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书画院院士、著名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解析孔子“民本”
- 中国书画院院士、著名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谈国学:孔子对于
- 著名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老子的身世到底如何?老子与孔子
- 北大教授杨秀和:“精英底色”让书法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割舍不断
- 著名书法家杨秀和:笔墨纸砚是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有着悠久的历史文
- 著名书画家畅春斋主杨秀和先生谈国画流派:中国画在观察认识、形象塑
- 杨秀和:中国书法就是最不应该被忽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畅春斋主杨秀
- 杨秀和——中国书画院院士、当代著名书法家、画家(畅春斋主)
- 著名书法家畅春斋主杨秀和谈中国书法的亚洲传统性、原创性、创新性与
- 欧美国家对待中国书法的态度——著名书法家畅春斋主杨秀和解析世界博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的“物质生活”观,是孔子仁学的重要思想内容之一。在孔子看来,确立起正确的“物质生活”观,乃是君子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品格与德行;因而又是学以成仁的基本课题之一。孔子“物质生活”观的中心内容,是在兼顾情(意欲性情)与理的前提下,对人生物欲追求问题所做的基本定位,以及为此而提出的实践准则与根本原则。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孔子的“物质生活”观,首先应解决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说到物质生活态度问题,当今人们往往会简单地认为,孔子是一位“安贫乐道”论者。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春秋战国之际,主张“安贫乐道”论者确实有之,这就是创立了道家的老子。《老子》主张清心寡欲,并告诫人们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46章),因而应“常使民无知无欲”(3章),顺遂自然之道而返璞归真。老子这种“安贫乐道”的物质生活态度,当然也自有其现实根据,并且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过我们这里不便展开细说。
孔子对于物质生活问题,究竟持以怎样的基本态度?在《论语》中,孔子曾多次对此做过明确而具体表述。例如《论语•里仁》所载孔子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其意是说:喜爱并追求富裕的物质生活,而讨厌过贫穷的苦日子,这是人之常情,是人性之本然。这也就是说,世人向往并追求富贵而厌恶贫贱,完全具有天然的合理性。据此可见,孔子对于世人追求富裕的物质生活,显然持以普遍而充分的肯定态度。
再例如《论语•述而》所载孔子曰——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孔子这是在说:在符合道义原则的前提下,如果做一名下等差役而能致富,尽管地位卑下,但是孔子也可能会乐意去做。孔子的这一自我表述则又表明,孔子对于追求富裕物质生活的合理性,显然持以普遍而充分的肯定态度。
孔子对于物质生活的上述基本态度,在其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多方面的具体体现。孔子的日常生活,可谓相当讲究。例如作为士大夫,孔子要求出行必有车而拒绝“徒步”(《先进》)。此外,例如仅从《论语•乡党》的相关载录来看,在服装方面,孔子不仅要求夏有葛麻而冬有裘皮,而且对衣料的质地与颜色搭配,以及缝制工艺等,孔子都有相当高的要求。在饮食方面,孔子的要求则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沽酒市脯不食。”具体而言,就是米要尽量舂得无秕无糠,肉丁与肉丝要尽量切得精细而整齐,随便从市场打来的散酒不喝,买来的肉干不吃。
综观上述可见,孔子对于世人追求富裕物质生活的合理性,显然持以普遍而充分的肯定态度,孔子绝非是一位“安贫乐道”论者。也就是基于此,所以孔子才得以在历史上,明确提出了“富民”政治主张(《子路》)。此即孔子回答鲁哀公问政时所谓——
“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孔子家语•贤君第十三》)
孔子对于物质生活的这一基本态度,对后世儒家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孟子•梁惠王上》所阐述的仁政思想,其首要内容就是“制民之产”。具体而言,就是以法令政策保障民众家家拥有必需的生产资料,从而使民众普遍安居乐业,使其“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养)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的这一仁政思想,其实就是从孔子的“富民”政治主张发展而来。
在充分肯定追求富裕物质生活之合理性的同时,孔子进而又明确提出了,物质生活所理应遵循的基本准则。这也就是《论语》所载孔子曰——
“以约失之者,鲜(少)矣。”(《里仁》)
孔子这里虽然是在总括地讲人生实践的一般准则;但是其中自然也涵盖了,人生的物质生活追求方面。
