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嘉靖年间】大礼议之辩5

【嘉靖年间】大礼议之辩5

作者: 嘟豆豆 | 来源:发表于2019-07-24 23:15 被阅读0次

    《明世宗实录》


    嘉靖三年七月


    乙丑

    太医院·冠带·医士 刘惠、周序 言:“观德殿名不称,皇上尊亲之义,请敕礼部更新名,以昭圣孝。”上怒曰:“观德殿名,朕所亲定,用伸孝敬之情,额既悬矣。惠 等不务本职,出位妄言,欺慢无礼,逮下镇抚司考讯。”

    丁卯

    吏部·文选司·员外郎 方献夫 再辞职言:“臣之所以固辞此官,而必求一去者,实所以为陛下明此礼也。窃以大礼之议,乃天地间不可泯灭之理,故不得不言。初未尝有一毫希合干取之意,乃论劾诋毁者,无虑数十辈。臣以为此理不可口舌争,惟有去就可以明此心耳。盖臣不去则论者,必谓臣诚有所观望,所言虽是,而亦非矣。今陛下果以官授臣,是使论者前言皆中,而臣心没没无复可言也,岂不大为此礼之累耶?望陛下体臣之心,容臣之去,臣实不敢拜命。”上曰:“此疏所言甚明,第已有旨,不允所辞。宜即出供职,以副朕图治至意。”

    己巳

    试·监察·御史 王时柯 言:“桂萼 辈以议礼迎合,博升美官。薛蕙、陈相、段续、胡侍 等连章论劾,实出公论,今诸人超迁,而群言获罪。臣恐海内闻之,以为陛下乏包荒之量也。臣愿陛下采忠直之言,消朋党之祸。于 薛蕙 等特赐宽宥,以示优容。方献夫、席书 从其辞免,以全名节。张璁、桂萼 改除别职,以保全之,则人心悦服。”入,上以 时珂 玩法奏扰切责,而宥之。

    甲戌

    御史 吕忠、刘隅 各言:“吏部·尚书 乔宇,忠节清望,冠于一时。昔守留都,值 宸濠 构乱,有保障之功。今任铨衡素风淡泊,门庭生草,正清朝所倚任者,不宜以一辞,遂听其去。”上曰:“朕未尝不用宇,宇自以疾求归耳。”

    乙亥

    上谕礼部:“本生圣母 章圣皇太后 更定尊号曰:‘圣母章圣皇太后’,于七月十六日恭上册文。遣官祭告、天地、宗庙、社稷,即具仪以闻。”

    丁丑

    南京·兵部·右·侍郎 席书 言:“臣奉命赈恤凤阳诸郡县,夙夜奔劳,出入于瘟疫之境,所全活百万余人。窃意庶几不负委任,乃以大礼建议,为诸臣所嫉,竞相排击。臣之心迹,终无以自白,乞敕多官勘明,臣死无所恨。”得旨:“令司礼监、户部、法司、锦衣卫,各正官一员,同抚按官,从公查勘,具实以闻。”

    礼部·右·侍郎 朱希周 等言:“皇上入继大统,已越三年。大礼之议,至重且大。考 孝宗、母 昭圣,孝心纯笃,天日可鉴。顾惟本生之亲,亦欲兼尽,乃如称 兴献帝 为 本生皇考 恭穆献皇帝、兴国太后 为 本生圣母 章圣皇太后,尊崇之典,载籍所无。诏令一颁,圣孝昭著。夫何未及三月,忽奉更定之谕。窃惟前诏皆陛下断自圣心,所后之亲称考、称母,正统大义,万世不可易者。故于所生之亲特加本生二字,以别之义隆。所后恩尽、所生并行而不悖,诚大圣人之所作为也。况已奉上册宝,诏谕天下,告于郊庙、社稷,稽之众谋佥同。今更定之旨,忽从中出,则明诏为虚文,不足取信于天下。祭告为烦渎,何以感孚于天神?甚非祗奉宗庙、恩义兼尽之盛莭也。且本生二字,亦无贬词,但欲不妨于正统,而亲亲之意,亦默寓焉。又何嫌于此,而必欲去之,以起天下之惑哉?”上曰:“敕谕已行,不必再议,其速具仪以闻。”于是,礼部具上仪注:“……”制曰:“可。”

    六部等衙门,尚书 秦金,都御史 王时中,侍郎 何孟春 等,翰林诸臣 侍郎 贾咏、学士 豊熙 等,太常寺等衙门卿 汪举 等,六科给事中 张翀 等,十三道御史 余朝 等,吏部郎中等官 余宽 等,户部 黄待显 等,兵部 陶滋 等,刑部 相世芳 等,工部 赵儒 等,大理寺·正 母德纯 等,行人司·正 高莭 等,各上极言:“章圣皇太后 尊号,不当去本生二字。”入,俱留中。于是,内阁·大学士 毛纪、石瑶 并言:“臣等先蒙召问备,言宗庙之礼,至重且大。本生二字,尤为紧要,不宜轻有更易。愚诚虽切,未蒙俞允。兹者,吏部·尚书及翰林科道诸臣,皆执论以为非礼,此见人心之公,不可泯灭,非独臣等及诸臣之心为然。推之天下之心,亦有莫不然者。陛下奉承天命以临九,有所恃者人心耳。若不揆之于理,舍己从人,亦将何以为治?伏望皇上熟思顿悟,大发纶音,明示臣民,以宗庙之礼,决不改称,亦不更诏天下,则九庙神灵皆安,献皇帝之心亦安,而臣民仰戴,圣明永保,雍熙之治矣。”得报:“有旨。”

    戊寅

    群臣以前疏不下,朝罢则相率诣左顺门跪伏,或大呼 太祖 高皇帝,或呼 孝宗皇帝,声彻于内。是日,上斋居文华殿,遣司礼监官谕令退。群臣固伏不起,求俞旨。上乃遣司礼监官,传谕曰:“恭穆献皇帝 神主将至,册文祝文悉已撰定矣,尔等姑退。”群臣仍伏不起。及午,上命录诸臣姓名,执为首者学士 豊熙,给事中 张翀,御史 余翱,郎中 余宽、黄侍显、陶滋、相世芳,寺正 母德纯,凡八人下诏狱。于是,修撰 杨慎、检讨 王元正,乃撼门大哭。一时群臣,皆哭声震阙庭。上大怒,命:“逮五品以下员外郎 马理 等一百三十四人,悉下诏狱拷讯;四品以上及司务等官,姑令待罪。”

    南京·兵部·右·侍郎 席书 再辞新命,言:“臣见议礼者,横争不止,皆因讲究未明。故臣参考典训,谬为考议,千言进览。而论者谓臣:‘献谄干进。’且及赈济之事谓臣:‘虚费钱粮。’臣诚惧无以自全,乞赐放归,以息纷纷之论。”上曰:“卿累辞升秩,且乞休致,已降旨慰留。大礼出乎朕,制卿之所议,正见究心古典,岂可因排非言,数数请陈。赈济事,已差官往勘,勘之明白,朕自有处分。卿宜即赴治事,勉承简任至意,不必过为谦退,以负朕怀。”

    南京十三道·御史 史梧 等俱上请:“召还 吕楠、邹守益,以广言路,罢黜谀侫,以折奸回。”诏:“付所司。”

    己卯

    以恭上 圣母 尊号,遣武定侯 郭勋、驸马·都尉 蔡震、镇远侯 顾仕隆,祭告天地、宗庙社稷。是日,上率文武群臣恭奉册宝,上 圣母 章圣皇太后 尊号礼成。其册文曰:“子 皇帝,谨稽首百拜上言。臣闻圣人之教,以孝亲为先,以尊亲为大。特举殊常之典,用伸爱日之诚。恭惟 圣母 章圣皇太后 陛下,承乾以顺,履而宁克,相我考内治,允修贤声,已播于藩邦懿范。夙闻于天下,赫赫姜嫄,衍苍姬之昌祚,皇皇简狄。膺玄鸟之贞符天地,垂长发之祥日月兆。重光之象,肆育冲人,早膺慈训,渺予小子,猥荷仁恩,岂但朝抱而夕携,实则守抚而面诲。当皇兄龙驭之升,以序论入绍大统,实为庆泽之所钟,深赖鞠劳之至德。住为帝母,似无加名,稽弘德尚有未尽,匪但微忱之未称,其为孝治之犹惭,况夫圣善安贞。允矣同周任姒,徽柔淑哲,诚几迈宋宣仁,岂言辞所能揄扬。庶孝诚,或亦少罄。爰采公言用稽群议,兹卜令辰,谨率文武臣工敬奉册宝,上尊号曰:‘章圣慈仁皇太后’。伏愿仁恩广覆,慈寿无疆。名禄兼齐,与天地并久,福禄永绥,与日月同长。臣诚欢诚忭,稽首顿首谨言。”

