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说,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好丧。围绕着这代年轻人的,总是消极,抑郁,佛系,太难之类消极的词。
然我看现在的中国,丧的大概不只是年轻人。整个中国似乎都很焦虑。
记得小时候农村里的老人,院墙场上的一张老椅上,一把竹扇,夜赏星光,气定神闲。
如今的老人,无论士农工商,即使退休之后,都还像热锅上的蚂蚁,常常坐立难安。忧愁夹藏在皱纹和眉角,在饭桌上忧心忡忡地看着我。一副不知该怎样的尴尬。
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
我能想到的第一点,是老人的价值在降低。
中国一直有尊老的传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很大原因是在信息没那么发达的古代,老人代表着知识、经验,是古代的百度百科。
一家人吃饭,议事,老人尊坐上首。小辈,小小辈,依次按序坐开。任何大事小事,只要事关家族或者小辈拿不准,皆来请示老人。
当年李鸿章讲中国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变就变了这许多年,似乎没有停的意思。现在这掌握最新技术,能随时查阅资料的,成了手握智能手机的年轻人。老人的地位,顷刻崩塌。
这时候,老人不再是智慧、经验的代表。反倒是迂腐,老套的代表。
在这个日益讲究实效的社会,技术第一,老人让位。
曾经饱经风霜,年轻时意气风发的各位老人,退居田园,或者蜗居在儿女的公寓之中,为他们打下手,照顾孙辈。
忍气吞声,经常想帮忙,却又帮不上忙。毕竟,这个时代的很多东西,他们已经不懂了。
第二点,大概就是历史背景。
一个北京朋友,曾经毫不避讳得说,现在的老人呀,魔怔了。
我愕然,一是觉得小辈如此评价老人,有些没礼貌。二是觉得,魔怔这个词,用得用那么恰到好处。
我想,他口中的魔怔,不是个贬义词,反而很中性。我们没有经历过这帮老人体会过的那些历史时期,那激情澎湃的历史运动,时而高涨,时而怀疑。如今风潮退去,他们也从当年的热血青年成为风烛残年的老人。时代已经走远,却在他们的心灵上刻下深刻的印痕。
打开手机,常看到有老人车上占座,或者菜场打架的新闻。起因在我们看来,都不过是些芝麻蒜皮的小事,最终却会闹成一场闹剧。当初时常不解,但似乎能看到当年的一股澎湃再度附体。
我向朋友提出问题,当年的老人,有多少是人格健全?
他沉默不语,回给我这样一个问题:如今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又有多少人格又是健全的?
我时常翻着手机里这样层出不穷的新闻。看着新问底下不同的谩骂。都各有道理。但人是社会时代的产物,我们都没有经历过他们的人生,是否应该多几分同情,多几分慈悲之心呢?
老人们看似在安享晚年,他们空虚,没有安全感的心灵,谁来救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