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亲子教育18-20年初婚姻育儿专题精选
“妈妈,我对学习没兴趣”,你的做法决定孩子一生

“妈妈,我对学习没兴趣”,你的做法决定孩子一生

作者: 桔梗草的夏天 | 来源:发表于2019-10-02 22:56 被阅读0次
    “妈妈,我对学习没兴趣”,你的做法决定孩子一生

    梁启超在《学问之趣味》里谈到的趣味教育,广受大家欢迎和推崇,被很多父母视为金科玉律,甚至是著名文学家梁实秋先生也曾深受其影响。

    梁实秋先生在清华读书的时候,喜爱文辞,因为对数学没兴趣,所以不屑一顾,自甘暴弃,每次只能考个及格。当他留学国外时,遇到了困境,学校当局强迫梁实秋补修数学立体几何,所幸,那时遇到了好的数学老师,老师讲课不厌其详、举一反三、远譬近喻,直到学生彻底理解。

    最终,梁实秋在数学这门课上培养出了兴趣,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梁实秋由此得出感悟:吾人读书上课,无所谓性情近与不近,无所谓有无兴趣,读书上课就是纪律......梁启超先生所倡导趣味之说,是对有志研究学问的人士说教,不是对读书求学的青年致辞。

    非常赞同梁实秋先生的“上课就是纪律”的观点,特别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学习就是他们的工作,不能因为没有兴趣,而不去做。

    前段时间热播剧《小欢喜》里的季杨杨,在没有和父母和解前,对学习没兴趣,只喜欢赛车,一心想成为韩寒般的人物。他的父亲季胜利一语道破:韩寒只有一个。最后季杨杨和父母关系缓和,开始努力学习,最终考上了大学。

    在现下这种教育制度下,学习上的兴趣被大肆吹捧。百科上对兴趣的释义有一条是这样的:

    兴趣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却不一定有利于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而且,一味的强调学习中的兴趣之说,可能会忽略这3点:

    “妈妈,我对学习没兴趣”,你的做法决定孩子一生

    1.“没兴趣”不该成为不好好学习的借口

    在小区里,听到一位妈妈和另外一位妈妈抱怨:我们家孩子每次英语都考30多分,自己也不知道主动学习英语,愁死了。

    另一位妈妈说:英语成绩不好,是对这门课没兴趣。没兴趣肯定就不想学,逼也逼不来。

    借着没兴趣之说,躲避学习之责。大多父母又奉行着“快乐教育”,不敢言,不敢逼。最后孩子只剩下快乐,而丢失了教育。

    “我没兴趣”,不是不好好学习的借口。

    “妈妈,我对学习没兴趣”,你的做法决定孩子一生

    2.兴趣只是敲门砖,坚持不懈才有可能成功

    大多数人都会有一个误区,认为一个人对某件事感兴趣,就一定会做好这件事。有兴趣只能决定你会不会做某件事,但是没有深入研究,不坚持下来,还是不会成功。

    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决定孩子未来的,并不是智商,而是坚持。

    成功者大多数都是坚持不懈的人。有兴趣只是敲门砖,是助力和推手,有兴趣并且坚持,才会事半功倍,才可能成功。

    “妈妈,我对学习没兴趣”,你的做法决定孩子一生

    3.兴趣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

    中小学的知识,就像一顶大楼的地基。地基牢固,建筑师再在上面造出楼房的格局和样式。当孩子把基础知识抓牢,学识多了,才能知道自己真正对什么有兴趣,才能在高屋建瓴时不至于出现常识性的错误。

    所以,台湾作家蔡颖卿提出的“在没有兴趣之前,先帮助孩子学会”是极其重要的观点。

    因为知识储备丰富,孩子才能在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大展身手。

    “妈妈,我对学习没兴趣”,你的做法决定孩子一生

    三·针对孩子学习没兴趣,我们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下手:

    1.激励孩子,满足他的“成就需要”

    “成就需要激励”理论是由哈佛大学的教授戴维·麦克利兰提出的。他把人类的高级需要分为三类:成就需要、权利需要和交往需要。成就需要是指追求卓越、实现目标、争取成功的愿望。

    对于孩子来说,他作为一个社会人,也会有这种想实现目标和争取成功的愿望。虽然说兴趣在学习中很重要,但是成就感更是成功中的关键。

    哈佛大学曾做过一个实验,研究人员找来了对乐高感兴趣的大学生组合乐高。组合者分为两组,待遇相同:第一次组合给两块钱美金作为酬劳,第二次比第一次的报酬少十一分,第三次比第二次再少十一分。组合不限时间,学生可以一直做到不想做为止。唯一的不同就是,第一组做完后,实验者会在桌子底下偷偷把它拆掉,装回盒子里。第二组则是让受试者看到实验人员当面把他刚组合好的乐高拆掉,装回盒子里。