    九卿大臣、吏部·左·侍郎 何孟春 等言:“张璁 等所上大礼议十三条,皆托名将顺,务为导谀激怒、倾狡之术。诚恐陛下惑其邪说,所损不细。臣请案其欺妄,逐条辨之。一 自三代以来,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曰‘继’、曰‘及’,父子、兄弟传位之名,以别昭穆。尔商颂曰:‘嗟嗟烈祖!有秩斯祜。申锡无疆,及尔斯所。’又曰:‘顾予蒸尝,汤孙之将。’此商之及王承嗣大宗之一证也。春秋以 僖 跻于 闵 为逆祀,而著臣子一例之说。汉周举引 闵、僖 事,断殇、顺二帝昭穆之序,谓:‘殇帝在先,于秩为父。顺帝在后,于亲为子。’是以君臣,例之父子,有得于春秋之义矣。唐宣宗禘祭祀文,于穆、敬、文、武,皆称嗣皇帝臣某昭告,穆、宣皆宪宗子,敬、文、武皆宪宗孙,而宣宗以弟于兄、叔父,于犹子前,一皆称嗣、称臣。盖明为人后之义,以君臣例之,与父子无弗同焉。大儒 朱熹 谓:‘古礼之坏,自定陶王时。’盖议其听 董宏 冷褒段犹之言,尔非谓:‘定陶不可嗣成帝也。’故即接云:‘当时濮庙之争,都是不曾读古礼,为人后为之子,其意甚详。’熹 谓:‘其意甚详者。《仪礼》曰:为人后者,孰后后大宗也。大宗者,尊之统也,诸侯及其太祖、天子及其祖之所自出。’可见古天子,为后于大宗者,重其统也。而彼去《朱子》,为人后为之子,其义甚详之语。又去《周公·仪礼》天子后大宗之文,而谓今议礼之。臣为畔古礼书,此其欺妄一也。一 《祖训》:‘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夫嫡母所生,则朝廷亲弟也。朝廷亲弟,先帝次子,本统不移。旁支安用立后,改其私亲之礼。陛下入继大统,乃 孝宗皇帝 亲弟所生之嫡,武宗皇帝无皇子、无亲弟,而伦序之当立属在陛下。璁 言:‘嫡长无嗣,则立次嫡弟之,嫡子不可夺者。’就 孝宗 视陛下言也,岂非当后于大宗者乎?国有长君,社稷之福。是宋 杜太后 临终命其子太祖,舍子传弟之语。《祖训》兄终弟及明云:‘朝廷无皇子。’故前日,武宗之不幸是也。若有皇子,子自当继。《祖训》岂欲圣子神孙,蹈宋之误耶?据所言《祖训》兄终弟及,乃为取法。帝王是以父子相继,为非可法者矣。异日,皇上圣子神孙,万世承统,将传子乎?传弟乎?如前日之事,武宗之幸乎,亦不幸乎,其谬赐不经,概可见矣。高皇帝 稽古垂法,若为人后礼,已定于《孝慈录》。其五服之制,有曰:‘为人后者,为所后父母谓之正服,为其本生父母为之降服’。此明训具在也,而尽背之,而反谓礼官不遵《祖训》,此其欺妄二也。一 为人后者之说,见《仪礼·丧服》篇。为人后者为之子之说,见《春秋公羊高传》。《仪礼》周公所制,公羊高 实 子夏 弟子,其传授有自矍相圃之射,摈与后者,儒先训为非,其近属因,有所利而求,为之故可摈,孔子非摈为人后者也。《仪礼》:‘传为人后者,孰后后大宗也。大宗不可以绝,族人以文子后大宗也。然则适子不得后大宗,其有支子在也。’汉戴圣曰:‘大宗不可绝,适子不为后者,不得先庶耳。族无庶,则当绝父,以后大宗。’魏田、琼晋、范汪 并同此议,而大儒 程颐 亦曰:‘无兄弟而继祖之宗,绝亦当继。’以此见大宗不可绝也,此今日陛下入继大统之事也。自古帝王无嗣,诸侯入继大统,未有不明为人后之义者。霍光 迎 孝宣 诏曰:‘今迎取曾孙 病已,为孝昭皇帝后。’魏明帝诏曰:‘择建诸侯,以继大宗,则当纂正统,而奉公议,岂后顾私亲哉。’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惟此诏录全文。顷岁,礼官已奏呈御览矣,彼谓:‘后大宗,大夫士之礼也。诸侯、天子无宗法,天子、诸侯无为人后之礼。’殊不知《仪礼》所载,天子及其祖之所自出,而大宗之统,即宗法也。且大夫宗子收族者耳,尚必以支子后之,诸侯一国之宗,天子天下之宗,而可以云无为后之礼乎?彼盖有见于适子不得为人后,而不知宗子不可以无后也。夫闾阎小人所为,乞餋过房不异姓子也。卿大夫以上,明于宗法,则同姓同宗之子也。故曰:禽兽知母,而不之父。野人曰:父母何算?曰:大夫及学士,则知尊祖矣。诸侯天子,则知尊其太祖及祖之所自出也。陛下之于 孝宗 同姓而非异姓,同宗而非异宗也。孝宗 有陛下为之子,则大宗之统不绝。武宗 有陛下为之弟,大君之统不绝。诗曰:君之,宗之。此之谓也。而彼乃指斥乘舆,比之为乞餋之子,以激陛下怒,是何忍也?汉先帝尝诏议故太子谥,有司奏曰:礼为人后者为之子,以致 翟方进 等之告成帝 师丹 之告,哀帝 张纯、朱浮 之告,光武 唐陈、真莭 之告,玄宗 宋张、齐贤 之告,真宗 司马光、范镇、吕诲 等之告,英宗皆引为人后者为之子之说。而彼乃言自古未闻,以臣下敢执天子为人后者,而谓今议礼者,为天地之大变,古今之异事,此其欺妄三也。一 武宗皇帝遗诏迎陛下,不但曰‘伦序当立’,而必曰‘朕 皇考 亲弟兴献王长子’者,孝宗皇帝 莫亲于 献皇帝,而 武宗皇帝 莫亲于陛下也。皇祖有训:‘兄终弟及’,则陛下当后太宗,继大统矣。故遗诏曰‘伦序当立’,曰‘嗣皇帝位’。立者立后也,嗣者为人后也。且持重于三年死服,祭葬生事者,称谓三年矣,乃今欲抵其隙而背之耶?彼谓:‘陛下登极之日,始变其统。以陛下为孝宗之子,继孝宗之统。’臣等不知始变其说者,谓谁?孝宗 之统,乃我 太祖 高皇帝 之统,传于 武宗。武宗 之纪,岂有异 孝宗 之统乎?彼当又有‘继统,不必继嗣’之说。夫言嗣一也,自家天下以来,气脉相承,未有继绝不继嗣者。若云:‘只要帝王之统不绝,不必继嗣。’则如汤之于桀,夏之统不绝,武王于纣,殷之统不绝,皆谓之继统可也。皇上奉先帝遗诏,入继大统,而谓之不必继嗣,彼欲皇上比于汤武也,将宜先帝于何地也?此其欺妄四也。一 《仪礼·丧服》‘为人后者’,《传》曰‘何以三年也’,受重者,必以尊服服之。何如 本生皇考、本生母而轻曰,彼之云重焉?轻焉者,承其名曰重名曰轻而言也,而其言又若此其于前曰不眸甚矣。此其欺妄五也。一 本生二字,诚古礼书所无。献皇帝、章圣皇太后 称本生,言 :‘陛下恭爱之情无穷,必欲尊称献皇帝曰 皇考、章圣皇太后曰 皇母。’而加本生字,以别于入继之大宗,此实礼之以义起者也。其为崇隆,自古所无。汉高祖尊太公,宣帝尊悼考,光武尊南顿君,皆不曰:‘皇帝’。哀帝尊定陶王曰:‘共皇’,安帝尊清何王曰:‘孝德皇’,恒帝尊蠡吾侯曰:‘孝崇皇’,灵帝尊父曰:‘孝仁皇’,皆不曰:‘帝’。礼官与致政,以陛下孝情所迫,而将顺以至此极也,其亦可以惬矣。献皇帝 尝为 武宗 之臣,初省一皇字,欲有所别尊,无二上之义。今于 皇考 上加本生字,欲有所别礼,无二考之义。宋王曾所谓:‘称权,犹足示后者。’礼官与执政于此,甚非德已也。皇上爱亲虽有无穷之情,亦有不得自尽之情。人臣事君,虽有必从之义,亦有不容曲从之义。而彼每进危言,以激圣怒,而谓:‘执政留一皇字,以待。’又谓:‘百皇字,不足以当一考。’事何其忍也?陛下于 孝宗皇帝 称皇考于祀文,于 慈寿皇太后 称圣母、增徽号于册宝,而诏示天下者,四年于兹,今欲改称 皇伯考、伯母,义岂安乎?彼又举唐玄宗称中宗为皇伯考,宋真宗称太祖室为皇伯考妣为据。与今日事果类欤?春秋之义,臣子一例,不以亲亲害尊尊也。玄宗时太庙坏,孙平子上言:‘臣继君犹子,继父孝和,宜迁还庙,何必违礼?’下同鲁晋真宗时,张齐贤 等定庙祀言:‘天子绝期丧,宗庙中安得有伯氏之称?’唐五代有称者,礼官之失虽其说不行。然真宗既伯太祖,则宜自称,而终其世犹称孝子。当时不能自安之情,亦可见矣。且玄宗有睿宗为之考,真宗有太宗为之考,睿宗、太宗尝为天子矣。太庙有考,而能承大宗之统矣。献皇帝 未尝缵承正统,而陛下特起嗣 武宗 位,是为 武宗 后,不假言者。弟于 武宗,则子于 孝宗,不假言者。而伯之称焉,可乎?而可使太庙无 孝庙 乎?《祖训》:‘凡亲王,若天子之侄,则称 伯叔父 皇帝陛下。’为进贺表笺言也。何尝谓入继大统之召,而可称伯考于庙祀乎?自家天下以来,宗藩入继者。惟元魏孝庄以夷狄,故敢称高祖谓之伯考。元魏之后,中国之君岂复有此事乎?而彼乃敢为是言,而谓:‘今礼官弃礼书,背祖训。’此其欺妄者六也。一 汉宣帝嗣昭帝后,昭帝其祖也。得考史皇孙,然止谥也,悼其庙,止是因园为寝。汉光武起匹,庶中兴实同创业,及立亲庙。张纯、朱浮 谓:‘继统者,不顾私亲。’于是,为南顿召立庙于章陵,独群臣侍祠而已。宣帝于悼考,无两考嫌。光武取天下于既绝,岂太平入继之可比?而其臣子议礼如此,二帝俱能从之。彼之所谓:‘礼者’,诚是也。汉安帝于孝德皇,亲河嗣王奉祠而已。桓帝于孝崇皇,博陵置令丞奉祠而已。晋元帝于恭王以皇子,琅邪王嗣而已。宋英宗于濮安懿王,以濮国公主祀而已。此诸君者,虽不可比。宣光犹为不尽弃礼,惟是定陶王共皇立庙京师,以后桓帝、灵帝因之冷褒段犹,遂为万世所唾骂。今后引此文,增以共皇帝,称又有序昭穆仪,如孝元帝之说,绝无可见。特欲争附褒等,而妄尊往代,以诱今日也。