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原创谈古论今
【王阳明传略014】辗转南都终聚首,纵横论道遍交锋(1)

【王阳明传略014】辗转南都终聚首,纵横论道遍交锋(1)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3-11-19 06:00 被阅读0次

从杭州到龙场,王阳明走了两个多月,从龙场到江西庐陵则走了三个多月,这一次从庐陵赶赴北京,王阳明马不停蹄,途中未有淹留,于正德五年(1510年)十月下旬便到达京师,志华了二十多天。到北京后,王阳明选择大兴隆寺落脚,与湛若水久别重逢。

王阳明的虽然被贬出北京将近三年,但这三年他的影响力却快速飙升,得知王阳明来京,各路人马纷纷前来相见。

王云凤(字应韶,号虎谷),曾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部长,他被免去国子监祭酒以后,出任南京通政使右通政,他听说王阳明回到京师,特地从南京寄来贺诗。

黄绾(字宗贤,号久庵、石龙),浙江温岭人,祖籍福建莆田。黄、王两家世代交好,黄绾对王阳明钦慕已久,但对阳明的学问并没有深入的了解。

黄绾少而有志于圣学,遍读朱熹、周敦颐、二程和陆象山等人的著作,每天坚持静坐,但自觉不能入道,用他自己的话说,“其身常如槁,其意常若失,得一官若负秽。”

黄绾有一个好朋友储巏(字静夫,号柴墟,明直隶泰州人),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创下了乡试第一(解元)、会试第一(会元)和殿试二甲第一(传胪)的纪录,就是这样一个人写信给黄绾,说王阳明“趋向正,造诣深,不专文字之学”,建议他去拜谒王阳明,必将在圣学上有所得。

黄绾当晚就去大兴隆寺拜访王阳明,以门人自居,王阳明此时正与湛若水畅谈,得知黄绾的来意,他马上来到大门口迎接,难以抑制兴奋之情,他对黄绾说:“此学久絶,子何所闻而遽至此也?”

黄绾谦虚地回答:“虽粗有志,实未用功。”

王阳明马上说:“人惟患无志,不患无功。”

王阳明把黄绾引进屋,与湛若水相见,并倡议三人一起共订终身共学之盟。

[if !supportLists]第二天,[endif]三人正式相见,共拜而盟。黄绾能够得到王阳明的赏识,成为终身共学之盟的一员,可见,在相当范围内,黄绾的圣学造诣都是得到人们推崇的,而黄绾一直把王阳明当成自己的老师。

黄绾向王阳明报告用功的体会,王阳明答复说,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使是我所欲,也不要强加于人。恕,是我辈求仁的方法。子路之勇,好勇而无所取裁,未必皆出于天理,因此孔子不认为子路知仁,但是没有勇就没有仁,勇是大部分人所缺乏的,子路的境界又有几个人能达到呢?

应良和黄绾一起,向王阳明请教治学的日常功夫,王阳明和他们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第二天又给他们写了一封信《答黄宗贤应原忠》,王阳明说,圣人之心如明镜,一尘不染;常人之心,如斑垢驳杂之镜,须痛加刮磨,直到纤尘即见的程度,就不需要再费力了,此时心中全是仁体。但好易恶难是人之常情,有时难免被私意缠蔽,只要意识到了,用仁体去除私欲也不难。如果认识没有到这个程度,那就无从谈起,但如果已经认识到了,却还是好易恶难,就很容易流入禅释里去。“敬以直内”是圣学与佛家的共同点,但儒家讲“义以方外”,佛家却不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阳明传略014】辗转南都终聚首,纵横论道遍交锋(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hru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