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读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仁是儒家思想的根本,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仁!那么人、仁的本义是什么呢吗
人,该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像侧面站立的人之形。其本义为能制造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又能用语言进行思维和交际的生命。其形体和意义自古至今都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后来也引申为某种身份的人,或者是指他人,别人。19
仁:会意字,最早出现在春秋晚期的侯马盟书中2
。本义是对人友善、相亲;后来发展为含义广泛的道德范畴,如儒家提倡“仁爱”“仁政”等。《说文》:“仁,亲也。从人,从二。”本义是对人友善、相亲。
所以儒家的仁是指人与人之间自然的亲密的关系,而人们在这种自然流动的亲密的关系里,可以获得滋养和力量,还有兴奋,勃发的情绪,这种情绪可以通过礼乐的形式表达出来。因为喜爱而自然形成的礼仪和尊重,或者因为开心而高歌一曲,这样的自然的情在流动,人与人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内心的联结会更强,更有归属感,这不就是心理学的内容吗?我们从关系里获得满足,获得滋养,也可以在关系里满足他人获得成就感和安全感,这不就是人的自我需要的满足吗?儒家从制度和艺术方面为人们提供健康心理所需的范本,人民可以通过朋友,亲人,上下级的规范制度来认同自我,寻求自我归属,在认同的基础上在寻求安全感和价值感,在这样的环境下,人门可以在规范下保障下尽情表达自我,寻求关注,寻求价值感和成就感,这不就是马斯洛自我需求的五个层次吗?
果然,古今中外对于仁的表述各不相同,但是内核基本一致。
今日读: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林放:鲁人。或曰孔子弟子。
礼之本:礼之所由起,即礼之本原所在。
大哉问:孔子喜其问而称叹之。
礼与其奢也宁俭:礼本于人心之仁,而求所以表达之,始有礼。礼有内心,有外物,有文有质。内心为质为本,外物为文为末。
这里林放问礼的本源是什么?孔子很赞叹这样的问题,认为这个问题很重要,孔子认为礼是仁的外向,仁是礼的内核,所以外面的表象不一定要奢华,但要庄重,要充分表达人们的情义,倘若礼仪奢华无比,但却无仁做底蕴就会显得很轻佻很暴发户,突然想到我们有很多仪式,其实就是为了承载我们的情绪,失去亲人的悲痛需要丧礼来描述表达,结两姓之好,添丁入口需要喜礼来表达开心,表达期许。但是这些不需要太奢华,只要能体现心意即可,而我们往往本末倒置,看重外在的形而忽略了真正的情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