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书香年华
《问题背后的问题》是个人责任意识

《问题背后的问题》是个人责任意识

作者: 灰色乔木 | 来源:发表于2022-09-16 14:53 被阅读0次

    《问题背后的问题》是美国QBQ公司创办人约翰·米勒的作品。也是我们单位在促进企业组织与文化发展的管理者内训时,强烈推荐阅读学习的一本书。

    仅从书名,就感受到很强的哲思感。作者是想告诉我们什么问题?还是想说问题的背后才是问题的根本?或许,是想告诉读者做任何选择之前都要深思问题背后的问题。

    为了让读者清晰书本的用途,编者直白的在封页的正中,用标红字体写下了“提高个人责任意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核心”。太棒了,如果用上一篇读《学会提问》笔记中提到的论证思维。很明显,作者这个观点就是全书的论题。

    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任一个企业都难免在运行过程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难题,但在战场般的经营市场上的失败,却不是每个企业家都愿意接受的。于是许多企业家在管理实践中会采取很多的改进措施,或寻求管理专家的方法论“指点”,引进新的激励机制、出台各种规章制度,甚至频繁地调整组织架构,以图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但很遗憾发现做了很多调整也并没有真正提高运行效率。

    QBQ公司创办之前,米勒也接触和了解很多企业,寻找到目标不能达成、无法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核心问题——缺乏个人责任感。这也是很多组织内部的通病。他认为:无法获胜这个问题背后的主要问题,是组织或个人缺乏责任意识,才会出现推诿、抱怨、拖延的负面现象,导致执行不力,组织的生命力也出现内耗。只有提升个人责任感,才是改善组织、改进个人工作及生活效率最有力也最有效的方法。

    翻开《QBQ!问题背后的问题》这本书,会发现不是纯粹探讨管理理论的书籍。作者把日常所见作为论据,用叙事的风格来讲述、说明问题所在,并带着读者一起去思考、分析背后的责任感问题,还分享了很多提升个人责任感的方法。

    1、以“什么”或“该如何”这两个词来发问,而不是用“为什么”“什么时候”或“谁”。

    作者反复提到要“问自己更好的问题,因为答案就在问题之中。”

    类似“为什么我总是招不到好员工?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像我们年轻时那样认真工作?”的问题,不能算好问题,更多像受害者般的软弱无力,远不如“我能做什么来改善现状?”的积极主动、自信和责任感。

    要提升个人责任感,在提出问题时,就不要用“为什么”“什么时候”“谁”。

    2、在所有问题中包含“我”字在内,而不是只包含“他”“他们”“我们”“你”或“你们”。

    无论是在企业的战略、管理、营销上,还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出现的很多问题,大多都是因为沟通不顺导致的。与其抱怨“他们为什么就不能好好沟通?”不如调整为“我该如何更了解对方呢?”指责他人拖延、推诿工作“他们什么时候才会解决问题?”时,最好也转换为“我能提供什么解决办法?”这样的好问题。

    面对现状,我只能改变我自己。

    不再试图改变他人就是自我的一种改变。个人责任的重点不是期盼他人首先改变,或是改变他人,而是首先改变自己,进而改变现状。就好比“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如果我们全都在实践着塑造自己、而不是寄希望于改变他人的想法与行动,那么世界将更美好。个人责任,可以说就是“个人“的力量。

    “有责任的人会责怪谁?谁都不怪,甚至包括自己在内。”

    套用神学的那段祷文:

    愿赐我平静,接受我无法改变的人;愿赐我勇气,改变我能改变的人;愿赐我智慧,了解我自己这个人。

    3、把问题的中心词放在动词上,也就是放在行动上。

    实践个人责任的方法:先提炼自己的想法,接着问较好的问题,最后付诸行动。

    采取行动或许蕴藏风险,但“什么都不做”才是最大的风险,QBQ最终目标就是“行动”。

    每个组织的制度都不可能完美,资源也有限,喜欢拖延的人常常会问“什么时候才能得到更多的支持?”,一味将注意力放在不存在的事物上,只是徒然浪费时间与精力。QBQ的正确问题是“在现有的资源下,我该如何做出一番成绩来?”

    刻意练习形成提出更好问题的思维范式,也会慢慢改变自己的心态,会获得更好的答案。

    这些“个人责任感”提升后的假设,收获的种种美好结果也成为本书论题强有力的证明。这本书讲的就是这么一个道理,个人责任意味着从“我”做起“!每次都做出一个最好的选择,可以改变世界。

    合上书本后,因为赞同书中某些人的行为并愿意向他们学习的我,赶紧打开电脑,写下这篇读书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问题背后的问题》是个人责任意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jpj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