今观德殿成,献皇帝 神主奉迎将至,揆诸典礼虽过,而陛下则为至孝,彼言既行矣。而又哓哓焉,怗恩求胜,此欺妄七也。一 陛下之入继,与宋英宗迹异义同。盖前代还立旁支,或先俾主震器于生前,或令主宗祧于身后。非谓生前为子者,可为人后,身后入继者,不为人后也。向使英宗未尝育于宫中,爵为皇子,仁宗没而曹太后援立之,遂可不考仁宗母曹太后乎?晋杜琼曰:‘夫所谓为人后者,有先之名也。’言其既没于以承之耳,非并存之称也。子夏曰:‘族人以支子,后大宗。’明为人后者,实宗子已没,而族人立之,非宗子存而立之也。彼谓:‘孝宗,未尝命陛下为子。’固曰:‘非为人后者。’此正不知为人后之礼也。宋仁宗宫中初餋二子,其后只立宗宾为嗣。若论餋育则其同,餋而不得立者,亦可谓之为后乎?向使仁宗立皇子后,或亲生有子,则天下必归之,其所立皇子亦未可。即谓之为人后者,明矣。朱熹 答门人濮议之问曰:欧阳修之说,断不可。且如今为人后者,有一日所后父,与所生之人对坐。其子过之,无并呼为父的理。仁宗昭云:‘朕皇兄濮安懿王之子,犹朕之子也。’此甚分明,当时只据此足矣。亚夫问:‘古礼,自何时坏起?’曰:‘自定陶王时,已坏。’盖成帝不立弟中山王,而立定陶王,盖子行也。孔光以尚书殷之及王争之不获,当濮殿之争,都是不曾读古礼。为人后为之子,其义甚详,已止语录之所载也。而彼乃谓:‘仁宗立濮王子为嗣,大儒 朱熹 已曾并定陶王事,谕其坏理,则是全不识文义矣。’此其欺妄八也。一 璁 等所引迁国载主之礼,是谓木为天子如盘庚迁都,及为诸侯而迁国者,非谓今日以旁支入继大统,为子者也。向使献皇帝分封,已越数世,有继别之宗,有继称之小宗,或陛下更有亲弟嗣王爵。献皇帝神主有庙,有嗣王共祀,又将何如?彼乃比于古者迁国之事,其非礼无稽,自可见矣。此其欺妄九也。一 武宗皇帝遗诏曰:‘朕皇考亲弟兴献王长子,贤明仁孝,伦序当立,已遵《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太皇后,即日遣迎取来京,嗣皇帝位。钦此!’继立大事也,武宗以告于宗庙,八世之太皇太后、孝宗皇帝在天之灵,实闻之。圣母存焉,则不当请之,而使闻之乎?既而慈寿皇太后懿旨云:‘皇帝寝疾弥留,已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祭日,遣官迎取兴献王长子来京,嗣皇帝位,一应事务,待嗣君至日施行。钦此!’然则慈寿何尝敢违祖宗,以干预外事,而礼官又何尝有陷之之事乎?彼尝谓:武宗皇帝无子,又无亲弟。献皇帝在,则实为孝宗皇帝亲弟,伦序当为天子。以及陛下皇帝、皇考,皆当追称之者。设使武宗弥留之际,献皇帝无恙。先帝遗诏,母后懿旨,廷臣集议,咸以《祖训》。初无以叔继侄之文,止迎皇上,而献皇帝方命不遣,是曰:‘伦序’。当我立,可不可也?陛下,吾不知有天下,只知有吾父,卒不受命,可不可也?又其时孝宗皇帝诸亲弟,多有存者。设有阴奸如彼者,而在执政之地,偶议献皇帝,止生一子,不得为人后。圣母之意,别有所属。陛下果如彼说,直以《祖训》为辞,不用诏旨,而自请当立,可不可也?今日神器,必归真主,虽皇祖之训,武宗之遗诏,圣母之意也。彼欲绝陛下大宗之恩,谓:‘圣母不得干预焉’者,欲陛下之不母知也,是何心哉?或曰彼尝有正名之说矣,即如其言谓:‘献皇帝在,必为天子。’武宗为君,献皇为臣,万世定分,将谓以武宗为侄皇帝,而可也?夫天下有名有实,去实全名,正名统实。陛下不得考献皇帝者,名也。然一日离潜继统,献皇帝即为天子之父,章圣皇太后又享天下之餋,是父母之实也。子孙万世,克守宗祧,陛下之后,即献皇帝之后,是有天下之实也。独不念所以致是者,非武宗之遗诏乎?孝宗君临天下,十有八年,深仁厚泽,士民思之,至今垂涕。昭圣皇太后,母仪天下,几四十年,属先帝晏驾,恪遵《祖训》,虚天下逾月,以待陛下,不袭垂帘故事,一应政务,旨示群臣,俱待嗣君至施行。若此后德,在故为难,而有功于皇上,不在生育之下。尚赖体念先帝付托之重,孝养备至,亦仅建父母之名于上,而彼又欲夺之,不知所处。庄肃皇后者,又何如也?夫岂陛下之所忍闻哉!此欺妄十也。一 寿安皇太后,为宪庙贵妃。皇上继统之后,推原本始,故尊称之典隆耳。璁 比陛下于嫡孙承重,谓:‘当率天下,为三年丧。’不知陛下所承,何处为重,其果出于何礼也?宪庙正后孝贞纯皇后也,陛下以嫡孙言,则承重在孝贞纯皇后矣。前此寿安皇太后之丧礼,官议服期哭临一日,丧服十二日。君夫十三日之制,实出宸断,乃不能自已之孝情也。文移行两京,而不以诏。及天下礼官,考之先朝故事,或有损益,尔按弘洪。时孝肃太后崩,孝宗召内阁诸臣,议陵庙事。大学士 刘健 等言:‘先年奏议已定,慈懿太后与今大行太皇太后合祔裕陵,配享英庙,非臣等今日所敢轻议。’其实古惟一帝一后,唐始有二后,宋至有三后并祔者。孝宗曰:“二后已非,若三后尤为非礼,事须师古。太皇太后鞠育朕躬,恩德何敢忘?但此一人私情,钱太后乃皇祖册立正后。我朝祖宗以来,惟一后。今若并祔,乃从朕坏起,后来何有纪极?”遂罢并祔。当时若从在先定议,人无复有言者,而犹必改合于古礼。此孝宗皇帝,所以称圣孝也。彼谓:‘已往之事,莫大之失,为天下后世非笑。’皆是把持君父激怒之说。又谓:‘议礼之臣,安然而无愧悟。’夫今日之事,谓诸臣不能积诚,以恪圣心,秉礼以为天听,是则有愧焉。尔而非此之谓也,此其欺妄十一也。一 陛下尔者,尊称大礼,颁诏天下,诸藩宗室,群黎百姓,九夷八蛮,闻而遵之,而可改乎?其有改也,必有悔也。使改而理未正,人心未安乎?而彼乃敢昌言,新诏决宜重改,擅议宗庙,非毁诏书,其为不敬莫于是。至于两考之称,其失不细。今以献皇帝为本生皇考,岂得已哉!故学士 丘浚 作《世史正纲》,书汉宣帝追称悼考为皇考,立寝庙而为之。议之曰:‘后世自外入继大统,为其本生父母立庙始此。失无子者,立兄弟之子以为后,为之后者为之子也。’宣帝继孝昭之统,而又尊其所生,以为皇考,是其有见于身生之恩,而无见于继统之义,紊伦失礼,自此始矣。孝宗皇帝敕翰林儒臣,为《通鉴纂要》,书宋仁宗立宗实为皇子,而为之注曰:‘英宗被召为皇子,戒其舍人曰:谨守吾舍,上有适嗣,吾归矣。’此可见古者大宗之礼,为后之义,犹有存者,乃详定官 李东阳 等笔也。浚 成书在成化十七年,东阳 等进书在正德二年,当时未有今日事也。其议论注引,已如此。使先朝老臣尚存焉,陛下议今日事,亦不过如此。其不遭 璁 辈丑底指为朋党者,鲜矣。而陛下亦岂忍深罪之乎?《礼》:“齿君子路马者,有诛。”而彼欲更易已成之礼。奇襄或众,而不听《悬法象魏》者必杀,而彼敢非毁已颁之诏。陛下若再误用彼言,重改诏书,则彼之所谓百世之羞、万古之笑者,有在也。此其欺妄十二也。一 欧阳修有言:‘小人欲空人之国,而去其召子者,必进朋党之说,传所谓一言丧邦者也。’而彼终篇,乃有今日议礼,朋党之故之说。皇上宪天聪明,岂弗览哉!夫将顺之说,使于逢迎。臣拂之言,易为沮忤。公议未有能遽合者,今日议礼之是事也。彼人谓:‘强臣乘君闇弱之渐。’其言权奸大臣一人,必有所指。若入继之君之为人后,则其公议不敢变也。礼官附之,九卿科道附之,迹或有之,亦是附其公议,非附其人也。我祖宗分任大臣,不设丞相,事权是古为轻。即如彼二三奇襄者者,有在千里,附驰尺牍,恣意谗说,以动圣聪,而师辅之罢,省卿之去,如弃敝屣。臣强君弱,顾有是乎?大礼之议,九卿六科十三道及诸部署,南北两京,各陈所见,无虑百十章,劄皆以遵正统,重大宗为说。人心理义,有不约而同者。彼徒掇拾 欧阳修 濮议之绪,余以议大礼,而不能鉴欧阳修朋党之说,以自昭其奸,而复以感陛下于九卿,而曰:‘党首于六科十三道’,而曰:‘党与充是心也’。必如汉唐之季之党祸,以空人国而后快,其自便利之私乎?此其欺妄十三也。”疏入,上曰:“朕奉天命,嗣承大统,祗奉宗庙,罔有间越。尊称大礼,出自朕心。何孟春 等既居大臣,各司所职,乃任情奏扰,毁君害政,变乱是非,姑不究。张璁 等所上十三条,尚留中未发,安得先知论奏,其以实对。”孟春 等具疏伏罪,言:“璁 等所条者于未进之日,先以私藁示人,且有副本存通政司,故臣等知之。忝从大臣之后,与议礼之末,窃以 璁 为欺妄,故昌言辨论,以渎天听,罪当万死。惟望圣明加察,辨其孰正孰邪,孰为忠鲠,孰为逢迎,则臣死亦幸。”上复责 孟春 等:“不以君命为重,肆行奏辨,且聚众唱言。其倡率者是诸,具以实对。”孟春 等复言:“臣与尚书 秦金、金献民、赵鉴、赵璜、俞琳,侍郎 王承裕、郑岳、刘玉、陈雍,都御史 王时中、张润,通政 张瓒、陈沾,参议 陈经、葛禬,少卿 张缙、徐文华,寺丞 袁宗儒、毛伯温 等,均怀窥豹之忱,欲效涓之助。心惟一理,口实一词。不自知其同陷于狂愚,而实无容于倡率也。”上怒曰:“孟春 结众口为朋,俦因私忿而伤大体,岂大臣事君之道!法宜重治,姑从轻,夺俸一月以示戒。通政司职司封纳,何不谨严?乃使人得窥伺也。自今其各勉职业、用图治,圣毋得多言。”

