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

作者: 晓风知非 | 来源:发表于2024-09-18 10:01 被阅读0次

孟浩然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裏阳”。40岁以前主要在家闭门苦学,灌蔬艺竹,为乡里救患释纷,曾一度隐居鹿门山。40岁到长安应试,不第,回襄阳。

48岁时他入张九龄幕府。开元二十八年(740)病逝。有《孟浩然集》四卷,录诗261首。孟浩然一生始终处于仕隐的矛盾心态中。以漫游隐逸为主,诗歌内容多描绘田园山水和隐逸生活。

他的田园诗以著名的《过故人庄》为代表。孟浩然的这类山水诗,擅撷取孤舟,疏雨、古木、风泉、幽壑、松月、寒钟、孤琴等景物,融入旅思,乡恋,客愁,友情,遇景入咏,随意点染出一种幽远凄清的意境,这是孟浩然山水诗清幽淡雅的艺术风格。他喜欢浓景淡写,浓情淡出。

在《过故人庄》里,描写了美丽的田园风光和平静愉悦的田园生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真挚友谊的赞美。在艺术上,语言平淡自然而诗情醇美。

诗人将普通的农村景物、平常的朋友聚会,用近于口语的朴素文字轻松自然地表现出来,平易亲切而又诗意浓郁、情致悠然。语言的朴素自然中见锤炼,景物的随意挥写中有匠心。整首诗写得浑然省净,自然天成。

《夜归鹿门山》表达了他栖幽隐逸的心趣,“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望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照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世人仕途竟进,我独归隐,而仕途受挫后的归隐,不免有孤独寂寞之感和无可奈何的幽怨,或者“恨无知音赏”的清高自赏,既无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欣喜,也没那种“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悠闲。

他的山水诗常在行旅、怀友、赠别之时吟咏江南,尤其是江湘洞庭一带的山光水色,如《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孟浩然诗歌追求率性平畅的表达方式,很明显受到陶渊明诗歌艺术范式的影响。但他的诗比陶诗严整,也更突出主体感受,是在新的文化背景中山水田园诗发展的结果。

然而,他的过于追求率性平畅,在日益精密凝练的盛唐诗坛的艺术走向中具有一定的负面效应,有的表意过于直露,缺乏幽深韵致,有的诗意贫弱,思想内容不够丰富。

相关文章

  • 原来孟浩然杀鬼子,也是一把好手

    孟浩然,真的杀过鬼子。 当然,此孟浩然非彼孟浩然。 不是那个写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唐朝孟浩然杀鬼子,而是...

  • 春天:孟浩然大战李清照

    春天:孟浩然大战李清照 戴建业 孟浩然写于中晚年的那首《...

  • 孟浩然:失落于朝廷,得乐于山水(每日赏诗)

    一首《春晓》让现代人早早认识了孟浩然,加上李白的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孟浩然声名大增,而真实的孟浩然却一生...

  • 今日学得唐诗一首

    午睡的时候,脑海中突然闪现之前看过的帖子,关于李白与孟浩然,杜甫与李白,孟浩然与王维。想起送孟浩然之广陵,可是突然...

  • 夜读·唐诗(8)

    在盛唐,孟浩然与王维并称“王孟”,孟浩然长王维十岁,王维官运亨通,孟浩然布衣终生,二人穷达不同,但诗格相近,...

  • 20170303

    古诗:赠孟浩然

  • 李白的朋友圈(结束篇)

    孟浩然是李白的偶像。李白为了见自己的偶像一面乘船而行跨越半个中国去看孟浩然。后来李白游览到武汉他听说孟浩然也到了就...

  • 《唐诗传奇(王国全著)》连载(72)见孟浩然伤心,王昌龄就想聊些

    孟浩然的病情有所好转,又迎来了一位好朋友,王昌龄前来探望他了。与好友久别重逢,孟浩然高兴极了。 见面时,孟浩然半躺...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湖北襄樊人。早年隐归,开元年间入长安,应试不第。后入荆州长史张九龄幕,次年归里。孟浩然终...

  • 孟浩然

    如何摆脱人生的痛苦和无聊?叔本华说,只有这两个办法,一个是进行艺术的审美活动,一个是实践彻底的禁欲主义。禁欲主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孟浩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jfjl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