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香巴拉

作者: 天山冰女 | 来源:发表于2022-08-25 17:49 被阅读0次

《消失的地平线》这本书是我在云南迪庆州的香格里拉县旅游时买的,我初以为这是一本和大多数旅游攻略图书一样,是介绍当地的旅游景点的。这本书名气太大了,在当地的许多小摊、书店都会与之相遇,很多导游词、影视节目介绍中也频频出现这本书的名字。这本书的外观看起来也确实像介绍当地的景色的:整本书是以大幅的图片为背景,文字环绕在图片周围,或直接打在图片之上,而所选的图片全是当地的景观、风俗,有雄伟壮丽的山川峡谷、有覆着白雪的山峰,有高山草甸、温泉、湖泊,也有当地的喇嘛、寺庙、唐卡、玛尼堆、经幡这些带有佛教风俗的画面。所以不用读整本书,单是浏览图片、阅读与之相关的文字标题,即可一窥云南风光,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

待仔细读完此书,才发现这与普通的导游书相差甚远,或者说这不是单纯的旅游介绍,而更像是与云南有关的一个梦想。

生活是动荡的,有时甚至充满战争、暴力和艰辛,于是人们总在不停地幻想,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那里是否存在一片净土,在那片净土上,没有忧愁、没有烦恼,人与人之间和平相处、安居乐业。古人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对这种梦想的向往,法国著名画家高更,就曾追随着理想的脚步,将自己安放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上。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著名小说家希尔顿与大多数饱受战争之苦的欧洲人一样,渴望祥和宁静的生活,在想像中为我们描绘了一片属于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源。这片桃花源就是以云南某个山谷为蓝本,后来人们习惯称之为香格里拉的地方,即“心中的日月”“月亮升起的地方”——香巴拉。

希尔顿以小说的形态展开一个虚无缥缈却又真实可触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康威,是在人群中备受人瞩目的英国领事馆领事。他在搭上一架富豪私人飞机时,被一个中国人劫持了。这个中国人架驶着飞机,飞过茫茫高山和大川,将他和机上另外三名乘客带到了位于中国西南边疆一个偏远的山区。这个山区荒无人烟,只有一条陡峭的山路翻过高山,通往邻近的山谷——蓝月亮山谷,山腰上有个喇嘛寺,山谷里有一个村庄,这里的喇嘛和村民过着悠闲散淡然而又幸福无比的生活。

在这里,康威受到了当地僧侣的热情款待。他注意到这里的喇嘛注重智慧的修行,在漫长无际的时间长河里,他们读书、弹琴、收集绘画作品,研究各国历史。这里的人们生活原始而朴素,崇尚适度原则,在这里一切都变慢了,生活变慢了,动作变慢了,性子变慢了,甚至岁月也变慢了,但是他们却非常享受着这一切,生活舒适闲散。这一切在康威的眼里是多么的安详,他已经厌倦了外面的世界,战争无度,在冲天的战火中,康威的激情已经耗尽,到了这里,他便有一种回家的舒适感。

但与此同时,他也发现了令他不解的诡异的事。这里虽然僻处深山大谷之中,却有着很高的现代文明,比如那只来自波斯的深蓝色的浴缸,比如上下楼一体的暖气。也就是说他们一边过着原始自然的生活,一边享受着现代文明的便捷。这里也有敞亮开放的图书馆,里边摆满各种深奥难解的大部头的书籍,书的内容则来自世界各地,英文的、法文的、俄文的、中文的、藏文的,应有尽有。他们虽然独立于世,却并不排斥与外界沟通,那数月一来的马帮便是他们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他们依然关注着世界的形势,只不过他们将每日阅览日报的习惯,变成了了解过去几个月或几年发生的情况。他们重视的是一般性和规律性,而非稍纵即逝的表象。

尤为令人惊奇的是,这里的人衰老也变得非常缓慢。喇嘛寺的神秘高僧最高喇嘛年已数百,却仍神智清爽、精神矍铄。给他弹琴的满族姑娘洛珍,看起来身形娇小,年轻貌美,不想年已上百。最高喇嘛告诉康威,这里的人都有长寿的秘诀,只要他放下外界的一切,遵循这里的规则,他将继承他的衣钵,成为这个山谷的管理者和掌控者,也将和这里的人一样,将有一个漫长的衰老。

很显然,康威是有慧根的,他有与这大山和山谷同样的气质,一样的沉稳自然,一样地渴望宁静。也正是这一点,他被最高喇嘛看中,在短短两个月内频频被召见。他也愿意将自己的后半生安放在这里。后来为了帮助曼宁森,他离开了山谷,在漫长的跋涉中,他病重失去了记忆。当他在肖邦音乐的感召下恢复记忆后,他又从繁华的人间消失了。他去了哪里了呢?很可能他又在寻在那个躺在大山环抱中的蓝月亮山谷了。那里才是他的理想之所——没有战火、没有残酷,永恒悠远地如同矗立在远处的卡尔卡拉雪峰。

面对陌生而新奇的环境,他的其他三位同行者也各有自己的打算。三位同行者一位为美国人伯纳得,因诈骗而被追捕,一位是布林柯洛小姐,女传教士,一位是大学刚毕业同样在领事馆任职的年轻人曼宁森。