    庚辰

    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 毛纪 上疏乞休言:“臣因病杜门,自分不能出矣。蒙皇上命医调治,遣中官颁赐鸿胪寺官宣谕,臣感激不能自安,遂扶疾入谢。又蒙召至平台,俯赐清问,欲更易尊号册文。丁宁良 九臣以事关宗庙未敢祗承,虽切愚恳,而未回天听。臣以凡庸之才,备员辅导,诚意不足以感悟渊衷,谋猷不足以惟持国是。既无斡旋之策,又安有匡弼之功。夙夜忧劳,病势日剧,虽欲竭犬马之私以图报称,而力则有不能矣。乞赐骸骨归故里,庶几少逭罪戾,苟完名节。”上优诏慰留,不允。上以尊上 圣母 册文,尚书 秦金 等不赴行礼,诘则对状。时尚书 金献民、赵鉴、赵璜,侍郎 何孟春、朱希周,都御史 王时中,大理·少卿 张缙、徐文华,俱不至。于是,金 及 献 等合伏罪,上复切责而宥之。

    辛巳

    礼部·右·侍郎 朱希周 奏《奉安恭穆献皇帝神主及上册宝仪注》:“……”制曰“可。”希周 因言昨言事下狱:“诸臣狂率之罪,固不可逭,但今 献皇帝 神主到,今伊迩必诸臣齐出郊迎,方见尊崇之礼,乞即释之。”不从。

    壬午

    以 恭穆献皇帝 神主将至,诏诸司各堂上官一人往迎。

    大学士 毛纪 扶病入朝,适逮繁言事诸臣候罪,关下人情汹汹,纪 随入乞。少霁,上令司礼监传谕切责 纪 等:“蜜勿重臣,凡国家政事,朕与商确可否施行。何乃信结朋奸妄,背君事执与私邪?兹姑不问,自今宜勉修职业,尽心所事。”

    癸未

    锦衣卫以在系官上请并待罪者,凡二百二十余人。上责之曰:“何孟春 辈擅入朝禁,聚朋哭喊,假以忠爱为由,实为欺党。私朕冲年,任意妄为。”乃令拷讯 豊 等入人充戍,其余四品以上,姑于午门前宣谕停俸,五品以下各杖之。是时,诸臣被掠系死者:编修 王思、王相,给事中 裴绍宗、毛玉,御史 胡琼、张曰韬,郎中 胡琏、杨淮,员外郎 申良,主事 余祯藏、应魁、许瑜、张灿、殷承叙、安玺,司务 李可登 等十有六人。

    甲申

    奉迎 恭穆献皇帝 神主至京师,奉安于观德殿。上率文武群臣,恭上册宝,遣镇远候 顾仕隆、武定侯 郭勋、遂安伯 陈鏸 祭告天地、宗庙、社稷。

    乙酉

    镇抚司奏上:“御史 陈相、段续 狱司。”得旨:“相 等职居言路,不察事情,妄行奏扰,轻率忤慢,法当重治,从宽各降二级调外任。”于是,谪 相 钜鹿·县丞,续 偃师·县丞。

