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本问题
当孩子们习惯了“说来听听”的进行方式,他们会不太理会那些关于喜欢和不喜欢的问题,直接转向有关困惑和模式的提问。他们认为谈论令人困惑的情节和找出文本模式的过程最是过瘾,但也不是说他们对前两个问题就全然不理会。事实上,在讨论文本神秘难解与环环相扣的部分时,已经反映出读者的好恶心态。他们“喜欢”与“不喜欢”的那些部分,仍旧是对了解文本有直接帮助的基本问题。
2.概论性问题
有些概论性问题是放诸四海皆准的。“你曾经读过类似的故事吗?”就是一个代表。我们接受、理解新文本的能力,有很大一部分得仰赖之前的阅读经验,因此比较新旧文本间相异相仿的特质,有助于弄清楚自己对新文本的想法。
“阅读(聆听)一段故事不仅仅只是逐字看过,它更是从一个层次进入另一个层次的过程。”所以,穿梭在文字运用的不同层次,泅泳于意义的多种可能,这是一个熟练的读者的阅读态度,这也正是我们应该教会孩子们的事情。只要指导老师懂得怎么提供内容丰富的读物,有充分时间阅读,和学生一起讨论,并且能够“问之有物”,那么所有学龄的孩子都能做到对阅读的期待。指导老师要想“问之有物”,并不是随便提问就能做到,他得要能利用提出的问题把整个谈话内容整理集中。也就是说指导老师利用概论性和特定的问题帮助孩子们,把眼看着就要讨论出,却又在门外徘徊的重点,补上临门一脚;或者用来帮助孩子理清原本只是模糊的想法。重点在于,当讨论陷人停顿状态,或者指导老师想要把讨论层面拓宽时,问题可不能未经设想,毫无章法地抛出。
3.特定问题
每一本书在遣词用字、表现形态和内容上各有特色。这些特色造就了一本书之所以不同于另一本的原因。如果是人类,我们称之为人格特质。我们寄望于读者的,是他们能够在文本讨论中自行发掘一本书的特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