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问与趣味》随感

《学问与趣味》随感

作者: 清风慕竹歆 | 来源:发表于2019-10-01 11:18 被阅读0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这句从小听到大的名言,大家都是怎么理解的呢?

学生时代,我的文科普遍学的不好,放在今天来看,就是所谓的不感兴趣所以学不好,可是我细细想想,我并不讨厌文科,我甚至还喜欢呢?怎么现在的孩子一偏科就是因为没兴趣了呢?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从小学到高中,学的知识都很基础,但凡用点功,跟着老师的节奏走,基本上可以都拿个不错的分。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看了梁实秋先生的《人生几度秋凉》中的/学问与趣味/,我算知道自己文科学不好的原因了。先生说,殊不知天下没有没有趣味的学问,端视吾人如何发掘其趣味,如果在良师指导下按部就班地循序而进,一步一步地发现新天地,当然乐在其中,如果浅尝辄止,甚至躐等躁进,当然味味同嚼蜡,自讨没趣只有懒惰与惰性,才能使一个人自甘暴弃地在“趣味”的掩护之下败退。其实每次我都被那低分给吓倒了,结果可想而知。也因此我把重心都放在了理科上,对于文科也是放任不管的态度。

自始至终,要说我对理科感兴趣也不见得,只能说理科成绩好仅此而已。那么现在的学生偏科呢,难道不是因为某学科成绩好就爱学那个学科吗?反之亦然。

说到底,其实是选择问题,就像你不喜欢吃肉就不吃,我不喜欢吃青菜也不吃。但要想营养均衡,都不可缺少。学习亦是如此,尤其在初学阶段。

正如先生所言,在初学的阶段,由小学至大学,我们与其畅言趣味,不如偏重纪律。一个合理编列的课程表,犹如一个营养均衡的食谱,里面各个项目都是有益而必须的,不可偏废,不可再有选择

所以,在我们求学阶段,应该注重寻根问底,也就是要打好根底,任何一门学科不得偏废,把所谓的兴趣放在一边,耐着性子去学习,努力打造自己。

相关文章

  • 《学问与趣味》随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这句从小听到大的名言,大家都是怎么理解的呢? 学生时代,我的文科普遍学的不好,放在今天来看,...

  • 梁启超:学问之趣味

    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而学问的本质能够以趣味始以趣味终,诸君若要尝学问的趣味,据我所经历过的有下...

  • 梁实秋《学问与趣味》原文赏读

    前辈的学者常以学问的趣味启迪后生,因为他们自己实在是得到了学问的趣味,故不惜现身说法,诱导后学,使他们也在愉快的心...

  • 牛儿带我去买碗

    收藏这个事儿是还蛮有趣味的,也还有点学问的。 有点趣味就是有时淘到了你喜欢的东西,并且花的钱不多。 有点学问就是慢...

  • “妈妈,我对学习没兴趣”,你的做法决定孩子一生

    一 梁启超在《学问之趣味》里谈到的趣味教育,广受大家欢迎和推崇,被很多父母视为金科玉律,甚至是著名文学家梁实秋先生...

  • 摄影日记—地瓜干

    太阳虽好, 总要诸君亲自去晒, 旁人却替你晒不来。 ——梁启超 《学问的趣味》

  • 杂文~收藏

    学问的趣味 梁启超 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我觉得天下万事万物都有趣味,我只嫌二十四点钟不能扩充到四十八点,不够我...

  • 《基因传》随感

    《基因传》随感 文 许健 我为什么也会推荐《基因传》这本书? 我的眼里,这本书既有阅读趣味又具知识性...

  • 凌云日记【第817篇】:《真人#200》

    梁启超 诸君要尝学问的趣味吗?据我所经历过的,有下列几条路应走: 第一,“无所为(为读去声)”。趣味主义最重要的条...

  • 《迷人的阅读》1

    商友敬序《教师:在读书中生存》 梁启超认为最高的趣味是学问之趣味。又表现为4方面。①无所为。读书不是手段,本身就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问与趣味》随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jrsu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