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管你是有点儿小权力的公司领导,还是升级为人父人母的家庭支柱,都面临或是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对于犯错的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之后又和颜悦色地讲道理,拉进距离,增加感情,结果犯错的人就熟悉这套路了,渐渐都麻木、都疲惫了,也不走心,也不改变,把别人的批评教育当做耳旁风,最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成了累犯惯犯。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下面,我以家庭教育为例,整理了别人的经验,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大家注意,在家庭教育中,尤其是以现在6+1的家庭结构中,我们对于亲子教育存在两个误区:第一,父母对孩子比较溺爱。实际上,一旦出现了溺爱,任何有效的教育手段都会失效的。所以,首先得去除溺爱的这种姿态。第二,恐怕在批评教育的时候,主要的战略方向指向了情绪的释放。常见的话术:你这事做得不对!你怎么能这样做呢...我们光去释放情绪了,忽略了行为的改变。比如说,你看到小孩子在墙上乱写乱画,你不光得批评他这样做不对,同时注意自身的言语:你怎么能乱写乱画?你脑子进水了?咱们不能这样批评他。你得告诉他,第一,你想写想画是好事,但要在什么地方上写,在什么地方上画;第二,这个墙为什么不能乱写乱画;第三,如果你乱写乱画,下一次我要处罚你。这就是指向行为的改变。所以,一个成功的批评一定是有一个是去除溺爱的氛围,一个是把批评指向行为的改变。这两个点必须要做到做好。
接下来有两个战术的问题,一个错位,一个缺位。
所谓错位,就是承诺的主体错位。可能爸爸妈妈一直说,我要管你,我要监督你,你下一次再犯错误,我一定不轻饶…你看,光是父母的承诺,但是没有让孩子作
为主体站出来承诺。实际上,犯错误的时候,真诚道歉,当众承诺,这个效果是特别的好的。我们小时候犯错了,要写检讨书、要站在讲台大声念自己的检讨书,然后由老师引导作出改变的承诺,并由全班同学监督!所以,当孩子犯错了,一定得让他当众道歉,当众承诺,让被管理者、惫监督者,成为承诺的主体。
另外,还有一个缺位,就是后续的引导缺位,就是查缺补漏、纠偏更正。首先要让他道歉,要让他改变,要推动他发生一些变化。千里马也得有根鞭子,孙悟空还得带紧箍。最常见的做法就是:提醒第一次,警告第二次,惩罚第三次,比如写检查,比如罚站,比如做俯卧撑,这都可以。同时,还需要再次强调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犯错误之后,他必须要真诚的道歉,让他当着大家的面,主动道歉,这才是让他行动改变的一个关键的起点。
说到这,我们得做点总结,一个好的批评教训,要剔除溺爱的背景;把批评指向行为的改变:要让孩子当众承诺,成为承诺的主体;后续要跟进,要督促他认真道歉,努力改变,然后合理使用“提醒第一次,警告第二次,处理第三次”的方法。作为给出批评的人,我们要正面管教:错了就是错了,要严肃批评,严格要求。那么在严肃批评、严格要求的时候,可以点缀一点爱心和关心,但是这大的节奏是不能变的。我们把这种批评教育的方式称为行为导向下的自我承诺模式。
当然了,每一个问题都是具体的,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那在实际应用当中,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做一点调整,而且没必要严格地非要把每一个环节都落实到,抓住几
个主要的环节,根据互动交流的效果,做一点弹性的变化就可以了。但是大的框架还是要保持的。
讲了这么多,作为管理者、父母,教育这项工作,任重道远!教育和培养的关键就是,不光要有善良的动机,积极的热情,还必须要有高效的方法,同时要及时反思做总结。
![](https://img.haomeiwen.com/i20013578/8b8c3cd2bcdb64b0.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0013578/6348d49fcd38c8d2.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0013578/334dee547e7b354d.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