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专家:科恩博士、洪兰博士
整理人:小诺
声明:来自2017年10月25日科恩和洪兰博士的答疑分享,可能理解差异,不一定代表答疑人的观点,仅供大家学习。
游戏、学习、脑科学——答疑 游戏、学习、脑科学——答疑 游戏、学习、脑科学——答疑问题一: 游戏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是否有变化,如果与青少年游戏,是否有适合的游戏和具有什么特点?
科恩: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我们要加入他们,加入他们所在的世界。
对于小婴儿,我们离他们很近,可以对着他们微笑,和他们的面部表情保持同步,对他们来说就是保持镜像。对于小一点的孩子我们就坐在地板上,和他们一起玩儿,这样就加入了他们的世界。对于青少年,我们尽可能的离他们近一点儿,去看他们喜欢的电视连戏剧,玩儿他们喜欢的电子游戏,或者跟他们一起上街去逛一逛,哪怕这些使我们心里不太喜欢的事儿。
我们并不需要记住哪一个游戏,因为跟孩子在一起,孩子是游戏的专家,去跟随他们就好了。
问题二:孩子遇到困难时候后退,不愿意去挑战。
洪兰:碰到困难往后退是本性。
我出国读书的时候22岁,爸爸跟我说:1)碰到困难你就去睡觉,不要想不好的事情,哪怕是爬不过去的高山,早上起来一看就是小土丘,一脚就跨过去了。2)面对困难。如果你不去面对他,他会越来越大,草菇是在晚上张的,下雨天会长很大,但是太阳出来就不张了。又比如我们看到坏人,如果看着他,他就不敢行动,如果你害怕他,躲避他,他越来越凶悍。
我大学学的法律,去美国学的心理系,学习神经,每个学生发一个羊脑去解剖,但是自己不敢下手,就看同学做,考试10道题,一道题10分,一共100分,我只得了30分。1970年,我只有单程的飞机票,没有回程的飞机票,念不下去,退学宿舍也没有了,就只能流落他乡,当天晚上就觉得走不下去了,越想觉得越害怕,越没有希望,那就去跳楼吧。觉得要死就吃的饱一点,然后去吃饭,吃完困了,就睡着了。第二天白天看到楼这么高,跳下去一定很惨,然后就去找老师,我想留下来继续念书,能不能给我一个机会。 学校很好,又给我一次机会,给我一个羊脑来解剖,明天来考。
如果大家瞧不起东方人,你就眼睛看着他,对我就是东方人又怎样?你又不是印第安人?没有真正的美国人。
问题三:游戏可以建立孩子和家长之间的联结,那联结之后呢?怎么引导孩子自律?比如我女儿5岁,跟她一起游戏,游戏结束了,开始弹钢琴了,孩子说我累了,弹不了了。
科恩:我也有同样的问题。我有两个建议,我女儿学习小提琴的时候,我们也有痛苦的经历。
我们创立了一个游戏叫做:挫折暂停时间。我就问我女儿,你现在想干嘛?我女儿说:我就想把小提琴砸了,所以我说还是换一个吧。所以她会拿出废纸来,把他们捏成团,使劲儿砸向墙。我就假装弄出小提琴砸向地上的声音,这样就把我们之间的挫折感给缓解了一下。但是它也没有让我女儿成为很好的小提琴家。
第二个把问题带到游戏区。在游戏区事情会发生转化,但是在严肃区事情是很少改变的。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脸上挂着一个大大的笑容,叫做不会有麻烦的笑容,你说:我注意到了,每次到练钢琴的时候你就非常的疲惫啊。我们总是会因为这个吵起来。所以当我们说到我们的时候,这就是我们的问题,需要我们一起去面对。你注意到了吗? 小孩儿会说是的。我们一起为这个玩儿点儿什么吧。这时候孩子可能会想到一个更好的玩儿游戏的方式。如过她也没有想出来,你可以说:你愿意扮演吗?你愿意做妈咪呢,还是那个不愿意弹琴的小孩儿,或者是钢琴大师? 这时候你并不是需要帮助孩子解决什么,而是缓解孩子因为不想练琴产生的紧张感。
洪兰:可以让孩子从简单的做起,练琴熟练了就会很顺。比如口吃的人可以练习简单的,等神经大条以后再练习复杂的。慢慢的就卓越了能力,一小段一小段练习。
问题四: 两个问题:游戏很重要,家长和孩子的次序感也很重要,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呢?孩子和家长是平等的,尤其在青春期的孩子,有很强的自我意识。
学习和游戏可以兼得,是对所有孩子都可以吗?家长是否需要权威?孩子得寸进尺怎么办?