    己丑

    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 毛纪 复乞休言:“昨圣谕:‘国家政事,商确可否?然后施行。’诚内阁本等职业,顾臣才望浅,不能仰承明命。如近者大礼,如仪平台召问,司礼传谕:‘不知其几似乎商确乎?’而皆断自圣心。臣等所陈愚见,未蒙允纳,何可否之有?至于笞罚廷臣,动至数百,乃祖宗以来,所未有者。亦朝廷之大事也,皆出于中旨,臣等不得与闻。是知宣召,徒动而捍。格如故慰,留虽切,而诘责随加。微臣虽有体国之心,何能自尽?欲求勉脩职业,以仰副圣谕,臣诚自知其不能也。宋司马光告神宗曰:‘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狂直,庶有补于国家。若徒以禄住荣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天下私,非其人也。’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盖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臣于陛下,敢亦以为告?况所谓信结朋奸,背君执私,有一于此,罪不止于罢黜而已。正臣平日之所痛愤,而深恶之者。今陛下以之疑臣,臣忝为辅佐,而可一日安乎其位,而靦颜于朝著之间,班行之上哉!忧劳顿挫之余,夙疢增剧,乞赐矜察,特允休致,以全终始。然臣犬马之心,无以为报,尤望陛下法祖典学,任贤纳谏,审是非、辨忠邪,以养和平之福。”上曰:“卿内阁重臣,职专辅导,多事之际,正宜忘身殉国,竭尽忠诚,何乃引疾求退,有负重托。且因辞奏,谏咎归朕躬,岂大臣忠厚爱君之意。既屡陈,特允致仕。其令有司月给米四石,岁役夫五名,以示优厚向。已有旨论功录荫吏、工二部,其会议以闻。”

    庚寅

    南京·吏科·给事中 彭汝寔 等皆上言论救修撰 吕楠、编修 邹守益,请亟赐召还,以备启沃。章下所司。

    辛卯

    后军·都督府·经历 俞敬 言:“迩者,翰林·学士 豊熙 及部寺科道诸臣,皆以冒触尊严,系狱拷讯。臣窃以诸臣迹虽狂悖,心实忠诚。今闻给事中 裴绍宗、编修 王相、主事 俞禛 等,俱已故矣。豊熙 等在狱者,亦垂亡矣。而呻吟衽席、恐不能起者,又不知几矣。内外骤闻,惊惶无措。窃惟 恭穆献皇帝 神主已捧迎入庙,正宜赦过宥罪,体恤群臣,润泽万民,以张大孝于天下。伏望霁雷霆之威,施雨露之泽,已故者优恤其后,存亡者宥释其身。使为臣者,无复以言为讳,则宗社幸甚。”章下所司。

    是时,大礼狱已处分。上怒,犹未已有言。当戊寅朝罢,群臣业已散去。乃修撰 杨慎,检讨 王元正,给事中 刘霁、安磐、张汉卿、张原,御史 王时柯 等七人,寔纠之伏阙哭。上大怒,诏锦衣卫曰:“杨慎 辈倡,率叫哭、期慢召,上震惊阙,廷大肆逆,其各杖于廷。”于是,原 状死,慎、元正、济 充戍,磐、汉卿、时柯,俱削籍为民。

    嘉靖三年八月


    癸巳(初一)

    命原任·给事中 于桂、陈洸、史道、阎闳,御史 曹嘉 等,俱复原职。降南京·太仆寺·少卿 夏良胜 三级,调外任。先是,洸 奉使回籍居二年始复命,在道,已闻升潮广佥事,犹以旧衔,上言:“主事 张璁 等危言论礼,出于天理,人心之正。而当道者,目为逢君,曲肆排沮,且群结朋党,必欲陛下与为人后,亏父子之恩,又短寿安皇太后之丧,使陛下不得伸承重之仪。”又言:“内阁铨衡,所系自重,宜择人居之。今尚书 乔宇,郎中 夏良胜,用舍任意,挤排豪杰,今缺则专于己,外补则推于人。科道 于桂、阎闳、史道、曹嘉 素称刚直,或升外任,或摈远方。陛下取用 席书 等交章拥足,以为不由。吏部会惟专擅可见,乞削去 宇、良胜 官职,召还 桂 等,以作敢言之气。”章下,吏部·侍郎 何孟春 言:“洸 已外补,犹冒旧衔,假以建言,紊乱国典,宜行究问,以绝他觊。”上不从,特命 桂 等复职,而出 良胜 为茶陵州·知州。

    己亥

    南京·兵部·侍郎 席书 言:“顷者,学士 豊熙 等以议尊号忤旨,下诏狱。臣惟议礼之家,名为聚讼,两论相持,必有一是。陛下取其是者,而非者不深较焉,可也。乞宥其罪过,俾得自新。”上曰:“卿言具见忠爱,豊熙 等狂妄奏辨,已有旨处分,卿宜速来供职。 ”

    通政使司·经历 李继光 奏言:“今日大同之变,由朝廷处置甘肃叛卒之少宽,故敢于纵遂。如此迺报,至数日至闻。遣侍郎 李昆 往抚,未见别有奏画。臣愚谓骄将悍卒,法不容贷,恩威二柄,不可少偏。乞敕兵部大会廷臣妙选时,望以充总制,假以重权,练简兵卒,讨逆除凶,以正国法。又追崇尊号,乃人子至情之不容已。群臣一时冒拂,陛下悉从重处,死者十余人,大臣纷纷去位,小臣苟黜自容。今日兵变,曾无一人,进一疏、画一策者,则小大之臣,志不固、气不扬可见矣。乞将去位谪戍者,追复肆赦,在位者委任宽假,各陈令边计,采择施行。”下所司。

    辛丑

    养病·兵部·主事 霍韬 奏:“陛下不以臣不肖两召臣,臣复病困,不能趋赴供职,有所宜言不敢不一言之,以负知遇。窃谓大礼之议,两端而已。曰:从正统之大义也,曰:正天伦之大经也。徒崇正统,其弊至于利天下而弃父母,徒重天伦,其弊至于小加大而卑踰导。故臣前日陋议,谓:‘陛下宜称孝宗曰皇伯考,献皇帝曰皇考,武宗曰皇兄。’此天伦之当辨者也。尊从之议,则姑在所缓,此大统之当崇者也。乃者,廷臣议欲陛下上考孝宗,又从陛下兼孝献帝,此汉人二父之失也。献帝徽号,既极尊宗,圣母尊称,亦贰昭圣。此汉人两统之失也。大抵此礼,本原既差,则愈议愈失矣。臣之愚虑,则愿陛下预防未然之失,毋重将来之悔而已。始者,陛下尊昭圣慈寿皇太后为母,虽曰于礼未合,然宫闱之内,亦既相安。今一旦改称,大有非人情所堪者。臣愿陛下以臣等建议之情,上启皇太后,曰:‘前日廷臣建议,乃仓卒未定之见。今质之天伦名分,委属未安且孝宗有嗣,武宗无嗣。孝宗则下遗武宗矣,皇太后独不眷念武宗乎?如此臣知皇太后必忠心豫悦,乐从礼义之正,而无疑二之隙。’万一未踰,亦得归罪臣等,加赐诛斥,然后委曲申请,务得其欢心。陛下于朝夕所以承迎其意,慰释其忧者,亦无所不用其极。庶几名分正,而嫌隙消,天下万世,无所非议。此臣愚虑者一也。昭圣之嫡嗣,武宗一人而已。武宗皇帝无嗣,庄肃皇后之属望已矣。臣愚虑惠陛下之事,昭圣礼秩虽极尊崇,然其势日轻。陛下之事圣母尊称,虽或未至,然其势日重。故今日执政大臣、礼官、科道,惓惓乎以尊大统,母昭圣为诸者,盖预防陛下将来之失,而追报孝宗之职分也。臣尝伏读明诏云:‘正统大义,不敢有遣’。臣知陛下尊事昭圣,严敬庄肃,真心实德,上质天地,旁孚鬼神,下信士庶矣。但恐给役左右之人,不达圣意,妄生疑间,或以弥文小莭,遂构西宫之隙,此不可不早虑,而预防之也。臣愿陛下以臣等建请之情,上启圣母,曰:‘圣慈寿皇太后,实大统嫡宗,至尊无对。伏愿圣母时自谦抑,以示尊敬至意。庄肃皇后,母仪天下,十有六年。圣母接见之仪,不可轻乎。凡三始贺寿,圣母每至谦让,不敢受纳之意,俾宫闱大权一归昭圣,而圣母若无与焉,则天下万世,称颂懿德,与天无极。’万一圣母意犹未喻,亦得归罪臣等,加赐诛斥,然后委曲申请,务得允从。庶几宗统正,而嫌隙消。天下万世,无所非议。此臣愚虑者二也。至于将来典礼有因,变处权之,宜有崇正守经之法,则陛下有讲读儒臣有礼官职典,所宜预画,以备咨访,非臣所敢知也。”入,上深加其忠仪,促令速赴召命,用图治理,不必引疾固辞,有负简任至意。

