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三主要道颂》第5讲

《三主要道颂》第5讲

作者: 妙行如涣 | 来源:发表于2020-09-12 07:09 被阅读0次

    我们在前面的两次讲座中,已经介绍了《三主要道》在我们修学佛法中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介绍了出离心,出离心对于我们出家众来说,出离心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因为出家就是为了要走向解脱,解脱首先必须要有强烈的出离轮回的愿望,作为我们在家居士来说,出离心其实一样也是非常的重要。有一句话叫做以出世之心做入世的事,我想这一句话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什么叫以出世之心,其实出世之心就是出离心,这个出离心对我们在家居士来说,其实也是非常的重要,我们如何能够做到,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我们如何才够做到生活在五欲六尘当中,又不为五欲六尘所污染。我们如何才能够做到,使我们的心不再陷入到迷惑和烦恼的状态里去。那么我们需要有一种超然的心态,出离心就是帮助我们,培养一种超然的心态,这个超然的心态关键在哪里,我们知道同样面对世间的生活,为什么有的人陷得很深,有的人陷得很浅,有的人甚至根本就陷不进去,关键在哪里,关键是在环境还是在我们的心,关键是在我们的心。如果我们对世间的感情、财富、地位,在我们的内心里,如果有一份强烈的执着和需求,那么我要告诉大家,我们是要百分之百的陷进去,我们能不能陷入到五欲六尘里去,关键在于我们的内心对五欲六尘,有没有一份强烈的执取、执著、需求。我们怎么样才能够做到,没有这一份执着和强烈的需求呢,那就是我们要深刻地意识到轮回的本质是痛苦的,我们虽然在做很多世间上的事情,我们是带着慈悲心,带着利他的心在做,我们在做的过程中,其实我们一样也可以享受五欲六尘的生活,但是我们不会被伤害,原因在哪里,因为我们有一份超然的心态,其实当你有一份超然的心态的时候,你能够更好地享受世间的生活。反过来,当你的心陷入到五欲六尘当中去的时候,其实你早就成为五欲六尘的奴隶了,你早就成为感情、家庭的那一份执著,内心的那一份执著和需求的奴隶了,因为你根本就是不能自己,你是听从你内心的需要,你是听从你内心的执着。你做与不做很多时候你是身不由己的。那我们学佛,我们就是要培养一种能能力,让我们的心不要粘到事上去。我们虽然在做很多事,但是心又不会黏上去,出离心就是帮助我们培养这一份不会黏上去的能力,因为只有我们不会黏上去,我们才能超脱,我们才有一种超脱的心态,我们只有超脱了我们才能自由。就像有的人,被赌博的这种需求给控制了,有的人被吸毒的这种需求给控制了,有的人被感情给控制了,有的被财富,对财富的执着给控制了。为什么会被他控制,不是说这个财富会控制你,而是你对财富的执著,在你的内心里形成一种强大的需求,你内心的这种需求控制了你,这种需求使得你,你的心会粘到财富上,会粘到家庭上,会粘到权力上,当你的心如果黏上去的时候,你就会被财富、被家庭、被感情、被权力所左右了。如果我们能做到不黏上去,那么我们才能够谈得上超脱,我们才能够谈得上以出世的心去做入世的事,否则的话我们就没有资格,我们永远都是我们内心的执着和需求、烦恼的奴隶,我们永远都在为无明打工,为我们内心的欲望打工,我们是身不由己的。所以这就是凡夫的生命,是充满着不能自主。所以我们想不想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我们想要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那就是需要我们去认识和发现,我们生命内在这种自主的力量,我们每一个人生命的内在,都有一种自主的力量,那就是禅宗里要我们去寻找自己生命的主人,你的主人是谁,你不要把你的妄想当做是你主人,你也不要把你的情绪当做是你的主人。如果我们把妄想和情绪当做是自己的主人,这个在佛教里叫做“认贼为子”,把贼当做你的儿子。这样一种不良的情绪和错误的想法,它将会不断地的给我们制造麻烦,制造生死、制造烦恼、制造轮回、制造痛苦,我们想一想我们的生命是没有尽头的,这种轮回是没有尽头的,就是需要我们认识到出离心的意义,对于我们在家居士来说,一样也是非常的重要的。出离心那就是出离轮回,那么从实际上来说,就是要出离我们内在的迷惑和烦恼。

