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和我一同成长,本次我想分享的是《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收获。
爱的语言
某一天,当你带着工作一天的疲惫、老板的责骂和对家庭温暖的期盼回到家中,正想坐在沙发上休息。在厨房中做饭的妻子看到你回来,嚷了一句:“快来帮忙做饭”。
你觉得心烦,于是就回应了一声:“还不让人休息了!我等会来。”在厨房的妻子听到,马上跑出来:“你休息我还想休息呢!你管过这个家吗……”一阵唠叨让你更加心烦,你不得不暂时压抑住心头的怒火,安抚妻子,走到厨房,慢悠悠地拿起菜刀准备切菜。
正在这时,在客厅一角玩耍的5岁儿子不小心打翻了家里的瓶子,你赶紧跑到客厅里看儿子,脚不小心被打碎的玻璃碎片割破了,于是,你之前积聚的怒火再也压抑不住了,生气地朝着做错了事躲起来的儿子嚷嚷:“一天在家里就做坏事!滚出来!”,然后,冲着儿子就是一顿暴打!
妻子见你打儿子,连忙跑出来责骂你,于是,家里充斥着孩子的哭声,妻子的责骂声……
这时候,你是什么感受?你会想做什么?
跑!——对,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暴力沟通的场景。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当我们跟朋友、恋人、家人沟通时,是不是常常会充斥着类似的场景呢?它让我们难受,让我们想要逃避,让我们备受折磨。
那么,你想过改变这样的模式吗?
《非暴力沟通》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它把爱的语言分享给我们,让我们远离“暴力”冲突。作者卢森堡博士早年师从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后来他发展出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不仅教会了人们如何是个人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同时解决了众多世界范围内的冲突和争端。2006年他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
可见,“非暴力沟通”让卢森堡博士获益很多。于是,他将其分享给更多的人,希望这个世界能够远离“暴力”。
所以,“非暴力沟通”就是一种爱的语言,它强调人类最底层的心灵需求的沟通,它强调用爱来解决冲突而非暴力。
那么,如何用爱来解决冲突?卢森堡博士分享了非暴力沟通的模式。
爱的模式
非暴力沟通的模式有四个关键点,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做起来挺不容易。
一、观察:看到真相
如何观察?书中提到,当我们和他人进行沟通时,要不带评判地进行客观的陈述,我看到/听到……,用感官来进行体验。其中,要注意区分观察与评论,这是最难的。因为,我们留心就会发现,其实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评论。比如这个案例中的“你管过这个家吗”、“一天在家里就做坏事!”就是一个典型的评论。
那么,如何分区分观察和评论呢?作者给出了三条法宝:要注意是谁对说的话负责;要注意区分是推测、预测还是事实;要思考是否有依据。特别要注意一些词汇的使用,比如“总是,从不”之类一般与评论同在,而“每次、曾、经常、很少”则是伴随着观察。简而言之,就是观察一定是具象化的内容,而评论多带有主观判断和推测。
比如:“我儿子经常不刷牙”就是评论,而“我儿子在上个月有10天没刷牙就睡觉”则是观察。
思考:该文中的男主角应该怎样进行观察,而不是评论?(答案在文末)
二、感受:用心体会
观察之后,则是表达感受,表达感受可以让他人更了解自己,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链接。其实,这个环节对于已经习惯使用手机等科技工具的我们来说,挺难的。因为,我们常常会将想法与感受混淆,用脑袋思考而非用心体会。
我在心理咨询中发现,不少人会表达各种各样的想法,但却没有感受。比如当听到一句不中听的话,我们会反应:我觉得你说得不对/有对的地方”,但很少会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比如“我很难受/高兴”。那么,如何区分想法和感受呢?
第一,可以通过关键词区分,如“我觉得”就是一个典型的想法句式;第二,不要主动给自己贴标签,例如“被抛弃”、“得不到支持”等等;第三,建立丰富的词汇库,例如需要得到满足时使用“兴奋、喜悦、甜蜜、温暖……”,而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使用“害怕、担心、紧张、失望、妒忌……”。
比如:当一对恋人分开,男主告诉女主他要离开的消息时,女主的哪句回应更容易让男主回头:
A 我觉得你不爱我 B 你要离开,我很难受。
下次当你与他人有分歧时,可以试一试哟!
