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情随笔谈写作
活素材,作品感人的必备因素

活素材,作品感人的必备因素

作者: 心向暖 | 来源:发表于2017-07-31 15:41 被阅读100次
    活素材,作品感人的必备因素

    前两天,听了无戒老师的写作分享课,体会最深的,是无戒老师在素材的收集和整理中提到的,文章要打动人,必须具备活的素材。

    什么是活的素材?

    这也是我近一段时间对写作的思考。来简书近半年,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反思,要怎样写,写什么样的素材?反观自己写的这几十篇文章,阅读量、点赞数都比较多的,都是那些自己亲自经历的,感受的,有着切身感受的文章。

    如《二十八岁  我和抑郁擦肩而過》、《不被看好的婚姻里 我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以及前几天反思自己心路历程的《走出童年的阴影,和母亲和解,我用了二十年》,这几篇文章,自己写的时候都非常顺手,几乎一气呵成,引起的反响却是超乎意料。

    因此,结合无戒老师的讲义,我认为活的素材必须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亲自感悟,或者有作者心灵的体验在里面,这样的文章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如何收集到活的素材?

    这就需要我们具备洞悉生活的感知力和同理心。

    演员要塑造好的角色,就要去体验生活。同样,一个作者要写出感人的作品就要去洞察生活,感知生活,特别是对细节的把控。加上我们的思考,再结合我们从书中学到的理论,这样的文章就会有理有据,理论和实践结合,给人以启迪和思考,比如我自己的《走出童年的阴影,和母亲和解,我用了二十年》,就是这样完成的,有很多读者产生了共鸣。

    可是,即使我们具备敏锐的洞察和深入的思考,我们也不可能体会这世间所有的角色,所有人,所有场景的悲欢离合,这就要求我们具备同理心。

    同理心是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和位置上,客观地理解当事人的内心感受,简单说就是将心比心,同样时间、地点、事件,而把当事人换成自己,也就是设身处地去感受,去体谅他人。

    具备同理心,我们就会将自己的感情纳入到自己塑造的角色中,人物就会丰满立体,甚至和人物建立深厚的感情。很多著名作家都是这样来塑造角色,甚至将自己融入角色的生活。

    巴尔扎克在创作长篇小说《高老头》时,和其中的人物大喊大叫;路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的过程中,写到田晓霞去世时,抓起电话打给自己的弟弟,痛哭流涕道:“田晓霞死了,田晓霞死了!”,真是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难怪这部呕心沥血的作品能够感染一代又一代人!

    具备同理心的基础上,还应学会对素材的迁移。(尤其是在小说的创作中,这种方式应用的最多。)

    所谓对素材的迁移,就是对素材整理,对接,达到再度创造的目的。

    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过,“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我想,这也许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事件,能够代表那个时代,并揭露批判那个时代的一个原因吧。

    写作路上,不断总结,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升,寻找和应用活的素材,我一直在实践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活素材,作品感人的必备因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jshlxtx.html