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 书评

作者: Lindsay語絮 | 来源:发表于2018-07-09 08:22 被阅读180次
    文/Lindsay語絮

    在阅读完冯友兰先生的《中哲学简史》后,再阅读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惊喜地发现书籍封面上印有冯友兰先生写的阅读推荐语。好作者会被人民推拥,更好的作者会被好作者推拥。

    《美的历程》是部大书(应该说是几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    —冯友兰          

    《美的历程》全书共十个章节,每个章节有3-4小节。从龙飞凤舞—青铜饕餮—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容—盛唐之音—韵外之致—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文艺思潮。

    如同一座小型精致的“掌上博物馆”,映入眼帘,目光所到之处,无不惊喜动容。就如同易中天写的阅读推荐语:

    这样的著作能有多少呢?凤毛麟角吧,以几十万字的篇幅来完成这样一个“美的历程”,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且能做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该细密处细密,该留连处留连,丝丝入扣,顺理成章,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巡礼中触摸到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诚非大手笔而不能为。  —易中天

    阅读全文会被李泽厚先生优美如诗般的语句所吸引,那甘甜清澈的语句犹如山涧清泉滋润我的心间。

    一本描写“美”冰冷的书籍在他的笔下瞬间活了起来,仿佛那沉睡千年的事物又一次跃然于前,动感流畅的画面是那样的深刻、令人久久难于忘怀。

    中国文化,从古至今一直都关注着“美”。谈美之作更是浩如烟海,但大多数都是从一个点、一个侧面去分析和关注美。

    而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它不仅仅是一部谈“美”的书籍,更是从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和整个历史进程有机联系起来,点、线、面结合,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分析,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

    作者认为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他们的归根结底还是现实性。

    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构造了美学的历史体系,是对美的观点的新的诠释。

    文/Lindsay語絮

    在《美的历程》“宋元山水意境” 部分中,李泽厚先生探讨了五代和北宋的 “无我之境” 和元代到明清的 “有我之境”。

    所谓 “无我”,“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在其中,而是说这种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甚至有时艺术家在创作中也并不自觉认识到”;

    而 “突出强调笔墨” 的 “有我之境” 侧重于 “如何通过或借助某些自然景物、形象以笔墨趣味来传达艺术家主观的心绪观念”。

    无论是 “无我之境” 还是 “有我之境” ,其实都是艺术家们的内在信仰信念在作品上的具体表现和现实延伸。

    读完《美的历程》,我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或变幻或相承的美学内涵。

    “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冻、积淀下来,传留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步走过的,便是这样一个美的历程。”

    “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那末尽管如此匆忙的历史巡礼,如此粗糙的随笔扎记,对于领会和把握这个居 大的成果,该不只是一件闲情逸致或毫无意义的事情吗?”

    “俱往矣。然而,美的历程却是指向未来的。”

    如李泽厚先生在这本书的开篇和结语所说的两段话一样,在读完这本书后,我的确有一种“匆匆巡礼”的感觉,他把自己对中国远古到明清的美学认识以最为代表性的事件、最直接的风格和手法向我们呈现出来。

    但是这种“匆匆巡礼”虽匆匆但不零乱;虽巡礼但不空洞。于我而言,李泽厚先生的这部美学著作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我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在其启发和指引下进入美学的探究和学习。


    35天读书挑战书评—《美的历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美的历程》| 书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hxz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