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午后三点
我们都知道“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的名言;也明白穷养富养都不如教养”的理论;更相信“教育的竞争其实是母亲的竞争”的观点。
但是,如果你对这些观点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在亲子教育上就会出现“明白许多道理,却依然教育不好孩子”的情况。
所以在亲子教育上,很多时候,我们缺少的不是观念和理论,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01
我有俩宝,大的已上高中;小的5岁,上幼儿园大班。
大宝的养育过程纯粹是摸着石头过河,一切依据现实条件和心灵感悟去教养,像一块儿试验田;小宝的教养过程基本上是参照大宝,总结养育大宝的过程中好的经验、吸取教训,像是对大宝的查漏补缺。
在教育方法上,我是这样在自我摸索、顺其自然中前进的,我也误以为大家都是这样教育孩子的——无论家庭是一贫如洗,还是富可敌国,无论孩子是天赋异禀,还是资质愚钝。
直到后来,我参加了一个亲自讲座,通过亲子教育的系统学习,才知道教养孩子有方法,也有技巧,最主要的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掌握一种教养的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在家庭教育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02
当我开始学习亲子教育的技巧和方法的时候,我发现在我的原始教育观指引下,竟然也有和教育专家一致的地方------
T1:用幻想的方式满足孩子的愿望
在儿子上幼儿园中班的时候,《天线宝宝》很流行,一天,我们在沙发上坐着看《天线宝宝》,儿子看到天线宝宝在吃吐司,就说“妈妈,我也要吃吐司!”.
家里没有吐司,我当时也就为了他不哭闹,在他话音刚落的时候,就一下子从沙发上跳起来冲着电视夸张的抓了几下,然后把手伸到他面前说“给你的吐司”。
我原以为他会哭闹说“不,我要吃真的吐司”,谁知道他伸过双手,摆出从我手里接吐司的样子,然后放到嘴边,喜笑颜开的说“嗯——嗯——,真好吃!还要!”
我看着电视画面还没有切换,天线宝宝还在吃吐司,就又在电视机前抓了两下,儿子还指挥我“妈妈,要那边那一个!”
这件事情在当时我觉得太不可思议了,小孩子明明知道这是逗他玩儿的,居然接受了。
我曾经给很多熟人讲过这件事情,而且类似的处理方法在我儿子的成长过程中无数次被复制,没有记得哪一次出现纰漏。
03
当然更多的是与教育专家不一致的地方,还有不该走的弯路和从没有意识到的盲区------
N1:不要给啊孩子贴负面标签
有一天在吃饭的时间,女儿上了趟厕所,回来的时候没洗手直接坐在餐桌旁。
他爸爸说:你还没洗手呢!
女儿:我没有大便!
爸爸:小便也要洗手!否则就是不讲卫生的孩子。
女儿:我不是不讲卫生的孩子。
爸爸:你不洗手就是不讲卫生的孩子。
女儿:我不是!
爸爸:那你该快去洗手!
女儿:就不去!
爸爸:你是不讲卫生的孩子!
女儿“哇”的一声大哭起来,边哭边说“我不是,我就不去,就不是-------”
教育专家说:当一个人被贴上负面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
N2:面对孩子的沮丧,共情要多于安慰
女儿四岁的时候,养了一直小刺猬,有一天早上,我正在做早餐,她掂着刺猬笼子来找我。
女儿:“妈妈,我养的小刺猬死了。”
我:“哦,死了,没事儿,回头我们再买一个”。
女儿:“不嘛,我就要我的。”
我:“可是它已经死了,明天我就去再买一个,比这个好看,怎么样?“
女儿又哭了,边哭边说:我就要我的,我就要我的。
我忽然想起了”共情“,就放下手里的黄瓜,俯下身抱住她说:哦,是呀,小刺猬是我们妮妮的好朋友,我们养了这么长时间呢,它多可爱啊,现在它死了,我们妮妮很难过呢。
女儿忽然不哭了,对着笼子里一动不动的刺猬说:我很难过,你知道吗?然后她掂着笼子走了,我听到她在客厅一个人对着死去的刺猬絮絮叨叨的说着话------
我们都知道,理解、包容在人生长河中的意义,而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共情,正是孩子长大之后拥有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行为控制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的基础。这一基础做的适当、到位,就会让一个孩子受益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