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檬最近学到了一个新的词叫“信息茧房”,起因是与同事们讨论2020年的江苏高考作文,它的题目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这个题目我们觉得出的非常有人文意义,材料中说“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随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段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起来的感动。”
这句话看起来有点玄妙,可能很多人还不以为然,我们的未来这么容易被影响的吗,可当你逐渐成熟,你会发现,事实确实如此。
有位同事说我们都生活在“信息茧房”里,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我们想看到的。
此前我没听过这个词,专门去查了一下,“信息茧房”这个概念是美国法学家凯斯.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一书中提出的,他说:
“互联网时代,人们面对海量剧增的信息,会倾向于从中选择符合自己喜好的加以吸收,久而久之每个人摄取的内容会越来越狭隘,最终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
大部分人对此应该都有体会,比如:
你喜欢看时政新闻,那你打开手机浏览了两三次这样的信息之后,下次不需要再搜索,手机会自动给你推送相关的信息。
这样看似很方便,但是它有隐藏的危险,那就是让你的世界越来越局限,误以为自己的观点就是大多数人的观点,认为自己站在“对”的一方。
拿当年美国大选来说,当时很多公众人物都表示支持希拉里,民调也显示希拉里的支持率更高,可最后是特朗普当选。
美国的精英们自认为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他们觉得自己的声音就是绝大多数人的声音,但是忽略了真正普通人的声音,这就是偏听偏信的结果。
除此之外,信息茧房可能还会把你拖入错误的道路。
有个人有暴露癖,他觉得自己这样不正常,本想去咨询治疗,但他在网上搜索了相关的讯息,结果发现居然有很多人都跟他一样。
那些人在群里会相互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慢慢地他觉得自己这样也没什么,羞耻感逐渐丧失了。
后来他还学着群里的成员做出了违法的行为,最后工作没了,老婆跟他离婚了,自己还要坐牢。
而我们追根溯源一下,导致他这样结局的起因就是那一次搜索,加了那个群组。如果他当时直接去治疗,可能就不会一步步弥足深陷,走向犯罪的道路。我们人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理智和明智,我们是很容易被群体和周围环境所影响和带动的。
其实你所接受的每一个信息都在塑造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而信息茧房让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变得局限了,你只看到这一种,然后你会慢慢向这一种信息靠近,每个人看似是自由生长,但产生的结果都是有迹可循的。
同样的道理,你现在眼中的世界,也可以折射出你曾经的过往。我们的境遇是一个筛子,筛选了落到我们视野里的人和事。
比如有的人愤世嫉俗,总是抱怨社会不公平,那我们大致可以推测出这个人曾经遭遇过某种不公平,而这个人在经历那件事之后,他会更关注社会上那些负面的、不公平的事情,久而久之在他看来,这个世界就是不公平的。
即便有人跟他辩论,社会中相对公平的事情和他所经历的幸运的事,他也不会接受,他固执的相信自己所看到的,其实他曾经可能也感受过社会的温情,但都被他认为的筛选出去了,留在他记忆里的只剩下不公平与黑暗。
柠檬希望大家可以抱着一种更博大、更广阔的心去看这个世界,它没有你想的那么好,但也没有你想的那么坏。
生活本就是五彩斑斓的,有你喜欢的人和事,也会有你不喜欢的人和事,我们都要学会接受。
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你可以微信关注我们的公众号【柠檬心理课堂】,后台回复关键词【信息茧房】就可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