    昨天也介绍到了菩提心,一个人如果光有出离心,没有菩提心,那就很可能会成为自了汉,只管自己了,“观三界如火宅,视生死如怨家”,这个《法华经》里打了一个比喻,就像一栋房子燃烧起来,我们这个世界,我们凡夫生命的现状,就像一栋不停在燃烧的房子,欲望、烦恼在熊熊的燃烧。我们学佛就是要从这个房子里逃出来,我们这个身体就是五蕴、五蕴炽盛,就是有各种需求,有的人可能只想着自己逃出来,有的人可能想着我不仅仅要自己逃出来,这里还有我的很多亲人,我不能光自己往外跑。作为小乘学者来说,他们只是想着自己逃出来,作为菩萨行者来说,他不仅仅要自己逃出来,同时还要带领着一切众生逃出这个火宅,那这就是菩萨的发心。所以有了出离心之后还要菩提心,如果没有菩提心,对我们在家居士也是很麻烦的,你想要出离,你对世间上的一切都不感兴趣了,最后你工作也不肯干了,家庭也没有兴趣了,这个时候家庭就会很容易出现问题,所以接下了我们还要发菩提心,我们需要利益一切众生,我们在家居士虽然在世俗红尘中,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我们都要把他当作是菩提眷属,我们都要把他当作首先是我们需要帮助的对象,我们在工作上尽职尽责,我们在责任上首先我们要善待身边的一些人,我们要转变这种自私的、执着的爱,把这种自私的、执着的爱,转变为一种无私的、宽容的,没有占有的这样一种大爱,当如果你能够用这样一种大爱,去对你的家人,对你身边的人,乃至去对更多的人,那么你在完成世俗责任的时候,事实上你就是在行菩萨道,你就是在实践菩萨道,解脱或者说我们走上菩提道,其实也不是说一定要出家,出家当然条件会更好,但是每个人还要看自己的因缘,你看我们很多菩萨,也是以在家人的身份出现。所以在家居士,一样也是可以行菩萨道的,但是我们如何才能够深陷在五欲红尘中而能做到逍遥自在,那就是我们必须要有出世的超然,如果我们没有出世的超然,那我们就不可能自在,我们就会陷入到红尘的泥潭中,那到时候我们就是泥菩萨过河,而不是真的菩萨了,所以你们想当泥菩萨还是要当真的菩萨。

    那么我们今天接下来讲菩提心,关于菩提心,这个是在菩萨道的修行里他是一个最基础的发心,他也贯穿着整个菩萨道的修行,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菩提心的重要,这个菩提心的重要,我们在昨天已经讲过了。今天我们这里是要根据这个颂文,当然也还要先说明一下菩提心的重要,接着讲如何发菩提心,菩提心的重要性,我们看一个偈颂“出离若无菩提心、所执则亦不能成、无上菩提乐因故、智者应发菩提心” 出离若无菩提心、所执则亦不能成,如果我们发了出离心了,我们不发菩提心,我们仅仅发出离心够不够,作为菩萨道的修行来说那是不够的,在《法华经》里有一个比喻,因为佛陀在他过去的说法里,说过声闻乘的教法,这个声闻乘的教法,就是以证得阿罗汉为最终目的。那么佛陀到了《法华经》之后,他就说我过去讲的这个声闻,其实是一个只是在整个修行、成佛的修行中,他只是一个过程,不是最终的目的。《法华经》里讲:十方国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就是在十方世界中只有一条道路,一条什么道路,只有菩提道,就是一条成佛道,佛陀讲人天乘教法,讲声闻层教、讲缘觉层教法,都是成佛过程中一个休息的地方,是一个化城。不是究竟的目的,究竟的目的是成佛。所以《法华经》里讲“诸佛世尊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一大事因缘,佛陀出现在这个世间,为什么要出现在这个世间,他究竟干什么,那就是要完成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这个重要的事情,什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要开示众生悟入佛的知见,开示就是要开导着众生,要引导着众生,最后能够体悟到佛陀所具备的这种智慧,那也就是佛陀的出世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带领着一切众生成佛,这是佛陀出世的本怀。所以如果我们不发菩提心,只是发出离心,只是想着个人的解脱,那这个修行是不会圆满的,所以说“所执则亦不能成”所修的内容是不能成就不能圆满的。

