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心理是大脑的产物,意味着心理有主观特性,看看网络上对同一事情不同乃至尖锐对立看法,就不难理解心理学家说的那句话,“人和人的差别要大过苍蝇和猿猴的差别”!
这些巨大差异来自哪里?当然与个体气质类型、生活经历、反思能力等都有关系,是多因素导致结果,但是我们一定会接受这句话,“一个人心里有什么,就会看到什么”!
处于不和谐关系中,人会感受痛苦难受。我们知道改变别人是不明智的做法,也是不可能的,心理学的应对方式就是改变自己,因为“不能改变环境就要改变自己”,这个改变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的悟道和提高修养行为的过程。
假如人际关系中感受到不满和不如意,要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对人家的期望合理吗?同理,我们对别人的失望合理吗?
说到底,我们在为谁期望?在为谁失望?在为谁体验着负性情绪感受呢?
我们往往本能的把责任外归因,是别人出了问题,我本将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都是月亮惹的祸”。
真的是这样吗?真能接受心理是我们大脑的产物,就得正视现实,心理是我们大脑对于别人言行的主观投射,投射的感受来自外界但真的与外界关系不大了,我们与人家打交道其实不过在和别人在我们心里形象打交道,因此自己感受自己担责,理由是喜悦时候没有分享给别人,痛苦时候也就别外推。
“谁在痛苦区,谁改变”,这才是自我负责自我成长的表现,心理能力的强弱就在于此。
我想,还有一个根本原因,要给自己戳破这层窗户纸,即所有痛苦来自无能,这个无能是指当下能力不足以支撑起来当下欲望。
因此,我们可以说期望别人就是期望自己,对别人失望就是对自己失望,自己能力不够,才借助别人转移自我责任,这就是一念之转!
本质上,我们与别人的互动关系,就是投射自己和自己关系。
那么对策是什么?我觉得就是“拿得起能力,放得下欲望,想得开得失”!
感受到关系的不佳,无非就是能力不足以支撑欲望,要么提高能力,“花自盛开蝴蝶自来”,要么降低欲望,“贪嗔痴慢疑,怨恨恼怒烦”,要么看淡得失,“助人为乐,与人为善”,“欲望失控痛苦,欲望满足无聊”。
这里积极助人,主动付出,甘愿奉献,才是最好的解药,因为这是人生幸福的真正源泉!
如果再给一个解释理由,则是哲学观。哲学发展观说一切都在变化,因此不要固执着相,哲学辩证观说一切都是对立统一,因此不要患得患失,这些正是普通人痛苦之源,时间局限让人跳不出发展观,空间局限让人跳不出辩证观,自我中心主义局限让人跳不出心理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