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张问崇德[1]辨惑[2]。子曰:“主忠信,徙义[3],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注释】
[1]崇德:指提高道德修养的水平。
[2]惑:迷惑,不分是非。
[3]徙义:徙,迁移。向义靠拢。
宋·程颢、程颐:“此错简,当在第十六篇齐景公有马千驷之上。因此下文亦有齐景公字而误也。”
宋·朱熹:“主忠信,则本立,徙义,则日新。人之生死有命,非可得而欲也。以爱恶而欲其生死,则惑矣。既欲其生,又欲其死,则惑之甚也。”
【译文】
子张问怎样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和辨别是非迷惑的能力。孔子说:“以忠诚信实为主,唯义是从,这就可以提高品德。喜欢一个人就希望他长寿,厌恶一个人就希望他马上死去;既希望他长寿,又希望他死去,这就是迷惑了。《诗经》说‘这确实对自己毫无好处,只是使人奇怪罢了’。”
【解读】
子张请教如何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和辨别是非迷惑的能力,孔子认为能按照“忠信”“仁义”的原则去办事,就可以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否则,感情用事,就会陷于迷惑之中。“忠信”指为人诚恳,对工作尽心尽力,并且能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而忠信又要符合仁义的规范。
齐景公[1]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注释】
[1]齐景公:名杵臼,齐国国君,公元前547年至公元前490年在位。
宋·朱熹:“此人道之大经,政事之根本也。是时景公失政,而大夫陈氏厚施于国。景公又多内嬖,而不立太子。其君臣父子之间,皆失其道,故夫子告之以此。公善孔子之言而不能用,其后果以继嗣不定,启陈氏弑君篡国之祸。”
【译文】
齐景公向孔子问怎样治理国政。孔子回答说:“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齐景公说:“说得好啊!假如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很多粮食,我能吃得着吗?”
【解读】
春秋时期的社会动乱,礼制受到严重威胁,等级制度也遭到破坏,弑君杀父的事情经常发生。当时齐国的国君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就告诉他治理国家要恢复等级秩序,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名分规定。也就是说,治理国家首先要注意名分,不同等级不同辈分的人各司其职,各定其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