    那么我们看下面的两句话“无上菩提乐因故、智者应发菩提心” 菩提心就是无上菩提,乐就是快乐,究竟的快乐,有人说佛法讲不讲利益,有人说学佛是不是不要讲利益,不是的,你看我们读这个《金刚经》,《金刚经》理经常说我们读诵受持金刚经,我们能够得到的这种功德,功德其实也是一种利益,无量无边很大很大的,其实成佛也是一种最大利益的成就。所以在《道次第论》里讲到佛法的引导,他有分为眼前的利益和究竟的利益,眼前的利益就是我们通过佛法的学习,我们修习善行,可以使我们获得人天乘的果报,这是眼前的利益,究竟的利益那就是佛法能够带领着我们走向解脱,成就无上菩提。这是究竟的利益也是究竟的快乐,圆满的、没有缺陷的、永恒的快乐,无上菩提就是成佛,成佛成就什么,成就的是无上菩提。无上菩提就是最高的快乐,菩提心就是成就这个最高的快乐,最究竟的快乐的因、根源、源头,究竟的利益,究竟的快乐,是从哪里发出来的,我们需要去寻找这个源头,不是从财富,不是从地位,究竟的利益,究竟的快乐,是从我们内在觉醒的心,是从我们内在觉悟的心散发出来,我们生命内在觉醒的心,就是产生究竟的快乐,究竟的利益的源头吗,这真是一劳永逸。你要找到这个了,那你就能够得到永恒的利益和快乐,而不是我们现在追求的,都是暂时的利益和快乐,所以你们要看看,要算一算,追求什么更划得来。我们认识到无上菩提,菩提心,它对于我们生命所蕴含的重要性之后,所以智者应发菩提心。作为有智慧的人,我们应该选择去发展自己的菩提心,而不应该去选择贪心、嗔恨心、我慢心、嫉妒心。因为我们选择发展其他的心,都会给我们制造无穷无尽的麻烦。

    那么下面就是要讲到如何的发起菩提心。这里一共有两个偈颂:常被四瀑流所冲、难阻业绳紧密系、投入我执铁网孔、无明大暗所蒙蔽、无边有海生又生、常被三苦所迫害、成此境地之母等、情状思已发大心,这个菩提心怎么才能发起,如何发起菩提心,那在这个三主要道里,主要是基于对我们生命现状的这种思考,我们生命这种痛苦现状的思考,这种思考对于我们自己和对于一切众生是一样的,在我们没有解脱之前,我们的生命也是在无明制造的这种迷惑、烦恼、痛苦、轮回,这样的一个状态中,一切众生也都在这样一种状态中,我们菩提心的发起,首先我们需要去感受这种,这份苦这一份轮回的苦,去认识这份轮回的苦,然后我们需要将心比心,然后我们需要去感受,无量无边的众生也都在,他们的生命也都是处在这样一种状态,当我们对自己生命的现状,有了足够的认识和思考之后,你才会真正意识到菩提心的价值,你才会意识到菩提心的重要性。