许慎《说文》释曰:“约,缠束也。”其意基本与今天所谓的节制、约束相当。据此可见,在孔子看来,人生的物质生活追求,切不可恣意而为,而理当予以适当的节制,亦即遵循“约”这一基本准则而行之。在《论语》中,孔子就多次对此做了明确表述。例如其所谓——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学而》)
“(老年人)戒之在得。”(《季氏》)
《论语•八佾》又载孔子曰——
“礼,与其奢也,宁俭。”
据此显然又可推知,孔子所谓的“约”,具体而言,就是在奢侈与俭朴这两端之间,努力把握好相对更趋近于俭朴一端的均衡点。这也就是说,孔子所提出的“约”这一物质生活的基本准则,进一步具体而言,基本也就是节俭的准则。
从其量值上来说,孔子所提出的“约”这一基本准则,并非是固定不变的。从其强调“时中”的“中庸”观出发,孔子认为,一切都应依据当下的实际情况而行之。这也就是说,理应“称家之有无”(《礼记•檀弓上》),或曰“量入以为出”(《王制》)。对此《中庸》第十四章又有进一步的具体阐释——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慕)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
其意是说,毕生不懈地自觉追求仁道的君子,总是按其现实身份地位而行事。以其物质生活态度为例:如果家境富足,君子就会过富裕生活,而不会吝啬或故意装穷;如果家境贫困,君子就过清贫日子,而不会爱慕虚荣而假装阔气。总而言之,物质生活虽然必须始终遵守“约”这一基本准则,但是从其量值上来说,其具体表现又理应随着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在如何具体践行“约”这一基本准则方面,孔子为世人提供了一位学习的楷模,这就是卫国的公子荆。《论语•子路》载孔子曰——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从孔子的转述来看,家中刚有了些资财时,公子荆就认为差不多够用了;家中的资财又稍微多了些时,他就认为差不多已经完备了,什么也不缺了;家中富有时,公子荆则认为,差不多已经完美了。公子荆作为卫国的执政大臣,能够在其物质生活方面,这样一贯地坚守“约”这一基本准则,确实堪称是世人的学习典范。孔子以及时贤对公子荆的盛赞,也确实并非是虚誉了。
杨秀和,(笔名:晓阳)号畅春斋主,当代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教育家。1955年出生于中国北京,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国艺人民书画院院士、中国书画院院士和北京市楹联学会书画院会员。
畅春斋主杨秀和老师书画作品,多次参加《中国珍藏邮册》发表几十幅作品。畅春斋主杨秀和老师曾在《中华志愿者》、《采风中国》、《河北当代书画》、《中国周刊》、《聚焦当代艺术》等杂志发表作品,2021年被录入《中国名人辞典》。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笔墨横姿、笔力劲挺、笔力险劲、笔酣墨饱;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春蚓秋蛇、笔精墨妙、笔走龙蛇、笔扫千军;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笔老墨秀、一字见心、丁真楷草、丁真永草;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入木三分、力透纸背、下笔风雷、大气磅礴;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气韵生动、气韵流畅、风格秀媚、风姿多变;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凤泊鸾漂、凤舞龙飞、凤翥鸾回、平和畅达……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如行云流水,落笔似云烟;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一笔而下,观之若脱缰骏马腾空而来绝尘而去;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又如蛟龙飞天流转腾挪,来自空无,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又归于虚旷,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中这近乎癫狂的原始的生命力的冲动中包孕了天地乾坤的灵气。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怀素如壮士拨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里融入了儒家的坚毅、果敢和进取,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中也蕴涵了老庄的虚淡、散远和沉静闲适,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中还往往以一种不求丰富变化,在运笔中省去尘世浮华以求空远真味的意味。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观其力而不失,身姿展而不夸,笔迹流水行云。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杜氏杰有骨力而字画微瘦,若霜林无叶,瀑水进飞。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铁书银钩,冠绝古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