洪兰:和孩子一起玩儿游戏,大人和孩子是一样的年纪,不是去假装孩子。没有谁听睡得话的,也不要下指导语言。不会因为和他一起玩儿就会产生,我和你同岁,我就不尊重你了。青少年可能我们只是司机,他们去哪儿,我们带到哪儿。说的多了他可能就会把耳朵关起来。
0-6岁,我们把孩子的习惯教好,6-12岁,把价值观教好,12岁以后,同学对他的影响远大于我们,我们只需要做好陪伴。
科恩:如果是让孩子服从听话,这样的事情是没有办法长久的,我们只能对他们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们的人生态度和我们所珍视的价值观,这些对于孩子是有影响力的。这些也是洪兰教授讲到的这些。
洪兰:有些事情我们可能不记得了,但是有些话我们可能会一直记得。我出国的时候我爸爸给我讲两句话:一不做媒,二不做保。结婚的人没有不吵架的,不要做媒人。出社会后不要借钱给人,除非你借出去的是不准备要他还的,要么就不要借。
问题五: 我的孩子很喜欢和我玩儿摔跤游戏,上幼儿园会不会和别人打架。
科恩:你的孩子很聪明。这个问题也可以回答一下上一个问题,就是玩儿多了失去权威感。孩子是很聪明的,他们很清楚,玩儿的时候和他平起平坐,我们就失去权威了,孩子依然明白我们是给他们提供食物、提供安全感的人。
和孩子玩儿打闹游戏 和学校的打架是不一样的,孩子很清楚的知道这一点儿。或许我们可以给于善意的提醒,这个游戏是在家里玩儿的,而不是在学校里给小朋友玩儿,仅仅需要善意的提醒就好了。
问题六:我们班的俩孩子让我们很头疼,4岁半的喜欢打大动作,集体活动就会转来转起,可能会撞到其他小朋友,但是一对一学习的时候学的又很快,老师提醒他时候,他会说我明白了,但是又还会继续犯。第二个孩子是单亲妈妈,妈妈耐心少,会有威胁性的语言,孩子喜欢社交又不会社交,还不能在班级里独自活动,有时候又会打扰到别人。
洪兰:制约的方式,time out 给他5分钟,一旦这种情况出现,让他给5分钟,坐在那里,美国有一个高凳子,5分钟不能下来,但是不准关小黑屋,不准关厕所。
不能大声骂孩子,孩子会害怕我们不要他,孩子打滚,我们不要理会他,我们就走开,让情绪冷静下来。
比如孩子哭闹着要买玩具,我们可能给他冷静几分钟,一张口,你说刚刚,孩子就会点头,孩子心里都非常明白,只是在试探大人的底线。
对于这个事情,父母不要打不要骂,我们发现言语的伤害更大。
有一人,她妈妈说的话:她一定要拿到教授证,她一定要怎么样。她妹妹在清华大学教书,她一定要来到国立大学,她妈妈觉得她不如她妹妹。在她还没有拿到教授证的时候,她妈妈出车祸离开了,她拿到教授证也没有办法给妈妈看了,她就拿到坟头上烧了,她没有听到她妈妈说:你做到了,她现在在精神病院。我很难想象童年的事情影响这么大。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事情发现,童年的事情对将来影响很大,有一句话“树不要伤皮,人不要伤心”。
科恩:我和洪兰在很多事情上有相似的看法,就像兄弟姐妹一样,不过我也很开心,我们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保持一致的观点。所以我想在这里分享一些和洪兰老师不同的观点,希望给大家不同的角度。
第一个问题,孩子具有攻击性,我们要看有攻击性行为的背后的信念是什么,他的需求是什么,同样的行为对于不同的孩子可能有不同的意义。对于有的孩子可能很容易就生气了,生气的时候很难控制自己去攻击别人的冲动。所以这类孩子就是要让他们明白生气的时候可以做什么。有一些孩子长得很强壮,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其他孩子可能没有那么强壮,当他们兴奋起来,可能就会撞到其他孩子,对于这些孩子我们要教会他们调频,如何和周围的环境调频。有一些孩子就是太热情好客了,他们见到你就会“嗨,你好啊!”啪,一巴掌。对于这些孩子就要教会他们换一种方式打招呼。
有的孩子就想要赢,赢,赢。对于这些孩子和他们玩儿输和赢的游戏。对于小孩儿输了就很不服气,赢了就忘乎所以。玩儿抛硬币的游戏,看哪一面朝上。这个游戏是这样的,凡是赢了的孩子,她就会说:哈哈哈,我是赢家,输了的孩子可能就会跺着脚丫说:这不公平。可以跟孩子一起玩儿这个游戏,不停的输和赢,来缓解输了时候内心的紧张感。
所以我想说,我们看到这个行为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行为的表象下面的东西,有可能她是破坏了规则,或者破坏规则会有什么后果。