    那么我们生命的现状,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看一看,常被四瀑流所冲,我们常常时时刻刻,都被四种瀑流、瀑布,大家都有看过瀑布吧,这个瀑布有什么特点呢,我觉得这个瀑布他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它有相续性,这个水在流的时候它有相续性,第二个特点,这个水在流的时候他的力量很强大,你是抵挡不住的,那种瀑布从高而下抵挡不住,所有的木头、所有的鱼、草木,你只要到那个瀑布口的时候一下子就下去了,那我们的心,在佛法里也经常喜欢用瀑布来形容我们心的相续。我看在西方哲学里恰恰也有这样一些类似的比喻,用流水来比喻人的心。那佛法呢,它认为我们的心是一个缘起的,他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所以心的特点在佛法里他用四个字来形容,这四个字就是相似相续,相似,前面跟后面有相似的特点,相续,就是前面引导后面,后面推动前面,这是相续的特点。那么现在我们凡夫的内心里,有四种瀑流在冲击着你,这四种瀑流是什么瀑流呢。第一种就是欲望的瀑流,比如说我们平常讲五种欲望,财,对财的需求;对性的需求,色,佛教里讲的这里的色,就是指性,对性的需求;对名声的需求;对饮食的需求;对睡眠的需求。还有根据我们的五官有五种需求,眼睛总希望看到好看的颜色,耳朵总希望听到好听的声音,鼻子总是希望闻到好闻的,嘴巴总是希望吃到好吃的,身体总是希望接触到舒适的环境。那么这些需求他会持续不断的,我们每一个人可能每天都在寻找,这一种自己需要的东西,所以这个是欲的瀑流。第二种瀑流叫做的瀑流,这个有就是包括贪著和烦恼,贪著,被我们看上的对象,我们会生起贪著,因为贪著的关系就会产生烦恼,然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带着这一份贪著和烦恼,去接触,去面对每一件事情,去面对每一个问题。那么这种贪著和烦恼,他是有强大的力量,比如说我们对家庭的贪著,然后形成一些与家庭有关系的烦恼。我们对事业的贪著,我们会形成与事业有关系的贪著和烦恼,我们对感情的贪著,那么形成一些跟感情有关系的烦恼,然后当我们面对同样事情的时候,我们的这种烦恼和贪著,本能性的就会产生了,然后我们会带着这份贪著和烦恼,去面对这一份感情,去面对家庭。去面对某一件事情,然后在面对的过程中,这种贪著和烦恼可能又在增加,增加之后你又进一步在面对这件事情,所以人在自己制造的这个力量里你是走不出来的,这个力量也是很大的。第三就是“见”的烦恼,就是见的瀑流,见,这里的见主要就是指的是我们错误的认识和观念,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知不觉的接受了很多错误的观念,然后我们会带着这些观念去看问题,去思考问题。同时这些观念会形成我们的价值观,然后我们会带着这种价值观去思考问题,我们这些观念并没有作过理性的审视。有的父母给我们的,有的学校给我们的,有的社会潮流给我们的,我们想想我们接受的这些观念,我们有没有都有经过自己用智慧做过审视,其实是没有的。但是这些错误的观念,它在我们的生命里久而久之它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他会左右我们的选择,甚至左右着我们的人生,所以这是的瀑流,这个瀑流力量也是非常之大。第四种瀑流就是无明的瀑流,无明,那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生命里,我们除了具备这种菩提自性之外,同时在我们的内心里面还有一种强大的蒙昧的力量,因为这种蒙昧的力量,使得我们看不清楚自己。这种强大的蒙昧的力量,就是无明的力量。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活在这样四种力量里。我们是不由自主,我们是身不由己的,我们每一个人想一想看,这是不是我们的现状,这个确是我们的现状,你不相信都不行的,四种力量在主导着我们,四种力量在决定着我们。

    接下来下面一句难阻业绳紧密系,难阻、阻止,业,就是行为,伴随着这四种瀑流,我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行为,善的行为、不善的行为,各种各样的行为,那么些行为很重要,行为决定了你是什么,我们每一个人,我们的生命,佛教讲一个人的高尚与---,比如说在印度的宗教里,他们有四种性,他们认为我们这个人,有高级的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人有四个等级,现在在我们社会里也有分什么领,什么白领、蓝领、金领,什么领---,就是普通打工的,什么老板,会根据这些等级,还有的根据血统,有的根据种族来区分人的贵贱。佛法它不以这些所有形式上的东西,来区分人的贵贱。佛教是以人的行为来区分人的贵贱。你的行为是高尚的,你就是贵族,你的行为是低劣的,你就是一个低劣的人,因为行为会产生心态,行为会造就生命品质,所以佛教讲业决定一切,你的行为决定了你是什么。比如从我们六道的角度来说,有动物道,在水里有的,在天上飞的,还有我们人道,还有鬼道,还有地狱道,不同的生命形态都是由业力决定的。在我们人道里,人也是有美丑、寿夭、贫富,这些东西也都是跟业力有关系。从我们社会上来说,各行各业工农商学兵,因为你的业不同,最终会形成不同的人格,最终会造就了不同的生命品质,那么这里业的作用就非常关键,业使得我们成就了某一种生命的形态,业也使我们形成了一定的局限。比如说鱼它只能生活在水里,他没有办法生活在陆地上,人要飞起来是不容易的,男的要受到男的这种业力的局限,女的要受到女的业力的局限,所以业使你形成某一个身份,这个身份使你拥有某一些特殊的能力,这个身份也使得你有某一种局限,就像我们每一个人,我们的眼睛,我们的耳朵,就决定了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地方,我们能够听到什么样的声音,我们的眼睛能够给我们提供视觉的作用,但因为我们业力的关系,我们只能够看到一定的范围,我们什么能看得见,什么看不见,其实这个都是跟业力有关系的,所以业它会把我们牢牢地,使我们形成某一种生命的局限性,那么使我们发展出各种各不同的生命形态。