    结果第一组的的学生可以做十几次,到最后没有报酬了还在做,而第二组的学生看到组装好的成品被拆掉,没有成就感,做一会就不想做了。没有成就感,兴趣就会渐渐消失。

    百科上把兴趣分为两种方式:

    直接兴趣:指个人对事物本身或活动过程本身感兴趣。(对人的作用比较短)
    间接兴趣:指个人对活动结果发生的兴趣。(对人的作用比较长)

    从兴趣的两种方式得知,很多孩子也许对学习本身没有兴趣,但是对于高分好成绩,老师的夸奖和同学的称赞可能会有兴趣。这就需老师和父母在学习中满足他的“成就需要”,来培养他的间接兴趣。

    例如孩子对某一科没有兴趣,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把这一科的知识点分为一个个小目标,家长陪着孩子逐一攻克,完成一个目标,给予一定的精神鼓励,慢慢培养成就感。孩子在一门课上找到信心和成就感,才会一直探索进取。

    “妈妈,我对学习没兴趣”,你的做法决定孩子一生

    2.兴趣可以通过引导培养而改变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的小孩子很喜欢阅读,而有的孩子好像和书有仇一样。其实没有孩子天生的厌烦读书,大多是父母的引导正确与否。

    幼儿园有很大小朋友不想上学,其实背后都有原因。我曾听到有家长威胁孩子:你再不听话我给你送去幼儿园。让孩子潜意识里觉得幼儿园或老师好似洪水猛兽,孩子怎么能有兴趣去幼儿园呢?

    孩子如果不喜欢吃某样食物,父母就不会让他尝试,久而久之,孩子对那样食物才真正的失去兴趣。一种食物,可以有时间间隔的让孩子尝试,以不同的形式,循序渐进的添加,温和的语言诱导,大多数孩子会去尝试。

    曾有位作家,从小到大都不喜欢吃豆子。一次出国,看到当地人吃的豆子馅饼,于是就买来尝尝,一尝就喜欢上了。后来就没有排斥过吃豆子。

    学习中也是一样,老师和父母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教孩子。循序渐进,有趣味性的,没有逼迫的。比如教小学孩子识字,如果只是很单调枯燥的指着那个字,让孩子记住,孩子可能没有多大兴趣。但是父母如果把一个个字编成一个小故事,孩子就会兴趣盎然,而且记的也牢固。

    举个例子,如果想让孩子迅速并牢牢记住‘飙’字的写法,可以这样教孩子:有3个小狗,跑起来比风还快。是否轻而易举地就记住了呢?

    “妈妈,我对学习没兴趣”,你的做法决定孩子一生

    豆瓣高分电影《教师日记》里的一位老师说:我们教育孩子,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实践的,活灵活现的,富有现实意义的知识更有益于孩子们学习,理解和掌握。

    学习中没有兴趣,可能只是教学形式太过单一枯燥,如果变换形式,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引导孩子,培养兴趣,效果就会不一样。成人不能因为孩子的一时没兴趣,就放任自流。

    “妈妈,我对学习没兴趣”,你的做法决定孩子一生

    3.责任应该超越兴趣,培养孩子责任感

    脑科学家洪兰老师说:责任应超越兴趣,凡是该做的,不论有无兴趣,都得做,因为它是责任。

    下水道工人会对下水道有兴趣吗?更多的可能是一种责任感。

    纽约市曾有个下水道退休工人,市长、州长都来为他开送别会。记者问他:下水道那么臭,你怎么能忍受30年?

    他答道:起初为了一家温饱,我只好忍受。但有一次,一台抽水机短路,海水立刻涌进来,才发现原来自己的工作关系着纽约市民的安危,只要一台抽水机坏了,纽约市的电路、地铁都无法正常运行,因此,我每天必须尽心尽力尽责地巡逻。时间久了,不再觉得它臭,我看到的是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就这样过了三十多年。

    还有日本的“国宝级清洁匠人”新津春子,由于她的努力,东京羽田机场多次被评为全球最干净的机场。她秉着只要用心工作,总会有人对她说”辛苦了“,”好干净“之类的话,这是对她的认可和感谢。

    “妈妈,我对学习没兴趣”,你的做法决定孩子一生

    他们的事件告诉我们,学习工作中,兴趣不是最重要的,责任才是。

    为人父母,不应纵容孩子的没兴趣之说,而要培养孩子责任感。因为当一个人对于某件事有了责任,不管有没有兴趣,他都会把那件事做好。就像农民之于四季需播种收获的责任感;那种父母对于孩子需要养育的责任感;那种自己的工作需要按时完成的责任感。

    看到这,你还会对孩子没兴趣学习而纵容吗?

    参考书籍:《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妈妈,我对学习没兴趣”,你的做法决定孩子一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fgr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