    乙巳

    礼部·尚书 席书 以前历侍郎三年任满,会奉使赈济,无何又升今职。未及考绩,至是来京具疏,乞仍以三品补考。许之,免其引奏,复职。

    丙午

    显陵司香·太监 杨保 言:“陵殿门墙规模狭小,乞照天寿山诸陵制,更造。”工部·尚书 赵璜 等言:“陵至当与山水相称,恐难概同。今殿墙已易黄瓦,但宜添设明楼石碑,及改司香衙门为神宫监,设置护卫曰显陵卫,其余未备房屋应创新者,另为添造,应仍旧者,止加修饬,不必大为改作。”上从部议。

    兵部·主事 汪溱 言:“大同之乱,由边卒之骄,而边卒之骄,由朝廷威令之废。今陛下待乱贼以不死,固天地好生之心。然诸贼负必死之罪,安知其不宜朝廷用抚谕诱之哉。藉令一时,悔祸悉听抚谕将并其首恶,忠志不问耶?则何善其?臣愚以为,宜如给事中 刘祺 等奏,急命素有威望大臣一员,提兵万余,驰赴宣府驻劄,相机进止,或急发兵,即令抚谕侍郎节制。一以渐逼诸贼,一以防备他虞。仍申饬顺天、保定、山西等处镇巡官,各勒所部邻近地方屯驻,以备奔突。朝廷乃多降榜谕,明示祸福,令贼党将首恶尽数献出,余俱听降贼党。有能互相擒斩一人来降者,宥其罪;二人以上,与常人一体升赏。其常人能擒斩一人以上者,照虏首例升级。此虽于今日稍有劳费,然足以伸朝廷既弛之威,绝诸镇异日无穷之患,则劳与费在所不论矣。”上,诏:“兵部议处以闻。”

    庚戌

    礼部·左·侍郎 吴一鹏 等奏:“大理一事,讲及三年,众议虽有同异,而皆断自圣衷。正统本生,昭然不紊,大诰再颁,臣民胥庆。乃给事中 陈光 妄谓:陛下生于孝宗殁后三年,即位于武宗殁后二月,无从授受。其言,甚为不经。臣等谨言《春秋》,以受命、受宗为正统。故隐公元年,不书即位。谓:‘其上无所承,内无所授。’故削之。所以明继统授受之大义也。今陛下承武宗之遗诏,奉昭圣之懿旨,正合《春秋》尊一统之义。而 洸 谓:‘孰从授受?’是以陛下为不得受命,正始之召矣。洸 又慨伤寿安皇太后丧礼,不为三年,而为十三日之服。臣等愚昧,以为 恭穆献皇帝,既压于孝宗,而不得遂迎餋之情,于居藩之时。今我皇上,亦制于正统,而不隆居丧之礼,于登极之日。礼与情,一而已矣。故当时礼官有十三日之意者,拟之三年则不敢断以期服,恐不足正 孟轲 所谓:‘欲终之而不得。虽加一日愈于己者,亦不为无见矣。’洸 又设譬谓:‘家相,强执其主以为人后。’夫陛下天授神武,礼乐威福,孰非己出,岂臣下所得而强执之哉!其为此言,谓陛下何如主也?若不痛惩窃,恐人人效尤,大礼之议,更无虚日,而圣聪亦不胜烦渎矣。”入,留中者久之。至是,姑得旨:“以前·侍郎 席书 所进《大礼考议》,员外郎 方献夫 《大礼论》,主事 张璁、桂萼 前后三奏,并南宁伯 毛良 等,俱下礼部,令集群臣,博考论礼,再议以闻,戒勿仍前执悖。”

    南京·吏部·尚书 杨旦 等言:“璁、萼 学识颇僻,心术奸回,徒以一言偶合,腊升清秩,非所以示大公于天下。方献夫 屡陈有疾,臣等未暇论之。望将 萼、璁 放归田里,献夫 准令餋病。”奏上,曰:“录用贤才,出自朝廷。璁 等所言,实典礼之正,何以谓之偶合?且不究。”

    辛亥

    南京·国子监·祭酒 崔铣 以灾异自陈求退,因言:“近日,主事 张璁 等以献议迁超。大学士 蒋冕、尚书 汪俊,以执议见忤。修撰 吕楠,编修 邹守益,御史 马明衡、段续、陈相,吏部·员外郎 薛蕙,俱以议礼或从摈斥,或下诏狱。夫皇上求备礼于本生,至孝也。然当详稽礼意,大顺通情,独任己情,亦曷有极。夫人之愿有子孙者,气相传焉,而弗与形俱斩。故绝世者,人之大统也。先王本其气之所由来,取同宗者为之后。若夫帝统必以长,一统序也。《祖训》继绝,必以弟,防立幼也。陛下为弟而长,正当继祖而考孝宗,视故必降于所生。斯谓之后,若与所后等耳,犹弗后也。臣究观议者,其文则欧阳脩之余,其情则乘望意向,求胜无已。悍者危法左使以激怒,媚者附灾贺两以动听。明诏再颁,彼犹异议。夫子事父母,闻者渐尊之者矣。尊而忽改,是以为无系重轻,而忽且益之也。且议者非臣子与就,令所言当,乃其分非有元功,寨论胡为赏以官。恐侥幸之徒,踵接而至矣。臣闻天子,得四海之欢心,以事其心,不闻之于三四人者之同而赏,是自章其为私昵而已。夫守道为忠,忠则多拂,希旨为邪,邪则叛道。蒋冕、汪俊 宿学旧听,吕楠 等乘时竭忠,非敢有他。今 冕 等罢则忠日疏,易者宠则邪日富。一邪乱邦,况可便富哉!望无轻正统,无拂群情,无恃威可作,无谓已可纵。审斯四者,庶于圣孝无亏,灾异可弭。故辨忠邪,乃今日之急务也。”疏入,上览之不悦,令 铣 致仕。

    甲寅

    给事中 陈洸 奏:“近日,一礼之臣,大肆欺罔,甚至跪门叫哭,致伤国体。皇上虽罪谴数人,犹未尽其党。如大学士 费宏 持本生之议,而主其决;礼部·左·侍郎 吴一鹏 助 王俊 之忿,而抗廷论;以 杨廷和 心腹而得司马者,兵部·尚书 金献民 也,往复内阁,而强 毛纪 等;已出跪者,礼部·右·侍郎 朱希周 也;侍郎 汪伟,以 汪俊 亲弟而居吏部,是谓朋奸。尚书 赵鉴承、毛纪 风旨,而欲置 桂、萼 于狱,是为此党。倡率跪门,高声叫哭,则礼部·郎中 余才、吏部·郎中 刘天民。附和礼官,妄排正论,则吏部·员外郎 薛蕙、给事中 郑一鹏。之数臣者,皆为邪党,乞亟赐诛谴。臣又防得致仕·南京·兵部·尚书 廖纪 之清介服满,南京·礼部·尚书 邵宝 之正守,皆尝因议礼,而见忘于权奸。服满·吏部·右·侍郎 胡世宁 之刚明,餋病·祭酒 鲁铎 之德学,致仕·都御史 林廷玉 之才略,皆素以名望,而见嫉于邪党。餋病·南京·吏部·郎中 姜清,兵部·员外郎 梁焯,御史 马津,服满·监丞 蔡宗兖,致仕·参政 王济,朝贺到京参议 方鹏、佥事 李阶,皆卓然有见,而达此礼者也。原任·左·给事中,今升参议 熊浃,原任·都给事中,今升参政 邵锡,原任御史,今升副使 张瀚,皆建议此礼,而被外迁者也。乞将 廖纪 等急赐起用,姜清等行取来京,方鹏、李阶 即留京改用,仍乞敕谕廷。臣自滋以往,务和一德,开诚布公,共图政理。”章下所司。于是,大学 费宏,尚书 金献民、赵鉴,侍郎 汪伟、吴一鹏、朱希周,俱上其致仕。上谓 宏 曰:“卿累朝旧臣,才望素著,召用以来,尤效勤劳。多事之除,方隆委任,岂可偶因人言,辄求休退,宜即出供职。仍令鸿胪寺官宣谕朕意,献民 等亦皆以优诏留之。”

