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敛神气,使秋气平

作者: 十三月里_ | 来源:发表于2016-09-16 16:59 被阅读148次

    《皇帝内经》有云: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图片来自网络

    意思是说:秋季这三个月,是自然界万物成熟,平定收敛的季节。此时,天气劲急,地气清肃,人们应该早睡早起,起床的时间应该和鸡鸣的时间一致。保持情绪的安宁,减轻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侵害。要收敛神气,不急不躁,以使秋季的肃杀之气得以平和。不是神思外驰,以保持肺气清肃。这就是与秋季的特点相适应保养人体收敛之气的方法。如果违背了这些方法,是会损伤肺脏,使得供给冬藏之气的能力减弱,这样冬季就会发生飧泄病(顽固不化的泄泻)。

    我们经历夏季暑气的历练,各脏腑阴津耗伤较重,而秋季以燥为主,我们容易出现口干舌燥、鼻干、喉咙干涩,皮肤干燥松弛等症状。另外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还容易出现大便燥结等。随着秋季不断深入,昼温夜凉的情况越来越明显,一日内温差较大,如果小伙伴们穿衣不注意又容易感冒。所以我们应从饮食起居、心理调摄、户外锻炼、依时调养这些方面加以调整,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健健康康的进入冬季。

    初秋——御暑热、保脾胃、解秋乏

    刚入秋之际,暑热还没散场,秋老虎也是颇凶。所以我们还是要预防中暑,做好降温解暑工作。另外暑热易伤心,通常会表现出心烦不宁,坐卧不安,思绪杂乱。我们应该尽量避开不良情绪,做到遇事不烦,处事不躁,精神愉快,保持心情舒畅。

    初秋时节,雨水较多,湿气偏盛。而湿邪最易中伤脾胃,夏季很多人因贪食生冷寒凉,也埋下了湿气的伏笔。湿伤脾胃的人常出现头重如裹,四肢倦怠,胸中郁闷,食欲不振,大便溏泻等脾胃受损的表现。所以我们饮食应清淡,少吃生冷寒凉的食物。

    很多人因为在炎炎夏日体能精力被消耗过多,进入了秋天后出现了精神状态欠佳,浑身疲软无力,总是睡意绵绵(哈哈,估计好多人不管哪个季节都是睡意绵绵)等等的秋乏症状。那么我们应该从饮食和起居着手,多吃蔬菜,水果,做到早睡早起,这样你的精神状态就会慢慢回来啦。

    仲秋——防秋燥、护毛发、常秋冻

    到了仲秋,最明显的就是植物的枯萎,而我们也会容易出现口干鼻干咽干、皮肤也慢慢出现干裂的症状等等。而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做好防秋燥的工作了。增加室内空气的湿度,饮食上宜多吃能养阴润燥的果蔬,如吃梨、柿、葡萄、石榴、甘蔗、萝卜、番茄等。

    通常到了仲秋,因为干燥的气候导致了肺气虚弱,而肺主皮毛,有些朋友就出现了脱发相对增多的情况(为啥还没到仲秋,我最近脱发就增多了(生无可恋脸)。这时候我们可以多梳头,在洗头时按摩头皮,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脱发的发生。另外可以更换洗发水,或者用一些营养性的发乳,精油等。我们也可以适当吃些芝麻,核桃,黑豆等食物,通过食物来养发,固发,护发。

    常说要穿暖,但是在仲秋时却是“秋冻”的最佳季节,我们穿衣可以有意识的控制,让机体冻一冻,以免身热汗出,伤阴耗气,为越冬打基础。但是这里提到的冻一冻,要适可而止,避免关节直接受凉,且我们应该适当的运动锻炼,提高机体对多变气候的适应能力以及免疫力,增强体质。

    晚秋——避风寒、消秋愁、打底补

    晚秋早晚温差变大,气候慢慢转寒,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及时添衣,不要再冻一冻了。并且预防冬季多发的伤风感冒以及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对于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讲,在深秋要格外注意,防止因气温骤降,气血运行不畅,容易诱发中风和心绞痛。

    晚秋,秋叶落尽铺满地,一副萧索之景,往往使人触景生情,多愁善感,导致情绪低落。所以我们要注意精神的调养,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避免不良情绪的干扰。

    打底补是让我们调理脾胃,很多朋友会在冬天进行进补,而如果脾胃功能欠佳,那在进补的时效果可能就差强人意了。所以在晚秋时,我们可以调理脾胃功能(打底补),使脾胃功能良好,入冬时进补也就放心啦。可以在此期间,适当食用山药,芡实,红枣,藕等。

    合理膳食,滋阴防燥,舒畅情志修身养性,舒畅情志修身养性,依时调养避邪扶正。

    最后给出在秋季饮食的原则,遵守“少辛多酸”原则。少食葱、姜、蒜、韭菜及辣椒等辛辣之品,多食酸味甘润的果蔬,如梨子、苹果、葡萄、枇杷、石榴、梅子等。多选甘寒滋润之品,如藕、白萝卜、冬瓜、鸭肉、鲢鱼等。愿大家都身体好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收敛神气,使秋气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jrie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