    投入我执铁网孔,投入我执,我们对每一种生命形态,那么每一种生命形态他对我们虽然有影响,但是其实我们是可以超越他的,因为每个有限的生命背后都是无限,佛教讲有限跟无限是同一的。但为什么我们的生命会被某一种形式所局限,没有办法跳出来,关键就在于我们的我执法执,我们对每一种身份,以及我们对看到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件事情,我们都会对他有一个自己的观念性的认定。比如说我们把这个身份、角色当做是我,把这个身体当做是我,把我们的很多想法当做是我,这是我们对自己的一个认定,我们对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每一件东西,我们会认为他就是什么,比如说这个就是桌子,这个就是佛像、这个就是房子,他是一个非常真实的房子,我们会对他做这样一个认定,然后接下来我们会觉得他好、他不好,他有价值、他没有价值,我们会对他做价值的认定,我们会对它作审美的认定,那么很多这种认定跟文化有关系,跟我们自己的需求有关系。那么作为我们每一个众生来说,我们又会执着自己的认定,我们觉得我怎么认为他就是这么回事,我们想一想看是不是这个样子。因为这种认定和执着,所以就使得我们把自己跟这个东西牢牢地绑住了,你跟这个东西绑住的原因,事实上是你对他的认定,你对他的执着,这种执着发展出一种贪著的心,而这种贪著的心,使得你把自己跟这个东西牢牢地绑住,其实这个东西本来不要被绑住你的,但是因为你对他的执着,你对他的认定,你对他的需求,使得你就会牢牢的跟他绑住,最后你可能觉得这个身体就是你,你的想法就是你,你的家庭,你甚至认为你的孩子就是你的,你的太太就是你的,你的事业就是你的,你会做这样的一些错误的认定,这种认定就像铁的网络一样,铁网一样把你给绑住,把你跟这个事情牢牢的绑住,如果你不做这样的一种错误的认定,并且执着自己的认定,其实没有东西能够绑住你,任何东西能够帮助你,都是因为你错误的认定、执着,以及由这个执着,建立起来的一种内心的追求,是这些东西把你绑住了,你们要知道,所以不是说哪个东西能够绑住你,是你自己把自己绑住,我们要搞清楚。

    下面第四句很关键,我们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无明大暗所蒙蔽,因为无明大暗,因为无明的关系,因为无明使得我们看不清楚自己,无明使得我们看不清楚这个世间的每一个事物的真相,因为我们看不清楚它的真相,所以我们才产生这种错误的认定,我们才会产生执着,我们才因为这个执着形成需求,然后我们又会跟着这个需求跑,被这个需求所左右,那么所有的一切它的根源,都是因为我们看不清楚,我们看不清楚自己,最终我们只能跟着感觉走了,所以这个四句话很关键,就是我们现在的整个生命状态。每一个众生我们自己,以及每一个众生,他都是在这四种瀑流里左右下生活,业力的作用,我执的作用,无明的作用,那么无明其实是根源,因为无明所以有我执,因为我执所以产生业力。那么我们看到这样一种状态之后,我们想一想看我们众生可怜不可怜,我们就是在这样一种无明的状态中生活。下面

    无边有海生又生常被三苦所迫害,无边的有海,有海就是三界。生死苦海,在这个生死苦海里,我们的受生一生又一生,生生不已。业力无尽、生死无穷。因为我们无明的关系,我们会产生我执,因为我执的关系必然会形成贪嗔痴,因为贪嗔痴的关系我们就会造业,因为造业的关系就会产生生死,产生轮回,在轮回的过程中我们还是看不清楚,我们现在的生命现状,我们还是跟着这四种瀑流拼命地在往前冲,然后在这四种瀑流里,我们还是又是我执又是造业,然后继续轮回,然后在轮回的过程中我们还是看不清楚。那么这个过程在佛教里就是把它叫做惑业苦,迷惑、造业、招感轮回的痛苦,在痛苦的过程中我们还是迷惑,我们现在迷惑,正是我们在座的每个人当下的现状。我们看不清楚自己,我们看不清楚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看不清楚我们未来到哪里去,因为迷惑所以产生烦恼,产生生死、产生轮回,那么这样一生又一生的,所以我们流过的血---,我们每一生都要经历悲欢离合,生离死别,来的时候欢喜一通,然后走的时候痛哭一通,我们不知道经历多少次了,就是无穷无尽。佛经里讲我们流的血比四大海的水还要多得不知道多少倍,我们的骨头比喜马拉雅山还要高得多,就是在生生不已的轮回中,那么在这种轮回的状态中常被三苦所迫害,经常被三种痛苦所迫害,这三种痛苦就是:苦苦、坏苦、行苦。苦苦,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感觉得到的痛苦,比如像生老病死苦,亲爱的人不能在一起的痛苦,冤家路窄、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痛苦,追求不到的痛苦,还有我们内心里有种种情绪、燥乱,给我们带来痛苦,身体生病的痛苦,衰老的痛苦,死亡的痛苦,这些痛苦我们每个人,我们都是能够感受得到的。还有就是坏苦,就是我们认为快乐,我们执着于这些快乐,比如说爱情的快乐,家庭的快乐,赚钱的快乐,但是每种快乐它很快都会变成痛苦,只要你在乎她之后,你们想想看是不是这个样子,我们在乎的所有快乐,你越是在乎她,你在乎她,当他变化的时候,它会给你带来的这种伤害,跟你的在乎是成正比的,你有多少在乎,当他变化的时候,他给你带来的痛苦就会有多大,这叫坏苦。还有就是行苦,就是无常变化的痛苦,无常变化为什么会成为痛苦,因为我们希望一切都是永恒吗,所以无常才会成为痛苦,那么众生总是地不断被这三种痛苦所迫害,这三种痛苦从哪里来的,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不是别人加给我们的,是四瀑流造成的,是我执造成的,是贪嗔痴、烦恼造成的。