我还要重申一下我和洪兰老师有95%的观点是一致的,但是又5%的是不同的。刚才洪兰老师提到的可以让孩子去冷静,我的说法是和孩子一起去暂停。当孩子有不良行为的时候,是和我们联结断了,而不是还有很好的联结。当我们感觉到孩子联结断开的时候,我们就需要重建联结。有的时候孩子可能需要换一个场景,比如到另外一个房间,但是我觉得把孩子单独放在那里,可能并不是一个重建联结很好的方式。我想当孩子一个人在那里冷静的时候,脑子里一定不是想的,我应该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公民呢?有时候他们会回来跟我们说,我再也不这样做了,但是可能就是他们因为不喜欢这样被隔离和分离的感觉,他们有恐惧。我觉得我们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不是用这种分离产生的恐惧来达到,而是作为一个团队我们如何把这个问题解决。
洪兰:面壁思过,是在思别人的过,而不是自己的过,我不赞成罚站。不如罚他去做劳役,事情做完有成果出来,他会有成就感。孩子的情绪需要教,什么是愤怒,什么是悲伤、失望。但是孩子可能不知道,只是知道,我不舒服。我们要告诉他这样的情绪是愤怒。愤怒的方式,做一个不倒翁去打他,发泄怒气,但是其实这么做是不对的,大脑研究发现,愤怒的时候你越去打他这种情绪就越高,所以我们必须离开那个环境去冷静(time out),冷静下来,看事情的方式变了,结果也不一样了。认知是对情景的解释。
什么叫悲伤,什么是失望,比如你的东西被别人吃掉了,这都可以教,你今天计划去做什么没有做成,这叫做失望,我们可以用很多方式来教。但是孩子前脑还没有成熟,所以很多时候没有办法控制,所以我们就教孩子认知这些情绪,情绪用的越多,神经就会越大条,大脑就会慢慢控制她的情绪。Emotion没有人天生会,所以在小时候我们就要教会孩子,不要等长大了再来说。 昨天台大发生了情杀案。小时候没有学会控制情绪,自我控制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要控制情绪。我们刚才提到用制约的方式,当这个刺激出现的时候,我们就用这个反应来应付这个刺激。对于一个小孩子,我们没办法教他控制情绪,比如当小孩子让别人没办法上课了,我们给他一个惩罚,当他冷静下来,明白,我如果要跟别人在一起,我这个行为必须改掉。用神经的大条来改变。教会孩子认识和控制情绪。刚才科恩讲的完全正确,但是可能需要让他们感觉到一些痛和痒,但是这种痛和痒,并不是打和骂,而是让他感觉到我要跟别人在一起我应该怎么样。
问题七: 儿童脑的特点是什么,儿童脑和成人脑的区别是什么?
体试能是不是 可以帮助大脑的发展?
洪兰:儿童脑就是没有发育成熟的大脑,成人脑就是成熟的大脑。
运动很有帮助,有一个实验,老鼠是3个月成熟,6个月是壮年,到2岁它就老了。如果这个老鼠一直在运动,会发现它的大脑和6个月的老鼠大脑是一样的,而且它的海马会变大,重了9%,表示它的细胞比较多。它的神经元比较密集,也就是运动会使的我们的大脑产生新的血管,我们大脑活化会产生废物,需要血液运输出去。
游戏是另外一种运动,会产生多巴胺。同时研究发现,运动对重度抑郁的患者也有效果,一段时间后,这些人的药量减半。
运动对注意力缺失或者过动、抑郁症都是有效果的。
问题八: 游戏和专注力是否会矛盾?
科恩: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听起来好像确实是有争议性的。当孩子在玩儿的时候孩子就像探照灯一样,是广泛的,不是镭射不是集中在某一个点儿的。对于孩子来说他有很有感兴趣的地方,他会跟随自己有兴趣的地方,去探索,就像刚才洪兰说的孩子在幼年时期大脑神经元会产生很多联结,就像孩子坐在高脚凳上,当孩子把东西丢在地上的时候确实让大人觉得很恼火,其实在这个时候会发现他会发展对重力的、空间的、社会情感的感觉,比如他一扔,我们大人就会很生气。游戏在这个方面的发展是很有利于这些的发展的。当孩子逐渐长大,不好说确切的时间,那个时候可能会更加专注某一个部分,这对于我们承认来说我们什么都想做,5件事情都想做,尤其拿着手机对我们没什么帮助,所以对于我们承认来说,我们需要练习正念,在一个时间只专心意见事情,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可能并需要练习这些。
洪兰:推荐一本书《摇篮里的科学家》,当孩子坐在凳子上往下丢东西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生气,她在试着我多用力会丢多远,塑胶的汤勺我能丢多远,如果是瓷勺子我能丢多远,这个时候她真的在学习,游戏的时候我们是学习最多的时候,所以我们会鼓励他们游戏,和专注力不冲突,当游戏的时候,会对有兴趣的地方,通过游戏会发现自己有兴趣的地方,如果没有游戏根本不知道兴趣在哪里。孩子如果有兴趣就会玩儿下去,一直玩儿下去,玩儿到天黑都不知道。这就是专注力。
一年时间里,我只有一天去集邮票,但是这一天我顾不上吃饭,根本都不知道天黑了。
中国的父母可能说的最多的不,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孩子不会去探索。一个功课好的人眼睛只在书本上,一个功课不好的人眼睛在所有东西上,最后是那个人会成功,第一个人不会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