    嘉靖三年九月


    甲子

    锦衣卫·革职·百户 随全、光禄寺·革职·录事 钱子勋 希旨言:“献皇帝梓宫,宜改葬天寿山。”事下,兵部·尚书 赵璜 等以为“改葬不可者三:皇考体魄所安,不可轻犯,一也。山川灵秀所萃,不可轻泄,二也。国家根本所生,不可轻动,三也。昔高皇帝定鼎南京,而仁祖之陵远在凤阳,文皇帝迁都北京,而孝陵远在钟山,皆不敢迁改。陛下之视显陵,犹太祖之视仁宗,太宗之视孝陵也。且显陵已更黄瓦,建楼树碑,及设神宫监、显陵卫。臣请增刻诸象卫,皆如二陵制,足以垂不拔之基。若如 全 等言,则上启宝山,下瞰金井,梓宫摇撼,圣宫震惊,令数千里外跋涉山川,蒙冒霜露,非仁人孝子之所忍。言者为陛下谋,不忠甚矣,请以臣等言。”下廷臣议,上乃命礼部集廷臣会议以闻。时五官灵台郎 吴昇 尝与事显陵,亦上言以为不可迁,下礼官并议。

    丙寅

    始定大礼,称:孝宗敬皇帝曰皇伯考,昭圣康蕙慈圣皇太后曰皇伯母,恭穆献皇帝曰皇考,章圣皇太后曰圣母。命礼官择日祭天地、宗庙、社稷,诏谕天下。先是,上尽下诸司大礼之留中者,诏礼部与 张璁、桂萼、方献夫,会官详议。至是,席书 乃与 璁、萼、献夫 大集廷臣于阙左门辨议。既定,书 等乃上言:“三代之法,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自历汉二千年,未有立侄为皇子故事。汉成帝以私意立定陶王,始坏三代传统之礼。宋仁宗立濮王子,英宗即位,始终不肯称濮王为伯。今皇上生于孝宗崩后二年,乃不继武宗大统,超越十有六年天下。上考孝宗,天伦大义,固已乖悖。又未尝立为皇子,与汉宋故事大不同。古天子无大宗小宗,亦无所生所后。礼经所裁,乃大夫士之礼,不语于皇帝。且伯父子侄,皆天经地义,不可改易。今以伯为父,以父为叔,伦理易常,是谓大变。夫得三代传统之义,远出汉唐继嗣之私者,莫若《祖训》。今《祖训》曰:‘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则嗣位者,实继绝,非继嗣。伯自宜称皇伯考,父自宜称皇考,兄自宜称皇兄,胡可改也。今皇上于献帝、章圣已去本生二字,复下臣等议。臣书、臣璁、臣萼、臣献夫 及文武诸臣,皆议曰:世无二道,人无二本。孝宗皇帝,本伯也,宜称曰皇伯考。昭圣皇太后,本伯母也,宜称曰皇伯母。献皇帝,本父也,已去本生,宜称曰皇考。章圣皇太后,本母也,已去本生,宜称曰圣母。武宗,仍称皇兄。庄肃皇后,宜加徽称曰皇嫂。名义如此,允合天理之正,深即人心之安。尤愿皇上仰遵孝宗仁圣之德,念昭圣拥翊之功,孝敬益隆,始终无间。此正名定分,父得为父,子得为子,兄授位于弟,臣授位于君,大伦大统,两有归矣。奉神主而别为祢室,于至亲不废隆尊号,而不入太庙于正统无干。尊尊亲亲,两不悖矣。是则一遵《祖训》,允合圣经。追复三代,数千年来,未明之典礼,尽洗汉宋悖经违礼之陋习,非圣人其孰能之议。”上,上心允惬,称号遂定焉。

    庚午

    大学士 石珤 上曰:“臣惟大礼一事,礼官会议,已奉宸断,无可言者。苐臣反复思之,陛下以事委臣,臣为陛下谋事。若心有未安而不敢言,言恐触忤而不敢尽,则陛下将焉用臣,臣亦何以报君父哉!仰体陛下之考,出于天性,尊从典礼,断自圣心,圣心安则行之。孝宗皇帝、昭圣皇太后,皆陛下至亲骨肉,今使贱小人辄行离间。臣窃痛伤,不忍见尧舜之圣,有此过举也。且幽明一理,事亡如事存。彼谗夫佞人,但知迎合取宠,何赏一一,为陛下体悉。即如孟冬在迩,时享有日,陛下登献对越,如亲见之,宁不少动于中乎?孔子曰:‘斋明盛服,以承祭祀。’又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言。’幽明感通之理,无少间隔。陛下承祖宗列圣之祀,以总百神,临万方焉。得不加慎重,而顾听细人之说,以干不易之典乎?请如 郑岳、徐文华 所拟,及 费宏 与臣等原议。庶几于礼,两全无悖。”上以“大礼屡经集议,既有定论。”责 珤:“职居辅道,不宜辄引朋人之词辨奏。将宗庙为言,无大臣体国、事君之道,戒勿复言。”而夺 郑岳、徐文华 俸,各三月。

    丙子

    以更定大礼尊称,诏谕天下。遣武定侯 郭勋、京山侯 崔元、惠安伯 张伟 祭告天地、宗庙、社禝。是日,上御奉天殿颁诏,诏曰:“人君为治,必本于孝道。圣人论政,必先于正名。孝在笃于亲,而名贵循其实。自古及今,未有外是,而能化成天下者。朕本宪宗纯皇帝之孙,孝宗敬皇帝之侄,恭穆献皇帝之子。逮皇兄武宗毅皇帝上宾之日,仰遵圣祖兄宗弟及之顺属,以伦序当立,遗诏命朕嗣皇帝位。昭圣康惠慈圣皇太后,乃以懿旨,遣官迎朕入继,受天明命,位于臣民之上者,于兹已三年矣。尊称大礼,屡命廷臣集议,辄引汉定陶共皇、宋濮安懿王二事为据。至再至三,而其论未定,朕心靡宁。盖伯侄父子,乃天经地义,岂人所能为乎?况汉宋二帝,在衣裳垂御之日,尝为立子,而朕则宫车晏驾之后,入奉宗祧,实为人后者不同。今以为继嗣,亦非我圣祖垂顺初意,是岂徒礼官之失,而亦朕冲年,未能决择之咎也。朕祗臣九庙,尊餋二宫,正统大义,未尝有间惕然,此心夙夜不忘。惟恭穆献皇帝、章圣皇太后,朕之父母也,劬劳之恩,昊天罔极。虽未号已隆,而名称未正。因心之孝,每用歉然。已告于天地、祖宗、社稷,称孝宗敬皇帝曰皇伯考,昭圣皇太后曰皇伯母,恭穆献皇帝曰皇考,章圣皇太后曰圣母。各正厥名,揆之天序人伦,情既允称,而礼亦无悖焉。犹虑天下臣民,未能知悉。特兹诏谕,以伸朕拳拳孝亲之诚。夫孝立则笃近举远,而家邦四海,咸囿于至仁名正,则言顺事成,而礼乐刑罚,各臻于至理。朕盖庶几于古帝王之盛也。顾为昔者孝未遂于尊亲,事多拂于天性。君臣之际,未免少乖,举措之间,或多违戾。今彝伦攸叙,大礼告成,朕方欲同心以和典礼之衷,敬事以建臣民之极。尔内外诸司百僚,务宜体朕之意,有官守者脩其职,有言责者尽其忠。凡旧章未复,毙政未除,人才未用,民生未安,边备未饬,军储未充,一切有裨于政理,利于军民者,其一一条具奏闻。朕将举而行之,期于得万国之欢心,致夫人之祐助,以成至治,以全大孝,则朕之志于是乎可慰矣。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丙戌

    翰林院·学士 张璁 以大礼既成,请退休以全臣莭,言:“臣与 桂萼,生不同方,官不同署。窃见一时朝议,有乖万世纲常,是以见同论同,遂不嫌于犯众。理直气直,乃不觉于成仇。幸获圣心,难胜众口。”是日,桂萼、方献夫 亦上疏求退,上皆优答不允。

    丁亥

    礼部集廷臣,议迁陵事,众皆以为不可。于是,尚书 席书 等言:“显陵乃先帝体魄所藏,事体至重。昔高皇帝不迁祖陵,太宗不迁孝陵,盖其慎也。臣等博询众论,咸谓显陵,形胜真帝王幽宅。先帝封藏已久,不宜轻动。随全、钱子勋 谄谀小人,妄议山陵,宜下法司按问。”上曰:“先帝陵寝,远在安陆。朕朝夕瞻,望不胜哀痛。其再会群臣,熟计以闻。”

