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的书是《再活一次:用写作来调心》。本书是美国作家、书写教练戈德堡的创作与教学经验总结,是北美写作课程必读、必引述的经典教材。在书中,戈德堡分享了实用的写作技巧,包括如何开始写作、如何寻找题材、如何突破瓶颈等等,指导读者全面提高写作水平。
下面,我们精选出其中的三个内容,分别是观察自己的生活圈、像农民一样堆肥和把过程展现出来。
①『观察自己的生活圈』
我们在本城市留下足迹的地方,构成了我们的生活圈,包括上班经过的街道、周末去逛的购物中心等等。除了公司和家庭的日常外,生活圈里还有很多素材可以写,比如在十字路口唱歌的人、街边某个历史悠久的建筑等等。
俄国著名作家冈察洛夫曾说:“我只能写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过和感觉过的东西,总而言之,我写我自己的生活和与之常在一起的东西。”也就是说,只有看到、感觉到了,才能写出来。
很多人没想到要写自己生活的地方,就是因为人们常常对熟悉的东西视而不见,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容易忽略身边的点滴。比如网上有人调侃,所谓旅游,就是从自己待腻的地方到别人待腻的地方继续发呆。无论你身处车水马龙的大城市,还是安静的小镇,以一个游客的眼光观察自己的生活圈,你就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值得书写的素材。
假设你晚上去逛街时,看到一个小伙子在十字路口唱《夜空中最亮的星》,围观的人很多,不断有人往他面前的纸箱里投钱币,那你就可以先把这个场景写下来,然后再写写这首歌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能感染那么多人?你听到这首歌时的感受是什么?另外,你还可以写某栋老建筑的历史故事、路边有热心人投食的流浪猫等等。
在自己生活的城市和小镇多驻足、多思考,你就可以把平时没留意到的场景和事物,变成生动的写作素材。
②『像农民一样堆肥』
在农业种植中,把稻草、家禽粪便和矿物质混起来,然后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下,经过发酵、微生物分解等过程,最终可以变成一种有机肥料——堆肥。
处理写作素材时,有时候也需要经历“堆肥”的过程。先把素材放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之后再写,会写得更深刻、更全面。比如正处于热恋中的人,往往会失去洞察力,很难写清楚恋爱到底是怎么回事,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经历过苦辣之后才能写好。
作者在书中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的身体就像垃圾场,等所见所闻都腐烂分解变成肥沃的土壤之后,故事和文章才能从这片沃土中开花结果。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也有类似的写作体验,他曾说,“或许离开了巴黎,我才可以写一写,当时来得太早,我还不够了解它。”
当你看见某个场景或者冒出一个主意,脑袋卡壳无法把它们完整地表达出来时,别自我否定,也别急着把它们丢掉,先简单地记录下来。等过了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一年后再返回头看,你会有新的发现。懂得了这个写作过程,可以让你更加有耐心,不执着于心血来潮式的写作,而是不断练习,从而减少写作焦虑。
③『把过程展现出来』
美国有一条写作箴言:别光讲,展现出来。意思是把具体的状况写出来,才能打动人。当你生气的时候,你别光说“我很生气”,而是要展现出你为什么气愤,把过程写出来,让读者看了之后也会有怒气。比如“昨天晚上我很生气,花了两个小时精心做好的菜,被猫打翻在地,一丁点都不剩。最后懒得重新做,只好吃泡面了。”有了过程和细节,是不是生动多了?
著名作家莫泊桑曾一度陷入写作瓶颈,文章乏味无法打动读者。这时文学大师福楼拜建议他做个练习,把经过门口的马车都记录下来,不要停留在这是一驾马车上,而是要展示马行走的过程,包括富丽堂皇的马、装饰简陋的马;烈日下的马、暴雨中的马;赶车人怎样吆喝以及表情是什么样的……把所有的状况都展现出来。莫泊桑照做了之后,原本看起来区别不大的马车突然各具特点,更加打动读者。
写作不是心理学,不能只停留在自己的感受上。而是把触发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过程写出来,引起读者共鸣。其中的秘诀就是描绘出一幅全景图,把你看到的、经历过的过程,告诉读者。
总结一下,留心你生活的城市,街道旁、楼房中都隐藏着适合你的写作素材;文章写一半遇到瓶颈时,不抛弃不放弃,先保存起来,过段时间你会有更好的想法;要想让文章既生动,又能打动读者,你要学会展示情绪出现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