么可以让百姓可称道的。

    【思考之二】为什么本章会从齐景公讲到伯夷叔齐?

    “齐景公有马千驷”,就是他有四千匹马。《集说》注曰:“马四匹曰驷。”钱穆先生曰:“即谓有千乘之国。”《四书释地又续》说:“当齐景公时,地大于王畿盛时,性又惟狗马是好,故畜多如是。”郑康成周礼注疏曰:“天子有十二闲,马六种,为三千四百五十六匹。邦国六闲,马四种,为二千五百九十二匹。”很明显齐景公作为诸侯君主僭越违礼,养了太多的马了,说明十分富有。

    齐景公富有,还是大囗之君,且年幼登基,在位58年,按理说是该有很大成绩的。可到他死的时候,“民无德而称焉”,人民想不出他有什么功德可以称述的,记录历史的人也想不出他有什么善行可以记录的。《义疏》说:“生时无德而多马,一死则身名俱消,故民无所称誉也。”有钱无德、死了就死了,死时他的名声和身体,一同消失了。

    《史记》记载,齐景公“好治宫室,聚狗马,奢侈,厚赋重刑”。他喜欢修建宫殿,喜欢聚集狗和马,喜欢奢侈,钱从哪来?“苛政猛于虎”讲的就是他在位期间的情况。《晏子春秋》也多次记载齐景公有残暴之举,实行酷刑和峻法。《左传·昭公三年》记载:“国之诸市,屦(jù)贱踊贵,民人痛疾。”齐景公时期,由于受刖刑的人太多,导致鞋子价格便宜,踊的价格反而很高,人民对此是深恶痛絶。

    程石泉曰:“‘齐景公有马千驷’确有此事,见《左传》哀公八年。齐景公厚敛于民而薄施,已有失国之忧,可于与晏子对话中见之(事见《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但终不省悟。于病微时亦不立公子,于是齐人歌曰:‘景公死乎不与埋,三军之事乎不与谋。师乎,师乎,党之乎!’足觇齐人于景公不称其德,故作此‘不埋’之歌。”以至于他死后第二年,陈僖子(田乞)就联合大夫兵变,废掉公子荼,把公子阳生接回立为国君,史称“齐悼公”。从此陈氏窃取了齐国政权。

    《论语集说》说:“见不善矣,犹未免于尝试之也。则齐景公其人矣。”见到不善了,还免不了继续尝试,齐景公就是这样的人。这就把这一章和上一章见“不善如探汤”连在一起讲了。《论语意原》上说:“见善如不及,有志于善也。见不善如探汤,未免于尝试也。”齐景公也是有志于善的人,他在位早期,也是怀着振兴齐囗的志向,非常勤勉。他曾赞叹晏子“惟礼可以为囗”,也曾赞叹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他既想做出一番事业,又想要满足自己的欲望,因此他任用晏子这样的治世之臣,也聚集了梁丘据这样的养身奸臣,他听晏子的劝告,也乐于奸臣们的奉承。他“知陈氏之僭不能已其僭,知子荼之嬖(bì) 不能忘其嬖,见不善如探汤也。”知道陈氏的僭越,却没能做好准备,知道公子荼年幼立不住,还是在临终又废长立幼。正是他虽有志于善、但依然要如探汤般的尝试不善,不能止于不善,最终导致诸子争位,让陈氏轻而易举地窃取了齐之大权。

    像齐景公这样悠悠于恶善之间,不能坚持决断于善,虽身居诸侯之位,拥有千乘之富,死之后也没有一点可称道的。蔡节曰:“悠悠于善恶之间,是以虽居诸侯之位,拥千乘之富,其没也曾无一德之可称。夷、齐之隐居,至于舍囗而逃,所以遂求仁之志也。其行义也,至于叩马而谏,所以达万世之道也。”然而像伯夷、叔齐他们,虽然隐居,或者舍弃囗君之位而逃走,就是志向坚定,能果决于行仁义,所以能达万世之道。

    《史记·伯夷叔齐列传记载:“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为什么会从齐景公讲到伯夷、叔齐兄弟呢?这是说对比伯夷叔齐兄弟让,而齐景公的哥哥被崔杼所害,景公不能讨而贪其君位,这是相当羞愧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说:“怀与安,实败名。”贪图享受、怀居者,感觉很安逸,其实名声早就被自己给败坏了。不败名,离不开一个“志”字。唐文治曰:“庸人与草木同朽,仁人与日月争光,学者当先辨其所志。”立定志向就要为自己的“志”而活着的。孔子周游至卫,卫灵公许他“粟六万”,但孔子还是决然离开,就是因为他看到卫灵公没有励精图治的志向。孔子周游十四年,六十八岁时被鲁哀公派专使、携厚礼迎回故里。按理说受到执z者的最高礼遇,又有弟子冉有在季康子身边,孔子可以坐享其福了。可当他听说季康子想改变税法、增加军赋,冉有还帮他推行的时候,他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可见,孔子爱弟子,但更爱其志。

    蔡节说:(伯夷、叔齐)“二人果于自信,勇于力行,是以民到于今称之。”伯夷叔齐立定志向就为志向行动,所以民到于今称之。齐景公却是矛盾的,他既志向远大,想实现齐桓公那样的霸业,却又骄奢淫逸,逞性妄为,让囗.家危机四伏,自己也身名俱灭

    【思考之三】君子的一生最可贵的是什么?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尚德不尚富也。”《论语注疏》曰:“此章贵德也。”《四书反身录》曰:“景公、夷齐,一则泯没无闻,一则垂芳无穷,公道自在人心,三代所以直道而行也。噫!一时之浮荣易过,千载之影样难移,是故君子贵知所以自立。”历史证明那些看似心胸大、实则贪图安逸的人,很难留下美名。因为一旦多了安逸心,难免心向歧道。一时一世的浮华虚荣很快就过去了,但你留下的千载的名声就再难移动了,所以君子的可贵就是他知道什么才是自己真正要立的——德。败名之事,人皆恶之。但一贪图享乐,碌碌滞于欲,哪怕像齐景公一样有马千驷、其容可掬,终将败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有马千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hqtx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