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朝花夕拾》: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朝花夕拾》: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作者: 南陌草青 | 来源:发表于2024-07-08 21:49 被阅读0次

    今天我们继续研读经典名著《朝花夕拾》,看看鲁迅先生对于儿童教育有什么体验和看法。

    01关注儿童心理成长

    鲁迅在《五猖会》里提到,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迎神赛会 旧时的一种迷信习俗,用仪仗鼓乐和杂戏迎神出庙,周游街巷,以酬神祈福。)的时候了。

    要跟着大家去东关看五猖会了,这是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那是全县中最盛的会,东关又是离鲁迅家很远的地方。

    大清早大家就起来,往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里,搬运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等。

    小鲁迅笑着跳着,催着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父亲出现了。

    父亲叫“我”拿来读的书《鉴略》,背书,并说背不会不让去。当时鲁迅才是一个7岁的孩子。

    鲁迅自叙,“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在父母面前,孩子终究是弱者。特别是那个时代的孩子,是毫无反抗力的弱者。

    我们似乎听到了一个孩子内心的呐喊,但这呐喊声无力又无助。

    父亲已经用一盆冷水把孩子内心的那股快乐兴奋的小火苗给浇灭了,剩下的只有沮丧、无奈。

    最后太阳老高了,“我”终于有把握了,拿起书走进父亲屋里。

    等我出来后,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再也没有了去看五猖会的兴致,沿途的景致,盒子里的点心,五猖会的热闹,对“我”似乎都没什么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都已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至今都想不明白,父亲何以非要在那个时候让“我”背书,

    这样的情景其实是非常熟悉的,我们现在还一直在用。

    不信你看,

    “妈妈,我想要那个玩具。”

    “等你考试考的好了咱就买。”

    “爸爸,我想看电影。”

    “做完这张卷子,全对了再看。”

    “妈妈,我想……”

    “先练完琴再……”

    大人会在好多时候“讲条件”,就是在你特别在意特别想要的的事情上做文章,而这种事情往往是大人们觉得不是啥好事的时候,或者说是说人不感兴趣的事。

    为什么要在他们高兴的时候,再给浇一盆冷水呢?

    父亲可能觉得你这么高兴去看五猖会,那么这个时候提的任何要求你都会认真地完成,他可能觉得这是个提高所谓的学业的好时机。

    也可能是作为读书人的父亲不能理解看个五猖会为什么就高兴成这样,他看不得自己的孩子像个游手好闲的人一样对这种盛会如此感兴趣。

    因为前文说过:赛会虽然不为当局所禁止,然而妇孺们是不许看的,读书人即所谓士子,也大抵不肯赶去看。只有游手好闲的闲人,这才跑到庙前或衙门前去看热闹。

    不管怎么样,这次的强制背诵给小鲁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剥夺了一个孩子兴奋快乐的机会。

    还好,这样的时候不多,不然真不知道鲁迅会不会因此而变得悲观抑郁。

    李玫瑾教授在家庭教育里说过:

    一个从小没有感受快乐的人怎么会有健康阳光的心态?一个从小没有被亲人或社会善待过的人怎么会温情地善待别人?一个从未体验过被尊重的感觉的孩子怎么会有自尊而自制,又怎么会尊重别人的权利和生命?

    孩子都是父母养育出来的。

    02批判压制孩子提问的教育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提到,因为自己有疑问,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不清楚,觉得寿镜吾老师知识很渊博,应该知道,于是就在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然而得到的回答只有三个字“不知道!”而且老师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鲁迅说,这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

    我们说学问学问,学就离不开问。一个人只有思考了才有疑问,问了才能有长进,所以对于旧书塾里不准学生提问,作者是持批判态度的。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习的过程只有不断思考,发现问题,不断提问,解决问题,才能有大长进。

    03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二十四孝图》里说:

    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叶,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

    从小孩子的角度来写,我们会发现大人其实很多时候是不懂小孩子的,不知道孩子喜欢的是什么。

    鲁迅认为正是这些图画书才满足了儿童爱美的天性,培养了小孩儿对书籍的热爱。

    另外,这种把图画书当做是不该看的闲书的观念流传甚广,只要看的不是上学的书,大人就会认为读的是闲书。

    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读书,好多童书馆都是从绘本开始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

    我想,如果鲁迅穿越过来看到这种情景会高兴的。我们做大人的终于懂孩子了。

    另外,在《二十四孝图》里鲁迅还批判了那些愚孝,认为像《老莱娱亲》《郭巨埋儿》这类愚孝是将“肉麻当作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鲁迅以一个孩童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听了这二十四个故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他说,他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景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

    04做懂孩子会教育的家长

    鲁迅其实是很重视儿童教育的。

    在他的另一篇文章《风筝》中,鲁迅回忆了自己在弟弟年幼时折断弟弟正在做的风筝的翅骨,踏扁风筝的风轮,然后傲然地走出。

    他在这篇文章中指出,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并且因为二十年前自己毫不留情地毁坏了弟弟,对幼小弟弟造成了精神虐杀而追悔不已。

    生活中我们总习惯用大人的眼光来评判小孩子的事情。

    有人举例说,兴致勃勃地带着孩子去旅游,孩子却很不喜欢。直到有一次自己蹲下来跟孩子一样高时,才发现,原来大人抬头看的是风景,而孩子在下面看到的全是屁股。于是忽然就理解了为什么孩子不喜欢旅游了。

    当鲁迅明白这一点,向弟弟道歉想求得宽恕时,哪知早已长大成人的弟弟已完全忘却了。

    没有怨哪来的恕啊?

    好多事情是没有弥补的机会的,幼年时的创伤是不能在成年后弥补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孩子童年时,尽可能多地陪伴孩子,关注孩子,尽最大的努力学做一个懂孩子会教育孩子的家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朝花夕拾》: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hsac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