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文言文中的“文化”——观《杨氏之子》有感

文言文中的“文化”——观《杨氏之子》有感

作者: 俊娜_9405 | 来源:发表于2020-05-19 23:15 被阅读0次

     

    “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朱自清  《经典常谈》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在教学中不能缺失中国传统文化。

          义务教育教科书的五年级下册有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选自《世说新语·言语》,讲述了梁国一户杨姓人家中的九岁男孩与客人孔君平机智对谈的经过,勾勒出一个机敏善对的聪慧男孩儿的形象。

          本文的重点就是孔君平看到杨梅,想到这家人姓杨,于是借此调侃杨梅是杨家的果子。而孩子的回答也干脆利落,同样在姓氏上做文章,以孔雀不是孔君平家养的禽鸟来反驳对方。课文颇有趣味,尤其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所以老师的教学重点应该是体会人物的语言巧妙之处。

          我校的李伟敏老师在课堂上施教时,组织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范读、领读,学生自读、分组读……然后借助注释或其它方法疏通文句,把握课文内容,进而读好句中的停顿。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巧妙在哪里?从哪些地方能看出它的机智?最后让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次朗读。并且课末做了一个拓展阅读《徐孺子赏月》来品味“文言”的独特之处。

          细品这节课,李老师把握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从读中感悟“文言”的魔力——不足百字,行文简要,文意明了!师生共同交流中,我们很贴切地感受到文章向我们传达的不只是杨氏子的聪慧,还通过文字向我们传达中国是礼仪之国——为设果。《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我们在学习文章的时候不只是关注它的内容,更重要的还要关注文章向我们传递的人文色彩。

          本节课其实还有问题可以深思:

          杨氏之子为什么能做到“应声答曰”?

          问题的背后是以“读书”为前提,才聪慧,才机智如杨氏子,还是文化根植于心,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言文中的“文化”——观《杨氏之子》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jqwo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