    已成如此诸母等情状思已发大心,我们首先想到,我们现有的自己生命的现状,我们有没有感受到我们的生命,也正是处在这样的一种现状,我们有没有为自己的生命担心,当我们不仅仅要为自己的生命担心,我们还要为无边的众生,他们每一个人的生命,他们只要不是觉悟的圣者,他们的生命都是处在这样的现状,而这些六道的众生在无尽的轮回中,他们曾经跟我们都有过父母、兄弟、姐妹的关系,我们能忍心的看着他们受苦不管吗?我们是不可以不管的。有人说帮助众生对我有什么好处,我们经常觉得,关起门来讲发菩提心比较容易,你真正要去面对实际的众生确实不太容易,因为很多众生可能是你不喜欢的,有很多众生你觉得跟你没有关系,发菩提心跟我们人的这种自私的本性他是不吻合的,自私的本性,就是我执为中心的这个人格,它的特点就是要为我服务,为了我自己的生存,为了我自己过好日子服务的,我们做很多事情,其实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那利他究竟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对我们解脱有没有帮助,其实真正利他的修行,它不仅仅对众生有帮助,同时我们自己也是最大的受益者。大家要知道,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我们讲这个利他,我们真心的想要利益别人,其实这个过程中他可以帮助我们弱化我执,我们现在的人格是以我执为中心,我们为什么不能够解脱,为什么不能开发出我们生命内在的觉悟本体,原因就是我们的生命,陷入到这种生命的迷乱系统里去了,我们如何从迷乱的系统里走出来,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弱化我执,如果你真正想着利益众生,这个一定是真诚的、真切的,没有丝毫的私心,如果你有私心的话,你的利他行为最终还是为我执服务的,当你在做慈善事情的过程中让自己显得更高尚,其实还是在为这个迷乱的系统打工,不是在真正为自己打工,所以利他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弱化我执,开显我们生命内在的觉悟的力量,另外一个方面,利他可以帮助我们成就慈悲心,当我们在利益一切众生的过程中,我们的慈悲心就会得以成长。那么我们一方面,我们认识到自己在轮回中的过患,我们深刻地意识到一切如母有情吗,在六道轮回中的这样一个处境之后,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发菩提心,对于改善自己的生命,以及改善别人的生命,它的重要性之后,我们觉得发菩提心是很重要的,我们不发菩提心,事实上我们的生命是没有出路的,我们不去开发我们生命内在这种觉悟的心,那我们发展的是什么心,那就是凡夫心,那就是贪嗔痴,我们就没有办法从生命的迷乱状态里走出来。如果我们没有办法,从生命的迷乱状态中走出来,那我们的痛苦、我们的轮回将是没有尽头的。

    那么通过以上的思维,如果我们能够认识的非常真切的话,我们自然就会毫不迟疑的,我们应该选择发菩提心,我们这次有安排一个受菩提心戒,事实上就是我们认识到发菩提心的重要性之后,我们要做一个宣誓,并且对自己的这个选择做一个确认,当我们确认了之后,那就是代表着我们正式走上菩提之道。这个菩提心戒是非常殊胜的,在我们汉传佛教里是独此一家。这是我们在菩萨道修行里,这是一个非常基础的,一个基础的修行内容,所以我们希望大家都能够积极的报名参加,当然前提是你对这样一个选择有明确地认识,而不是稀里糊涂的,不是凑热闹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主要道颂》第5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jnve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