    庚寅

    南京·给事中 王仁山 等言:“臣事君,犹子事父,三谏不听,则号泣从之。今诸臣论谏大礼,不啻再三,伏哭阙门,冀有所敢悟耳。不虞触圣怒,罹死伤至于此。极幸俯赐宽宥,以光圣德。”入,上怒其狂率轻渎,夺俸二月。

    嘉靖三年十月


    壬寅

    户科·左·给事中 陈洸 上荐致仕·大学士 谢迁,南京·吏部·尚书 廖纪,起赴。吏部·侍郎 胡世宁,南京·文选司·郎中 姜清 劾:“吏部·尚书 杨旦,侍郎 汪伟,东内阁·学士 吴一鹏,文选·郎中 刘天民。”事下,吏部·右·侍郎 何孟春 等覆:“洸 所荐四臣,诚宜推用。至如 旦、伟、一鹏 皆一时人望,而 天民 久历铨曹,未闻过失。今 洸 皆目为小人,欲一网尽去之,此必有奸邪,欲得其处,故嗾 洸 使言。且 洸 家居时常以侵牟乡里,为小民 林铨 等所告。下法司行勘未结,又坐分盗赃,诬构知县 宋元翰,秽行彰闻。况以外补夤缘还职,乃复 祷、张大言,欲以微暖风闻变,置公卿援立私党,此清朝大蠹,不宜处位。”入,上竟从 洸 奏,趣召 纪、世宁、清 入京用之,迁 候缺推补;旦、伟 皆致仕,天民 调外任;仍切责 春 阿私奏辨。

    甲辰

    六科、十三道 赵汉、朱衣 等交章论给事中 陈洸 之奸,因摘发其居乡稔恶数事,有广东道文案及 宋元汉 辨宽录,可证。御史 张曰韬、戴金,又特论之。上谓:“洸 升用出自朝廷,宋元汉 事未经覆,实 汉 等辄挟私奏扰,且不查究。”是日,御史 蓝田 亦上诉言:洸,本尚书 席书 之党。书 自以望轻躏□□腊非据,因交结 洸 等,为之羽异,植私市权,罪恶暴著。书 又尝陈时政,至比陛下于梁武帝、唐玄宗、宋徽宗,而复高自标榜谓:‘孝宗尝以其言。’置之坐右,排妒戚畹泰和伯之宠 文知,致府 宋卿 之狱,议加 钱子勋、随全 之宝,皆奸回欺讪,大不敬,当治。上曰:“书 所陈,朕自有处分。陈洸 及 宋元翰 事情,下都察院,从公验问,不许偏私曲法。田,小臣辄以睢眦,恣意挠渎,且不究。”

    礼部·尚书 席书 等奉旨,再集廷臣,会议迁陵事。复极言其不可,事乃寝。

    庚戌

    礼部·尚书 席书 言:“臣与 陈洸 素无交往,又所条上十三事,皆肺腑忠赤之言,直欲致君尧舜,不敢以寻常世主相望。而御史 蓝田 欲掇拾臣罪,目为谤诽,虽蒙矜宥,臣何颜复玷班行,愿乞骸骨以明臣莭。”上报曰:“卿才识老臣,言论切直,邦礼重任,方切委用,岂可因人言引疾,所辞不允。”既而 书 复固辞言:“臣应召而来,不避訾毁,为千古纲常争是非。于孔孟家法,朝廷政体,一毫不敢有坏。今大礼既定,臣复何求。惟陛下早赐放还,使议礼之臣,进得以礼,退得以义,不胜大愿。”上仍褒答,不允。

    乙卯

    初,上既命设词祭署于安陆州,以皇亲 蒋荣 世袭奉祀,主显陵元旦、清明、中元、冬至忌辰之祭,而四孟朔日,则令州官置祭于府内之家庙。致是,蒋荣 奏言:“祖宗以来,太庙四时之祭,非天子躬亲对越,则遣驸马皇亲代之。今臣亦以近亲,叨奉陵祀,而庙祭分委外官,似于事体不便。”下礼部覆议:“汉有南阳、舂陵二园之际,光武委之群县。我朝有奉阳皇陵之祭,太祖归之留守。今显陵祀典,与此略同。故臣等议,以陵祭属之署官,庙祭属之州官,非 荣 一人所得而兼也。因进显陵祭仪,并应造器皿。凡遇忌辰及元旦、清明、中元、十月朔长,至万寿节,俱如七陵之制,遣官致祭如常仪。”上是其议,敕工部缮治祭器,命:“布政司堂上官,主显陵之际,而府内庙享,专以属 荣。”

    御史 王木 言:“陛下议礼,出自宸断,纯仁至孝,格于皇天。即今卿士四民,无不悦服。追惟献议,诸臣互分,彼此力争而不胜。甚至稽颡鸣号,震动宫阙。此其意亦欲尽忠于陛下,非有他也。乃偶触天威,罪死不测。伏愿陛下推广孝思,曲垂恩宥,谪戍者召还原职,已死者优恤其家,不胜幸甚。”入,下所司知之

    嘉靖三年十一月


    甲子

    吏部·右·侍郎 胡世宁 以疾在告,闻大礼之仪,群臣有廷杖死者,上曰:“陛下践祚之初,臣窃效 宋臣司马光 上言,人君大德有三,曰仁、曰明、曰武。伏见陛下临御以来,子惠黎元,洞烛万机。仁矣明矣,而武则未彰。迩因大礼之仪,群臣执议不合,陛下优容再三,而彼愤激愈甚,以致圣心赫怒,薄示威罚,朝野肃然震栗。圣武昭彰,三德备矣。然臣窃有忧之,盖三德以仁为主,而明与武所以成之者也。譬如天地,仁则其生成之德,明则其日月之照,皆不可一日而无。若武则雷霆,时可一震,而已震之数,或震之过,则伤物必多,而天威亵矣。故仁或可过,而明则不可过也,明过则察明犹可过,而武决不可过也,武过则践请。自今中外群臣,有罪悉下司寇问理,罪状明白,轻重诛黜,皆依律科断,奸不能惑,侫不能移。所谓武也。若乃廷辱之以棰楚,则其间或有心实忠良,体素怯弱,一时不堪棰楚,偶毙雷霆之下,遂伤日月之明,大为天地生成之累矣。臣知此是非出陛下本心,实由群臣偏见愤激之过。然传播天下,书之史册,鞭朴行于殿廷,刑辱于上士夫,非所以诏圣德之美也。席书 以达礼受知陛下,亲擢为礼部尚书。此古圣王知人善用之美,书 亦何必避嫌固辞?但恐后有文臣武将才望,非 书 之比,而援 书 为例,夤缘结托,不由众推,以得幸进者。圣明于是乃许选部言官执奏,而追夺之可也。其余新进英达,今虽议礼一言有合,而以后难保其事事之皆是,旧任老成,今虽执礼一事过当,而以后难逆其事事之皆非。乞以天地日月,三无私之心,照临于上。其言是者从之,非者置之。其立心行事公者用之,私者黜之。无分彼此新旧,而先有适莫于中,天下之幸矣。”诏:“下礼部议闻。” 

    嘉靖三年十二月


    辛卯(初一)

    大理寺·右·评事 韦商臣 言:“臣以亭平庶狱为职,请得以狱之大者,为陛下评之。群臣以议大礼忤旨调任者,吏部·左·侍郎 何孟春;以为首谪戍者,学士 豊熙 等八人;杖死者,编修 王思 等十七人;以拂中使而逮讯者,副使 刘秉监,布政 马卿,知府 罗玉、查仲道 等;如干人以失仪就系者,御史 叶奇,主事 蔡乾,前后五人;以京堂宪台官,为所属小民诰奏,下狱者,少卿 乐頀、华湘,御史 任洛,副使 任忠,凡四人。此皆国家大狱,关系匪轻。臣妄议,以为诸臣皆所当宥者也。愿陛下大奋明断,复戍者之官,录死者之后,逮系者释之,而正讦者之罪。”上以 商臣 卖直沽名,率意渎奏,令降二级调外任。

    丁酉

    侍讲·学士 方献夫 言:大礼之仪,仰赖圣明独断。大伦已明,但礼意尚微,国是靡定。彼心悦诚服者固有,而腹诽巷议者犹多。盖缘臣等之议,尚未播之于人。虽朝端达士,未睹其说之始终。即闾阎小民,何知夫事之曲折?臣为是纂补学士 张聪 等五臣所奏首,以礼官之初议终,以近日之会章,编成上下二卷,冀得刊布天下,使观者具之颠末,而是非自见。不必家喻户晓,而圣孝光四海,传后世矣。诏:“下礼部刊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嘉靖年间】大礼议之辩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jbz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