一向达观开朗又幽默机智的伯纳得觉得,这个地方正合他意。这里丰富的黄金储藏给了他一个新的就业机会,同时他还可以逃脱欧洲当局的追捕,他喜欢挑战,新的环境给了他新的挑战,于是他一心一意地留下来。布林柯洛小姐是一个自命不凡,又无比挑剔的人,她发现这里的宗教和适度原则有其局限性,决定留在此地传播她新的教义,帮助此地的人们走上正途。虽然他俩也喜欢这个山谷,其初衷却和康威的完全不同。康威是真正地发自内心地喜欢这里,而他们则不然。他们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外来世界的侵入,他们虽然不喜欢这里的单调乏味,却在这里找到新的机会。

同样是被山谷的僧人有计划地劫持而来、崇拜康威的年轻人曼宁森是一个脾气急躁,思想单纯的人,面对宁静的山谷,曼宁森心里惟有的是厌倦,他所想的惟有逃离。他一刻都不愿多呆。他还年轻,血气方刚,他太迷恋滚滚红尘了,在那里他可以喝咖啡,可以蹦迪,可以有无限的崇拜和成就,而这里却像是死水一般地永远不会沸腾。即使有战争,他还是会选择外面的世界。他说:“老天知道要是我非得去打仗,我一定吓得手脚瘫软,就算这样,我宁可面对战争也不愿就在这里了却余生。”他的激情太多了,在其他人看来冷淡的洛珍也被他的激情点燃,跟着他离开了山谷。

很多时候,我们会指责曼宁森的态度,也觉得他对外面的世界过于执着。可是他真的错了吗?好像没有。当康威和他辩论,得知他深深地迷恋洛珍时,康威也有一瞬间的动摇,“他忽地感到自己的一个梦想就这么消散在眼前,一如所有过于娇美的事情,在现实的面前一触即溃;他还觉得,整个世界的未来,如果同青春和爱情的分量相比,都显得轻如鸿毛。”也正是被曼宁森的话所触动,他决定帮助曼宁森离开山谷。

康威和曼宁森的态度,实际上代表的是两种世界观。一种是向往宁静安详,一种是渴望激情与速度。从康威出谷后又再度寻找山谷的举动来看,作者更多地赞同第一种观点。当时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激情倦怠,满目苍夷,人们更多地渴望过一种平和的生活,对于战争,则是极力地鞭挞。“战争、贪欲和野蛮的暴行时时都在摧毁着这些美好的东西,总有一天它们会被毁得一干二净。”“人类为杀人武器的进步欣喜若狂,这种技术会使全世界都狂热起来。人类的一切珍宝将要面临巨大的危险,书籍、艺术,所有和谐、美好的事物,两千多年来人类珍藏的精美的艺术瑰宝都会在瞬间被彻底毁灭。它们会像李维的著作那样散失殆尽,像被英国人洗劫过的北京圆明园那样所有的东西荡然无存。“

在茫茫的被暴风雨席卷的大海上,宁静的蓝月亮山谷就像一艘大船,给人以希望。当战争的风暴结束时,他们会发现,世界上所有最珍贵的宝物将会在这里重新被找到。而山谷外呢,出了山谷等待人们的将是衰老和死亡——曼宁森染病死了。洛珍受了曼宁森的蛊惑出去了,本来年轻的她马上就变老了,“她已老得不成样了,是我见过的最老的人了”。而康威则开始了欲罢不能的寻找,永远在寻找心目中香巴拉……

相关文章

  • 永远的香巴拉

    《消失的地平线》这本书是我在云南迪庆州的香格里拉县旅游时买的,我初以为这是一本和大多数旅游攻略图书一样,是介绍当地...

  • 2018-03-16

    来自香巴拉的呼唤

  • 寻找香巴拉

    “香巴拉”--藏语中的”极乐园”,英语译为“香格里拉”(Shangri-La)。 香巴拉是藏传佛教徒向往追求的理想...

  • 香巴拉

    旅行.香格里拉 消失地平线,飞来天外仙。 揭开掩面纱,亲近大自然...

  • 香巴拉

    出俺家门向北四十英里的莫哈维沙漠的荒山野岭中,有一个不起眼的神秘的猫科类动物的乐园,“香巴拉”(Shambala)...

  • 香巴拉

    香巴拉,其实就是香格里拉,但是用香巴拉这个名字会显得更有趣,甚至让我觉得像一个描述一个很好吃的东西的词汇。而说...

  • 香巴拉

    ■心中的香巴拉(歌词) 轻轻的向你走来, 心中的圣地香巴拉奥 我和我的爱人一起 看不尽这里的白云与蓝天 我和我的爱...

  • 喜玛拉雅山~香巴拉

    在西藏与部份亚洲国家,有一则关於「香巴拉」(Shambhala)的传说。相传香巴拉是和平与繁荣之地,隐於西藏北方的...

  • 心中的香巴拉

    ■心中的香巴拉(歌词) 我乘一匹骏马向你奔来, 心中的圣地香巴拉奥 我和我的爱人一起 看不尽这里白云与蓝天 我和我...

  • 山河·恋‖九色香巴拉,云端上的仙居

    文/秋水伊诺 九色,那个香巴拉 在云雾中,静静地缭绕着 宛如在云端上仙女儿的居所 九色,那个香巴拉 青青的草原,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永远的香巴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ilzg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