思考:在最开始的案例中,男主角的感受是什么呢?(答案在文末)
三、需要:探求内心
当表达感受后,我们就要敢于表达出自己的需要,所使用的句式就是“我感到……,因为我需要/看重……”。因为感受的根源是因为我们有需要,这个需要才是我们表达的根本目的。但我们常常会忽略它,所以,沟通南辕北辙,找不到彼此的钥匙。
你会不会有这样的情况?当你指责对方时,其实你是希望对方能够满足你的需要。但最后的情况却离自己的需求越来越远,因为你把自己的需要忽略了。
我在婚姻咨询中就常常见到这样的案例。妻子常常指责丈夫不回家,其实是希望能够得到丈夫的关爱,但丈夫也需要关爱,听到指责越多,反而会理解为不被关爱,因而就更不愿意回家了。所以,表达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很重要。
我们在指责对方时,不妨先想一想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对方需要什么,或许,指责就不会发生了。
思考:在最开始的案例中,男主角应该如何表达需要?(答案在文末)
四、请求:表达内心
在探求到内心的需要时,我们就需要请求他人帮助。那么,怎样表达请求更容易得到回应呢?第一,请求需要具体的语言。比如我们常常会听到妈妈对孩子说:“我希望你懂事”,懂事就是一个抽象的语言。如果妈妈对孩子说“我希望你能够明白这个社会的规律和人际交往的规则,能够按照这些规律规则做事”,或许这样,孩子就会明白妈妈的请求。
第二,请求需要进行反馈。因为每个人理解事物的方式不同,所以,我们发出请求之后,一定要了解对方的反应,这包括对方是否明白请求的内容、对方的感受、想法以及是否接受我们的请求。因为,作为人的本性,我们都希望能够得到反馈。家庭的冷暴力为何难以忍受?我想正是因为请求得不到反馈,反而让关系变得更糟吧。
第三,请求要与命令进行区分。请求有拒绝的选择,而命令则只有服从或反抗。沟通双方在请求和命令中的地位是不同的,请求是平等的沟通,而命令则是不平等的,其中会带有指责、批评甚至给对方带来内疚。沟通双方地位长期不平等,那么就一定会带来“暴力”。
比如,如果妈妈对孩子说:“你今天做完作业再玩”,如果孩子不这样做,妈妈就开始与孩子暴力沟通,这就是命令。孩子也因为暴力沟通而不喜欢做作业,进而厌恶学习。
但如果妈妈对孩子说:“你是否愿意做完作业再玩?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先把作业这个事情完成,然后你在玩时也不会被打扰,我也可以做点自己的事情。我们两个都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的话,孩子就会理解到妈妈,也会思考这样是不是更好?如果孩子拒绝,那么,我们就可以听听孩子的意见,再采取更合理的方式进行。如果这样做,孩子厌恶的对象就不会是作业和学习。
所以,当我们发出请求并做好被拒绝的准备时,对方能够感觉到平等和真诚而产生共振共鸣,也提出自己的请求,以心换心,爱就在双方之间流淌了。
案例解密:这样做让家庭更幸福
最后,我们来揭秘一下本文案例中男主应该如何使用非暴力沟通的语言:
场景1:某一天,当你带着工作一天的疲惫、老板的责骂和对家庭温暖的期盼回到家中,正想坐在沙发上休息。在厨房中做饭的妻子看到你回来,嚷了一句:“快来帮忙做饭”。
你主动走到厨房去观察,然后看到妻子正在厨房忙碌着,她一个人炒菜,还有两个菜需要切菜炒菜。(观察)想法是:妻子下了班还在为自己做饭,很忙碌,她需要我。感受是:妻子为我做的事让我很温暖。(感受)于是,你心里一热,主动拿起菜刀开始帮忙,并且开始说工作的事情,想要得到妻子的安慰(需要),于是,你向妻子询问:“你愿意帮我想个对策吗”(请求)。妻子因为你的主动沟通很高兴,也帮你进行分析和提出对策,你的请求得到了积极的回应,工作中的怒火平息了一半。
场景2:正在这时,在客厅一角玩耍的5岁儿子不小心打翻了家里的瓶子,你赶紧跑到客厅里看儿子,脚不小心被打碎的玻璃碎片割破了。
你走到客厅,看到玻璃碎了一地,儿子躲在一边,并且小声地说:“我不小心打碎的,爸爸,你的脚也划伤了,对不起”。(观察)你的感受是很痛,但看着孩子的样子,心里很怜惜(感受),此时你的需要是把脚包扎好,把客厅打扫好。于是,你提出你的请求,“儿子,事情已经发生了,那我们下一步要怎么做?”儿子也提出自己的请求:“我做错的事自己负责。我想把客厅打扫好,然后帮助爸爸把脚包扎好,可以吗?”。于是,父子两人需求一致,一起包扎和打扫客厅。
妻子出来看见了,觉得事情都处理好了,也不用自己操心,比较开心。结果一家人都没有因为意外的坏事情影响心情,反而因为心在一起更加幸福和睦了。
这样的家,你想离开吗?
所以,非暴力沟通,赶紧用起来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