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著 杨斌选编
《如果我当教师》摘录(上)无论怎样好的行为,如果只表演一两回,而不能终身以之,那是扮戏;无论怎样有价值的知识,如果只挂在口头说说,而不能彻底消化,举一反三,那是语言的游戏;都必须化为习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3
我们可以说:小学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打定小学生一辈子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的根基。14
知识究竟是什么?求知识的动机由于需求,没有需求,便得不到知识。所谓需求,就是满足现在的欲望,达到愉快的境地,所以知识是帮助我们计划、支配我们行动的。21
教育与人生的关系,大致有后列三点:一,以教育认识自己。二,以教育革新自己。三,以教育成就自己。28
从这一段话里,可以知道教育不是拔去空瓶子的塞子,把甚些乌七八糟的东西乱装进去的勾当,也不是随随便便,马马虎虎,装点门面,敷衍故事的玩意儿,原来现代教育的最后目标在养成一个个的自由人,在建立一个民主的自由社会。39
今后的教育,第一要发展人间的爱,彻头彻尾,无条件,无例外的爱,要绝对排斥遗留在人性中的兽性,也就是狠心与私心,这种兽性发展起来就是法西斯主义。42
教育工作者教的固然不过某学科某课程,但是某学科某课程之外还有“身教”,而身教的凭借,最重要的是明是非,辨善恶。47
教育工作者所以愿意费心劳力,做工作,尽责任,为的希望大家发育成长,不断的趋向美善,尽量的享受幸福。这其间,为人也为己,为己也为人,实在分不开来。47
第一点是:德目不该是挂在口头的语言,写在纸面的文字,而该是贯彻一切行为的态度和精神。能说德目的字眼,能懂德目的意义,这与“为人之道”都不甚相干。“为人之道”必须要“为”,“为”就是“做”,就是实践要让行为的态度和精神合得上德目,那才算尽了“为人之道”。一个人心里不想德目,口里不说德目,他的人格也许十分完满。58
哪两种习惯养成不得?一种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又一种是妨害他人的习惯。63
最近听吕叔湘先生说了个比喻,他说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工业是把原料按照规定的工序,制造成为符合设计的产品。农业可不是这样。农业是把种子种到地里,给它充分的合适的条件、水、阳光、空气、肥料等等,让它自己发芽生长,自己开花结果,来满足人们的需要。110
吕先生这个比喻说得好极了,办教育的确跟种庄稼相仿。受教育的人的确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的,能自己发育自己成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的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所谓办教育,最主要的就是给受教育者提供充分的合适条件。11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