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似乎都是一座孤岛,就如钱钟书笔下的《围城》所言:“别人走不进来,自己又走不出去”。我们把本该平静的生活,过成了一种作茧自缚的期许,每天都忙得找不着边,却又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随着迷茫与焦虑感的加深,那种孤独感也越来越强。
一直觉得生活是一种很随意很荒诞的事情。上高中的时候,生活节奏很快,每天都被老师安排的满满当当的,充实得甚至无需自己动脑子立规划和写时间安排表。我们已经习惯了心安理得地享受老师给我们提供的一切便利。所以到了大学,高效率的学习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空闲时间有很多,但能真正用在刀刃上的时间却很少。
很多作为过来人的学姐学长们,或许都有过这样的感慨:“上了大学后,我们会越来越难像念中学时一样,结识到那种存在纯洁友谊,可以掏心掏肺的好朋友了。”一开始我还对此充满怀疑和不理解,心想很多事情不能一概而论吧,正确性有待考证。等自己身处大学一年多之后,才深有其感。如果你性格不怎么活泼开朗,既不是班委,也没有在社团里担任什么职务,那么恐怕大学这四年,你的社交圈子都会仅仅局限于大学宿舍而已。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处世之道和不容他人涉足的私人禁区,所以在不得不进行的社交面前,我们恐怕都会表现得十分小心翼翼,以防坦露过多的真实。
事实上,人与人之间走的路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似乎都很忙,所以没有必要花过多的时间在每一个人身上。毕竟你想走谁的路,想与谁结伴,也都还得看对方是否愿意。
慢慢地,我们会明白大学同学也就只是大学同学,他们大概就像在我们每个人生命中扮演熟人角色的人物,仅仅停留于点头之交,之后便再无继续了解和往来的想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开始不都是很简单的吗?只是相识之后,才开始随着时间与相知变得越来越复杂的。
仓央嘉措的诗会让人产生一种远离世俗之感。“我问佛:如何让心不再感到孤独?佛曰:每颗心生下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多数人带着这种残缺度过了一生,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经失去了拥有它的资格。”
虽然孤独已经成为这一代人的常态,但孤独也并非是一个铁板钉钉的贬义词。正如周国平所说:“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并且独处,最能检验一个人灵魂的深度。”孤独是灵魂的释放,理性的落寞,更是思想的高度,生活的境界。孤独没有声音但有思想;孤独没有外延但有内涵。所以,即使我们不幸成了孤独患者中的一员,也希望能依然保持一份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