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594425/6b778438a07f4912.png)
“家书”这一篇,不像是我们传统理解的像信一样的东西,我看完这小小的一节,更像是一种回忆,一段儿时在家里的闲事的描述。但是汪老先生的手笔确实细腻,不用太靠常人的想象,就把那一举一动讲清楚了,这文字精炼,就像自己的下意识的动作,那么自然而又清晰。
儿时在花园的玩闹和家里的一些记忆,在人人看来都不足为奇的,无论家境优劣,小孩的玩法和情绪都是相通的。只是这短短的两页,又让我想起,这儿时的差异了,亦或是我们的差异。
跑出去玩时,长辈玩笑又无奈的“又得弄得一身脏”;跳过一些文字不同的井盖;一片没见过的空地;藏下自己未经允许的小获得......要是把儿时的事情翻出来,虽有不同,但内里的天真总是大同小异的。
别人都说,小孩一天天都是开心的,玩什么都行。成年人大多会有感叹自己儿时的快乐和如今的苦恼。小时候,我想要的就是那一块河边奇特的石头,如今,我想要是江边的上百平的混凝土屋子。当我得到了,又想要让我穿梭于城市间的优美交通工具,等等。有人说是欲望不止,不断升级了,不同于小时候的需求了。但细一想,又好像有点不恰当。难道控制欲望就行了?降低欲望就幸福了?欲望是随着社会进步而提升的,合理的欲望值是符合生活需求的,难道退隐山林?返璞归真?那下一代怎么教育呢?
我倒是以为,是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偏差了。快速的社会节奏和功利需求,使得我们不断地追求理性(祛魅后的时代,信仰确实明显地缺失)和物质。我们追求一切可以解释的东西、可以触及的东西。我们努力在做的事情,更像是在构建每个人想要的,一种自己可以解释的生活。这当然也没错,这本身就是个困难而长期的过程,付出努力是必然的。可是我们可能忽略了一点,去体检生活(这几个字好像在上一篇也用到了,真是没底子,词穷)。
“家书”这篇,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冲击感,但却有种失落感。“我们小心藏住自己的声音,就像藏住口袋里一个黄嘴的麻雀一样”。每个人都有天真的童年,也都有后来的各自不同的幸福,但我们又有几时回头细细地看过,虽不说要写出多美生动的自己,但是若不去看看,这个生动的自己怕是都要忘了。“风吹在两棵树的叶子上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也是我们要构建的生活的一部分,总不能丢了吧。
我家窗外的望去,能看到路边有两个路灯,可我总只记得一个,晚上傲气地射着黄光,原来另一个,从来不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